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松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黄子平文学批评界还缺乏对文本细腻解读的意 [复制链接]

1#
北京专业白癜风医院是哪家 http://baidianfeng.39.net/

上世纪90年代,黄子平在其名作《革命·历史·小说》中首创的“革命历史小说”概念,被许多学者接受与引用,他本人也随着该书的不断改版对这一概念有了更新的领悟。近日,黄子平携新书《灰阑中的叙述》做客北大博雅讲坛,与洪子诚等共话当代文学的形式与历史。

黄子平曾说,“所有的证据都在文本里面”。他对文本的态度是既信任又不信任,与同代学者直接用历史的材料和批评的材料不同,他更倾向于反复阅读,窥探出文本的秘密。在他看来,文学批评界还缺乏对文本细腻解读的意识,研究者们过早地放弃了“新批评派”的细读方法,忽略了只有反复阅读文本才会有心得体验。但他也强调,不能对文本解读过于自信,一旦文本离开了语境,离开了它产生的文学生态机制,就有可能把它孤立起来,变成一种一厢情愿式的解读。

撰文丨孙佳雯

年,被誉为“燕园三剑客”的黄子平、钱理群、陈平原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创新座谈会上宣读了一篇名为《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论文,建议在文学史研究中建立一个“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挑战曾经依附于政治史的文学史叙述,要求把文学史重新还给文学。上世纪九十年代,黄子平转向对革命历史小说的系统性研究和重读工作,在香港内地两地辗转,他著名的《革命·历史·小说》也是在这个阶段出版。之后这本书几经改版,从繁体字版到洪子诚作序版再到简体字版,一本书变成了四本,《灰阑中的叙述(增订本)》才得以与我们相见。

《灰阑中的叙述(增订本)》,黄子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年2月版

近日,黄子平携新书《灰阑中的叙述(增订本)》做客北大博雅讲坛,与洪子诚、刘欣玥、李超宇、李浴洋共话当代文学的形式与历史。

1

灰阑中的呐喊

在地上用石灰画一个圆圈,古代称之为“灰阑”。包公断案中曾讲过这样一个案子,两个母亲争夺一个孩子,找包拯要一个裁决,于是包拯在地上画了一个灰阑,将孩子置于其中,让两个“母亲”各拉住孩子一个胳膊,谁先将孩子拉出灰阑这个孩子就归谁。争夺开始后,亲生母亲不忍看自己的孩子因被拉扯啼哭,撒了手,于是英明的包大人将孩子判给了放手的母亲。这个故事后来被布莱希特、莫言等著名作家都重新讲述过,而黄子平这本书的标题,其实来源于西西改编版《肥土镇灰阑记》。在这个作品中,那个在灰阑当中任人摆布和撕扯的孩子,突然要开口说话了,他滔滔不绝的心中所想让包大人自以为聪明的断案方法瞬间变得愚蠢而可笑。

《灰阑记》

黄子平对这个情节十分赞赏,也很快敏锐意识到,这个灰阑当中,这个微弱的声音能够改变灰阑外的世界吗?或者它能够帮助这个弱小者挣出灰阑吗?由此推而广之,黄子平发现灰阑无处不在,我们所有的叙述都囊括在这样的语境中,灰阑中的孩子说话,可以解释为对权威言论的一种反注释,一种消解权威言论的尝试。但即便是如此英勇的反注释,也会被纳入无边的大注释圈中消失得无声无息。无论是研究者还是写作者,其叙述似乎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突破第一层的小的包围圈,但无法突破更大的包围圈,正如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

黄子平,广东梅县人。香港浸会大学荣休教授,中山大学(珠海)讲座教授,文学史家和批评家。著有《沉思的老树的精灵》《幸存者的文学》《害怕写作》《历史碎片与诗的行程》《远去的文学时代》等。

如此看来,黄子平的叙述观似乎有些悲观,但李超宇认为黄子平并未因此放弃叙述。在解读鲁迅《故事新编》时,黄子平将有一节题为“叙述以反抗‘绝望’”,可视为他的自况。黄子平说鲁迅“比别人都更充分地把这一‘叙述使命’跟个人的生命体验融为一体,从而借此在语言异化和历史困厄的双重危机中,探询生命的意义和人类生存的境况。叙述成为静夜中的一种挣扎,成为‘明知前路是坟而仍是走’的写作实践,鲁迅的写作正是对这一个大叙述圈的反抗。在《补天》中鲁迅写下了杀到女娲尸体旁的一支军队,他们恬不知耻地自称是女娲的嫡派,试图掌握对女娲的阐释权,但是这群人却被鲁迅在小说里先行嘲讽了一通。”

黄子平感慨道:“一旦故事的阐释行为被事先编入故事时,后世的故事阐释者便无法逃脱故事对他的永恒嘲讽。”这也是黄子平写这本书时采用的方法,把20世纪50到70年代的长篇小说对历史的建构和阐释行为,都一一暴露在读者面前,用作者的创作谈结构其创作,为作品改写、遮蔽、删削的复杂历史图景作出注释,扯宽文本缝隙,让读者看到性、宗教、江湖等概念在革命历史小说中的微妙体现。

《灰阑中的叙述(增订本)》反复提及从灰阑中突围的渴望。这种突围遍布二十世纪文学的各个节点。茅盾未完成的著作,与那些表面上结构完整的文本相比,“反而更铭记了我们在这天翻地覆的年代里安身立命的悲剧性挣扎”。而以莫言为代表的颠覆性叙述,则让“‘土匪’从意识形态的兵营里反出江湖,一时间遍地英雄下夕烟。”

在刘欣玥看来,人生无往而不在灰阑之中。与鲁迅“铁屋中的呐喊”涉及到的先觉者如何发声,唤醒沉睡在铁屋中的旧中国儿女这一命题相比,黄子平所创作的“灰阑中的叙述”的概念虽同样也是发出声音,姿态却变得更加温和,亦不失清醒和坚守,因为当下的时代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渠道,但我们很容易被更强势的声音所魅惑,进而放弃思考。就像流传千百年的《灰阑记》的故事一样,大家往往只看到断案的包青天,只看到两个争夺子女的母亲的申诉,却很少看到那个被争夺的孩子也可以自己发声。所以如何找到一个全新的框架,可以让这些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弱者发出声音,也是我们需要继续思考的问题。

2

从文本中找寻证据

几经改版的书和洪子诚的序都源于巧合。年,黄子平在一个聚会上见到了洪子诚,赠他两本书,一本是《边缘阅读》,一本便是《革命·历史·小说》,后者对洪子诚影响如此之深,以至于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里引用、延续了黄子平书里的观点,他对“十七年”文学的一些认识,也是受到黄子平的启发。

洪子诚将这种影响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灰阑中的叙述(增订本)》中讨论的,革命战争从19世纪末到现在是如何影响到文学,和人们的心理、情感和语言的;其二是在文学研究和批评方面,研究者不仅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