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正规吗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4414714911368070&wfr=spider&for=pc这是一种特别常见的题型。
词句赏析,故名思义,就是要求我们按特定的要求对指定的词语或语句作出分析,赏析其内容与作用。比如:
1.品读下面这个句子,赏析加点词语的妙处。(3分)(以下例题中小括号内词语即为加点词,下同。)
一见面,她冲我(笑笑),眼里就(溢)出了泪水,然后呜呜地(叫)着,低头往我怀里(撞)。
2.请结合语境品味第⑥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的表现力。(2分)
(黄黄)的枞树菌、(雪白)的竹叶菌、(红红)的米浆菌,都是稀松平常的菌子,随见随捡而已,倒是那一抹(淡绿)的青头菌很是惹人喜爱,如果能遇上修长(白暂)还穿着荷叶裙的鸡腿菌那是值得尖叫的。
3.说说第⑦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他一听就急了,双手(直挥);“医生,我不住院,你给我开点儿药吃就行。”
以上是本节热身部分
以上三题,题干中要求我们对加点词作出赏析,无论是问加点词的“妙处”,还是问加点词的“表现力”或“表达效果”,其实都一个意思,即要我们说说这些词语在文句中的作用,它(们)有什么特别的好处。这类题目就是词的赏析题,再看下面三例。
4.试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独句成段的最后一句在文中的表达效果。(3分)
早晨起来,我看到每一个生命都蓬勃饱满,如一树一树的花开。
5.联系上下文,从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第段划线句子。(3分)
河水很是平静,像是过去的一切都不曾发生过。波光微微泛动,明亮而安谧,倒映的绿荫加重了几层水色。
6.选择一个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的句子。(4分)
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接下来正式开跑,请准备好
句子的赏析就比词的赏析复杂一点。4、5、6三例中,除了要求赏析句子在上下文中的“表达效果”(主要是在文段中的作用)外,还时常对赏析的角度作出规定,常见的角度有三种:修辞手法、描写方法和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句子赏析的灵活度远高于词语的赏析,所以规定了角度才有一致的规范,便于我们答题,也便于统一标准进行阅卷评分。
了解了以上两种情形,我们也就可以明白,所谓词句赏析,一般就是从词句所用的技巧手法出发,分析其描述的内容和表情达意的作用——当然,这三者的分析都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也就是上下文来进行。
归纳一下,词名赏析的核心思路即:
技法+内容+作用
一个完整的词句赏析应该分三层依次分析、表述清楚:
(1)用了什么技巧、方法。要分清常的描写手法、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表现手法)——这部分基础常识内容较多,就附在文后了。我们前期的课程内容也有涉及,有需要的同学可以往前找一找。
(2)描述了什么内容(什么样的人或景物),也就是指定的词句写出了人物或景物什么样的特点、情态等。
(3)写这样的人或景物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是表现了文中人物或作者什么样的情思,还是在结构上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作用?尤其要注意的是,词句若出现在文章的首尾等关键位置,则表现情思和结构上的作用可能兼有。那我们还要想一想,它有没有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伏笔,有没有首尾呼应,有没有画龙点晴或深化主题之类的结构上的作用。
看起来有点复杂啊,是不是?其实,归根结底,就三点,不必害怕。比如上面例四中的句子就是结尾句,我给大家解析一下其答案。
有点累吧?坚持一下!
4.试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独句成段的最后一句在文中的表达效果。(3分)
早晨起来,我看到每一个生命都蓬勃饱满,如一树一树的花开。
首先看手法,题目已经明确要求从修辞的角度来赏析了,那“生命如花开”显然是比喻修辞,第一步完成了。“此句运用比喻修辞”,可以先存在脑海中了。
第二步,进一步思考句子所写的内容。“每一个生命都蓬勃饱满”如“一树一树的花开”,这个比喻写出了什么人或景的什么特点或情态。“每一个生命”也就是说不是一个特定的人,而是人们。人们“蓬勃饱满”“如一树一树的花开”,显然形容的是人们的精神面貌,像花一样美好动人,充满生机与希望。那我们就可以这么说,“形象动人地写出了人们如花般美好、蓬勃,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精神状态(样子)。”
最后,再进一步,思考作者在文末写人们蓬勃饱满的精神状态,有什么作用:表现作者的某种情思?有没有画龙点晴地点明主题或含蓄地深化主题——当然,这种判断是要结合文章来进行的。只看这个句子,现在我们大概只能确定作者的情思是积极乐观的,可以看出作者对生活充满热爱;从结构上来看,用这样一个优美动人的句子收束全文,我们也只能看出它有“引人回味,令人深思”这样的好处。那么小结一下,此句写人们饱满的精神状态如花一样,实则“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生活的热爱),结尾句优美动人,引人深思,令人回味无穷。”
把上面三句组合一下,答案就出来了:此句运用比喻修辞,将每一个蓬勃饱满的生命比作一树树的花开,形象动人地写出了人们如花般美好蓬勃,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精神状态(样子),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生活的热爱。结尾句优美动人,引人深思,令人回味无穷。
