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松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内卷鸡娃,焦虑的父母们,看下曾国藩是如何 [复制链接]

1#
中科技术让白癜风患者早绽笑容 http://www.zherpaint.com/ylbj/zqys/1162.html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年11月26日(清嘉庆16年10月11日)出生于湖南湘乡天坪村(今属双峰县)的一户地主家庭。六岁起,曾国藩便开始在家塾中学习,九岁时已把《五经》读完,十五岁起跟随父亲曾麟书学习《周礼》、《史记》等内容。

其后几年,曾家父子共同研读四书五经,待曾国潘成年后一同赴考。曾国藩于道光13年通过童试,次年,他首次参加乡试,一举中得第三十六名举人,同年十一月抵京准备第二年的会试,但没有考中。道光18年,曾国藩再次参加会试,以第三十八名中式。同年四月,在正大光明殿复试,殿试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

自此以后,曾国藩走上仕途,历道光、咸丰、同治三代君王,历时三十四年,恩宠不衰。他官做得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因而有“从政要学曾国藩”的美誉。

他被称为中兴第一名臣,晚清巨儒,也被后世评为千古第一完人。他还是文学家、书法家、理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始人。

曾国藩的《家书》,堪称中国古代家教范本,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曾国藩的教育思想与其政治思想密切联系。他生于乱世,虽是文人出身,但为了国家的兴衰披甲上阵力挽狂澜,其思想随着自身与社会的变化面不断变化。他的思想主要承传了儒学与理学,并且广泛汲取了法、墨、道等多家思想的精华,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封建文化的集大成者;他还顺应时代潮流,学习西学,是“中体西用”的积极拥护者。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循古通今,包罗万象,不仅包含传统的道德与知识教育,还包括身体保健与身体锻炼方面的教育,可以说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他十分重视人才,提倡广收、慎用的人才观,把选拔、培养人才作为挽救晚清政府的一剂良药,他更是以善于培植、奖掖人才自诩。

其家庭教育的目的不再是中国传统观念中的读书做大官,而是希望子孙能成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他不但着重培养家中男丁,也十分重视家中女子教育,给男丁布置课业的同时也给女子制定了详尽的课程表,并不时进行询问与教导。

他根据自己以往学习的经验与心得总结出了“速”、“熟”、“恒”、“思”四字学习法勉励子孙,希望他们在学习上能事半功倍。曾国藩的家庭教有思想已经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其观点不但是其子孙学习的蓝本,也是现代家庭教育学习与借鉴的宝贵资料。

接下来,我们就看看曾国藩的教育和学习方法。首先我们讲学习方法,绝大数人的智商其实都是差不多的,那种天才总是少数,包括曾国藩其实天赋也不是如何出色,他的成功自有他很多原因,但好的学习方法是其成功的关键。所谓好的学习方法,其实就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曾经看过一片文章说到,考上“清北”这些顶尖学府的需要有高于大多数人的智商,但考上“”的,其实最终取决于你的学习习惯,考上“”的,是一部分的智商加好的学习习惯。我们看下曾国藩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或许会有所裨益。

曾国藩的“四字”学习法

曾国藩在给其弟的家书中写道:“曾以为学四字副儿辈:一曰看生书宜求速,不多阅则太晒:一曰温旧书宜求熟,不背诵则宜忘:一曰习字宜有恒,不善写则如身之无衣:一曰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马之跛不能行。”

“他以“速”、“熟”、“恒”、“思”四字来勉励子孙,愿他们能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事半功倍,学有所成。

速——博览群书

曾国藩主张博览群书,多接触各方面的书籍,扩大知识面。因为在他看来,不扩大阅读量人将会孤陋寡闻,犹如并底之蛙。但读书不是毫无章法什么书都看,而是有选择的读书,读好书。

“买书不可不多,而看书不可不知选择”,并举了韩愈、柳宗元、王念之、王引之四人的例子。

他说:韩退之为千古大儒,而自述其所服唐之书不过数种:柳子厚自述其所得正者五书也,旁者不过七八种:王念之、王引之父子博古通今,世间罕见,然而他们所读之书却不满三十余种。

他又以自己为例,虽好读书,但所好之书不过十余种,点点滴滴都是在教导子侄应从经、史、子、集之中,选择价值较高、影响深远的书籍来阅读。书不多,而在精。这其实就是由博返约、由粗到精的读书学习之法。

熟——引经据典、烂熟于胸

曾国藩提出对于经典之作或价值、影响深远者,尤其是出自经、史、子、集之中的文章,要反复读,并且能背诵。他所说的背诵不是死记硬背,只做会背书的书呆子,而是应“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这是朱熹提出的读书法,曾国藩对此十分欣赏,亦衍生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虚心涵泳”依曾国藩的意思就是指专心致志、身临其境的体会书中的意思,如此可以做到心领神会。“虚心”就是先不要立自己的意见,专心致志、虔心学习才能体察入微,真正领略书中的真谛。

“切己体察”指善于将在书中学习到的道理与自己日常实际联系起来去体察,才能得到真正领悟。由此可见,反复阅读直至能背诵之后,要有自己的理解,并且能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才是曾国藩想要的烂熟于胸的效果。

恒——持之以恒、点滴积累

练习写字要有恒心,字写的不好就如人出门没有穿戴整齐是一样的。字的好坏关键在于持之以恒的临摹与不懈的练习。学习其他亦如此法。世界上那一件大工程大成就,不是靠长期的点点滴滴积累而成,“不积跬步,无以致干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么简单明白的道理,关键在于难以坚持,难以有恒。

曾国藩有一突出特点就是“有恒”。最能体现他“有恒”的事件便是他的日记,道光19年下半年他决定开始写日记,一直坚持到道光25年,后来的十多年中诸事繁杂,日记之事便被耽搁下来。

咸丰8年他丁父忧后复出,决心将日记之事恢复,再不可半途而废。至此之后,不管战事如何紧张,事务如何繁忙他都天天坚持,没有间断,直到临终前一天。如此这般,已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这超出常人的毅力和恒心,正是曾国藩成功的重要秘诀。

正因为如此,他教育子侄在学习等方面关键在于自身的努力,而努力贵在坚持,即有恒。如愚公移山、持之以恒的做下去,还有我们办不成的事情吗?

思——独立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写文章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就如同人有口不能言,马跛腿不能行一样。无论是读书、写字还是写文章做诗词,曾国藩都十分强调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不可人云亦云。写字多临摹,但是不能仅仅停留在临摹,要想自己的字该往哪个方向发展,能形成自己的风格最好,如若不能也要能理解所学之字之精华与精神所在。

读书要“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还要善于做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遇到有感触或喜欢的地方,及时记下此刻的读书心得:二是遇到有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记下来,以备日后请教他人或自己学问提高后再做解答:也可将对之前疑问的解答和新的认识一并记录下来。

这个过程就是自己独立思考,逐步提高的过程。写文章、作诗词要在大量阅读、背诵和临摹前人经典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思想。曾国藩从各个方面强调和指导子侄学习不可不用心,用心重在思索,自我提高之重要一点就在“思”字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