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前正处于一个“信息碎片化”时代。阅读各种各样的碎片化信息,成了许多人的日常行为,而传统意义上的整本书阅读,似乎日渐淡出了他们的生活。关于读书,古有“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劝谏良言,今有”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的读书呐喊,而西方也有“读一本好书,就是与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的传世箴言。
校刊《奋斗》举办“毕业寄语”征稿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并联系自己读过的一本书写一篇文章,向高一高二的学弟学妹们,谈谈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字。
命题说明:本题来自年广东省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试题。
命题方向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
科学精神:批判质疑勇于探究
学会学习:乐学善学信息意识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材料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概括现象,指出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碎片阅读大行其道,传统意义上的整本书阅读,已经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第二层,援引了古今中外三句有关读书的名言,均指向阅读对人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考生要抓住两个关键词:“碎片阅读”“整本书阅读”,不要空泛地谈阅读的重要性,要结合当下阅读背景、阅读方式的转变,来谈整本书阅读。
2.典型任务的限制。考生写作时须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1)向校刊《奋斗》投稿。“奋斗”刊名大有深意,这是投稿文章的主题方面的方向性引导,即使材料是阅读,也不能只谈阅读,更应该与人的奋斗联系起来,这样才有一定的高度。
(2)题目考生以高三毕业生的身份面对学弟学妹作毕业寄语,写作对象是本校高一高二的学生,面向学弟学妹称呼要得体,语气上要恳切,给予殷切期望,而不是说教。内容方面,要引发学生将当前的阅读和日后的奋斗、职业生涯规划联系起来,才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其次,要入情入境,以学长身份带领学弟学妹,遨游名著的天空,以导读方式或传授读书方法或分享读书心得,但切忌写成不受任何限制的读后感或名著鉴赏。
(3)“联系自己读过的一本书”,最好是名著,在简要介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着重谈该书对自己精神上的启迪、激励等作用,为自己的奋斗赋能。
3.价值判断的限制。材料旨在引导学生,如何在网络信息时代,热爱读书,学会读书,学会学习。现代社会,节奏加快,为了快捷获取知识,随时随地的碎片化阅读必不可少,但碎片阅读,很多情况下是一种功利阅读,所以有必要倡导整本书阅读,以对抗浮躁,磨砺心性,强健精神,宁静致远。回归传统的读书方式,尤其是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耗时费力,但是作用重大,可以磨练心性,引发深度思考,引导深度学习。
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考生可从正面立论,谈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这个角度,又可以细分为小的角度,如从个人、社会、国家不同层面,谈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于个人而言,涵养心性,远离浮躁,陶冶性情,丰盈内心,尤其是名著,往往有为人生奠基的作用;于社会而言,全民阅读,尤其是整本书阅读,可以祛除浮躁,有利于构建学习型社会;于国家民族而言,整本书阅读,有利于民族思考力和创造力提升,有利于培养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软实力。也可先破后立。先列举信息时代碎片化阅读大行其道的种种现象,然后剖析根源,有社会原因,有心理原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而倡导整本书阅读。
2.联想和想象是开放的。围绕碎片化阅读,可联想到很多现象,如“低头一族”“快餐阅读”“浅阅读”“浏览式阅读”“读图时代”等等。然后可以条分缕析剖析原因,充分展开思维。如社会原因,知识大爆炸时代,信息知识以几何级数增长,现代生活节奏加快,有必要改变传统的阅读方式,随时随地的碎片化阅读应运而生,不足为怪;也可以剖析国人心理,很多人不再具有那种宁静的阅读心境,普遍功利和浮躁。
结合自己读过的一本书来谈时,写作的空间更大,几乎不受限制。考生可驾轻就熟,选择自己阅读最透、感受最深的一部,写出独到见解。可结合阅读求学的心路历程,也可从名著中诠释智慧,用智慧启迪现实。这样,学生的思路可完全打开。
解题
这是一道典型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目由材料和任务两部分组成。材料部分分两层,第一层陈述当下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我们阅读了大量的碎片信息,却缺少传统意义上的整本书阅读,而整本书阅读对于一个人的精神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二层引用三个名句,指出传统阅读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人的精神发育具有重要作用。本题要求围绕“信息碎片化时代的整本书阅读”这个话题来写,“信息碎片化”“整本书阅读”(“传统阅读”)这两个支点,必不可少。
本题典型任务较为复杂,需要一一完成,当然,并非平均用墨。学长身份、寄语学弟学妹这些任务,在开头结尾即可完成,通过称呼语、呼吁、倡导等即可显现。《奋斗》校刊,也只需点到。关键任务是“结合一本书”,这就要求将书中思想内容和当下青年学生的奋斗联系在一起,适当发掘名著启迪人生的励志功能。
本题一反当下高考作文宏大叙事的风格,材料贴近时代生活,让每一位考生都有话可说,又考查了考生的阅读积累,并通过各个任务的设计来避免套作和宿构,这种“现场直播”式的情境化写作,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见识水平,引导学生走出书斋,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