最后一段路总是最难的
上面的例子已经是比较复杂的句子赏析了,其它几例就相对容易一点。
如之前的例题1,要赏析加点词的句子:一见面,她冲我(笑笑),眼里就(溢)出了泪水,然后呜呜地(叫)着,低头往我怀里(撞)。明显得很,加点词都属于是人物描写,再具体点,是神态和动作描写,描绘的是“她”某种激动的,似乎悲喜交激的神态。在考试时我们参考原文中的故事内容可以做出更精确细致的判断,进而准确判断人物是因为心中怀着什么样的情感而显得如此激动。这样自然可以答出“加点词语通过神态和动作描写,生动地刻画出她见我时……的样子(神情),表现了她心中……的情感。”
再比如不写人而写物的例2,要我们“结合语境”品味句中加点词的“表现力”,划线句子:
(黄黄)的枞树菌、(雪白)的竹叶菌、(红红)的米浆菌,都是稀松平常的菌子,随见随捡而已,倒是那一抹(淡绿)的青头菌很是惹人喜爱,如果能遇上修长(白暂)还穿着荷叶裙的鸡腿菌那是值得尖叫的。
技法+内容+作用,三步走,再明确一次。
“黄黄”“雪白”等词都是形容颜色的词语,就是对颜色的直接描写,没有特别的描写手法,那“技法”这层我们就有一说一:“句中加点词都是描写颜色的词语(形容词)”。接下来是“内容”(加点词写了什么东西,什么样的特点、情态等),当然,句中加点词语都是描写菌类的,组织一下语言,我们可以说:“写出了各种菌子明亮可人的色泽,惹人喜爱的形象。”最后一层来考虑“作用”,既然在文中人物看来,菌类是如此明艳可人,那情感是显而易见的——对菌子的喜欢,对获得菌子的喜悦之情。
我们再把这三层组织一下,加一点修饰语,答案就又出来了:句中加点词都是描写颜色的词语(形容词),形象鲜明地描绘出各种菌子明亮可人的色泽,惹人喜爱的形象,表达了XX(“我”或作者,这个人物要根据文章内容来确定)对菌子的喜爱,对获得菌子的喜悦之情。
(PS一下,原题只给了2分,而这里是按照3-4分的标准来作答的,所以若答原因,可以不用答这么多的,适当简答即可。)
好了,词语赏析我已经详解了两个例题。第三个例题,就留给你来思考一下,模拟实践一下吧。
3.说说第⑦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他一听就急了,双手(直挥);“医生,我不住院,你给我开点儿药吃就行。”
参考答案:加点词运用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他着急的样子,写出了他急于出院的迫切心理。(三层结构,能正确判断词语所用的技法和人物心情,并逻辑清晰表述出来即可)
开始本节的冲刺阶段了
如果上面内容你都理解了,例3也完成得不错,那恭喜你!对词语的赏析思路你应该已经掌握了。接下来,我们再看最后一个例题,强化一下句子的赏析,注意这次不是从修辞或人物描写的角度了。
5.联系上下文,从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第段划线句子。(3分)
河水很是平静,像是过去的一切都不曾发生过。波光微微泛动,明亮而安谧,倒映的绿荫加重了几层水色。
“技法+内容+作用”这个思路相信你已经能套用出来了,但例5要求我们从“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的角度来作赏析。表达方式有哪些?表现手法有哪些?这两个问题必须先搞清楚。
“表达方式”是人们在口语或书面语交流过程中使用最一般的表情达意的方法,只有五种:记叙(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直白地说,记叙就是讲发生了什么事,讲故事;描写是刻画人或物的形象,像用语文文字画画;议论是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作评价;说明是介绍事物,像商品说明书;抒情就是抒发自己内在的情感。以下五句分别用了五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请自己感受一下:
他吃饭。
他狼吞虎咽地吃饭。
他吃饭的样子不好看。
吃饭是目前人类摄入能量维持生存的主要方式。
这顿饭吃得真爽啊!
而所谓“表现手法”,就量多复杂一些,这里只能长话短说。“表现手法”是艺术创作中使用的各种技法的合称。我们语文说“表现手法”,就等于“写作手法”——我们最熟悉的对比、象征、欲扬先抑、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就是。
综上所述,例5句中表达方式应是“描写”,更具体地说是“景物描写”;句中所用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是对比,原文是先写了故乡原来恶劣的自然环境,再写后来山青水秀的变化化。“河水很是平静,像是过去的一切都不曾发生过。”句中现在“明亮而安谧”的河水与过去要么干涸要么洪水咆哮的河道形成鲜明对比。
现在,手法明确了,接下来概括出句中所写的内容和体现的情思(作用)就可以了。句中写的是故乡现在的宁静河水,也写出了故乡自然环境的巨大变化,对这种美好的变化,作者的心情自然是愉悦欣喜的。请试着从“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中选择一个角度,组织语言,解答此题。先自己试着完成解答再看下面的内容吧。
参考答案:
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此句通过景物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家乡河水如今宁静优美的动人景象,反映了家乡自然环境的巨大变化,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从写作手法的角度:此句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如今河水宁静动人的景象与曾经的恶劣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家乡环境的惊人变化,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欣喜愉悦。
再冲一步!
