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松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阅读能增强共情能力必知课外阅读对学生的四 [复制链接]

1#

很多家长都爱问老师,到底怎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老师都会告诉大家,让孩子抽空多读一些课外书。有的家长又说,我家孩子天天看书,读书,可是语文成绩还是上不去呀?再次,小编明确地告诉大家,读了很多课外书,阅读理解也不一定能够得高分。那就有人问,既然得不了高分,那读课外书还有什么用呢?今天我们就专门来聊一下读课外书,对学习的四个直接的好处。

第一,多读课外书,可以提高阅读速度。都说熟能生巧,阅读量大的人大脑对文字信息处理的速度也会快很多。比如你经常看小说、散文,所以你对小说散文的语言非常熟悉,那么你就有可能一目两行或者是三行,看得很快。现在语文试卷的题量非常的大,阅读理解的文章越来越长,如果阅读速度太慢,肯定是要影响做题时间的。语文考试中,很多孩子时间到了还做不完,就是因为阅读速度太慢了。

第二,广泛阅读,有助于积累好词好句。很多孩子在答题和写作时,会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心中好像知道,可是就是写不出那种感觉,而老师把答案一说,他们会立刻觉得,对,就是这样,其实我也是这样想的,就是不知道怎么描述,不知该怎么写出来。这些,都是语言运用的问题。常读书,可以让你解除更多精妙的语言,让你在不断地阅读中体会语言信息,长此以往,日积月累,你的语言运用能力才会提高。所以,我们读书是个长期的过程,不是说读一段时间就能立刻看到效果的。当然,我们还得养成做好读书笔记的习惯,特别是一些经典的名著,经常读,反复读,不断总结,我们不能走马观花的读一遍就算了,要把它读透彻,这样你才能真正吸取到这部书中的精华,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时,一定要精读学习书中如何描写景物,如何刻画人物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写作文的时候经常用得到的,把好的词语和句子积累到自己的脑子里,到需要用的时候就可以出口成章。相反,如果你的脑子里词汇量不够,当你写到某个美景时,可能只会感慨啊多么美的风景啊,而有的孩子立刻能观察入微,引经据典,具体详细而生动地写出一篇优质作文。为什么有些孩子绞尽脑汁都写不够作文要求的字数?为什么有些孩子提到写作文都害怕?就是因为他的词汇量非常的匮乏。看到再美的景,脑子里也没有词来形容。

第三,不断阅读,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小学语文还好,阅读理解涉及面不会特别广泛,现在出题老师都会从学生学习、生活着手。考察的有记叙文、散文、说明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等。这里面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多读书可以拓展知识面。在做到这些题的时候可以更加从容一些。尤其是我们农村小学的孩子,更应该多读书,也许你走过看过的比不上其他城市里的孩子,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书去进行了解。到了初中、高中,语文涉及的面会越来越广,如果没有持续增加的阅读量,学生就会渐渐落伍,越学越困难。

第四,认真地阅读,可以培养共情能力。语文的学习真的是需要共情的,共情也叫做舍身处地的理解。就是假设身处对方的处境时所产生的感受,我们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经常碰到这样的题。有的时候学生读了阅读文章,甚至连作者到底是在赞扬这种行为还是讽刺这种做法都无法判断,这就是共情能力太差了。没有共情能力,学生肯定无法抓住文章的中心。中心都抓不住,那他的答题肯定是得不了什么分的。阅读时,我们经常要假设你自己就是作者去理解作者写文章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他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篇文章?虽然文章里面有提示,但是如果你没法跟作者共情,这个题你就无从下手。当然这些能力都可以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获得,所以我们一定不能忽视阅读的重要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