好了,弄懂上面的五道题,相信你也明白了词句赏析题的要求和一般答题思路,掌握了相关的常识。词语赏析和句子赏析的整体思路是一致的,解题的核心思路一定要明确:技法+内容+作用,三步走——用什么技巧手法,生动传神地刻画什么内容,表现什么情思。只有句子出现在关键位置时,我们还要额外考虑一下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如开头和结尾句的作用)。
真正下笔作答时,还要注意语序。就像“1、2、3”数字有顺序一样,“技法+内容+作用”这一思路也有其内在的逻辑顺序,所以答题时三层的顺序不能乱,乱则无序,我们一直强调正确的答案需要“言之有理有据有序方可”。
相信你若能理解这个思路中的逻辑,以后面对词句赏析题和这类题目的拓展变型时,你就可以更从容地应对。当然,就是后话了。现在,还是先请你巩固这个核心思路,并熟习之。熟能生巧,先得“熟”了再说。
上文中一共有六道例题,我们解析了五题,最后的第六题就留给你用来巩固一下我们本节学习的思路和常识吧。请自己思考后试着从不同角度作答,比如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和修辞的角度。如果句中人物的心情看不明白,可以读一下原文《拾荒》,讲述了一位拾荒老妇人倾尽所有救助弃婴的感人故事。
6.选择一个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的句子。(4分)
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以下是原题附带的三种参考答案:
(1)动作描写(1分)。通过对拿钱的一系列动作的描绘(“咬、撕、揭”等一系列动词的使用),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王婆婆救弃婴的决心以及对这笔钱的不舍,表现了王婆婆的善良仁爱(3分)。
(2)细节描写(1分)。通过“咬牙”“颤抖”“一层又一层”等细节的描述,表现了王婆婆这笔钱来之不易和对钱的珍视,表现了王婆婆的善良仁爱(3分)。
(3)比喻(1分)。将揭开包裹钱的小袋子的过程比做“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王婆婆对这笔钱的不舍,表现了王婆婆的善良仁爱(3分)。
附句子赏析的角度小结,希望你可以参考一下,作出不同于以上三种答案的合理解答。
§1、从修辞手法上分析;
§2、从该句在文中的作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前后照应、画龙点睛……)
§3、从语言风格上;(生动优美、质朴平实、豪放、婉约……)
§4、从用语、遣词准确传神上分析;
§5、从蕴含的哲理,给你的启示上分析;
§6、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来分析;
§7、从写作手法上分析。
最后补一句“题外”话。不知道你注意没有,词句赏析的核心思路和我们在上一节中所讲的结构分析的核心思路是部分重合的,这说明这两类题目很容易融合到一起噢。
恭喜你,这是本节的终点。补点水吧!
了解了词句析题的思路,请实践一下吧!下面才是真正的课后练习:
1.阅读《杉苇刚柔》,完成习题
夹岸相映,一边杉树参天,一边芦苇点水。杉苇朝夕相见,一日其杉讥诮其苇曰:“看尔体如柔丝,性如流水,每每随风而舞,风东则东,风西则西,亳无刚气。何如我之正直不屈,岂不快哉!”苇曰:“刚柔各有所长,吾虽懦弱,究可免祸,汝虽刚强,犹恐安身不牢。”一日,飓风骤起,其芦苇左右掀翻,终无大害,而杉树早已连根拔起矣。
(1)请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中括号中词语的妙处。(3分)
夹岸相映,一边杉树参天,一边芦苇(点水)。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短文首句。(4分)
夹岸相映,一边杉树参天,一边芦苇点水。
以下是参考答案
文中练习参考答案:
(1)“点水”一词通过动作描写,简洁而生动地描绘出芦苇不时随风摇摆、轻点水面的形象,表现了苇轻柔而有韧性的特点。
(2)首句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参天”与“点水”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杉的挺拔与芦的柔韧,突出了二者的差别,为下文杉与苇的刚柔之辩作铺垫。(1)杉见苇柔弱便出言讥讽,可见其自以为是,傲慢无礼的性格。
(2)这杉树真是傲慢无礼啊,竟只能看到自己的优点,自以为刚就十全十美了。我还是提醒他一下吧。(言之有理有序方可,心理描写要符合苇柔韧自守的性格,若心理描写过于激动、极端则不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