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培养不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
这是钱学森院士在年提出的一个惊世之问。同样在知乎上也有类似的发问:
中国几千万大学生,为什么出不了比尔盖茨,乔布斯,马斯克?
正好埃隆·马斯克的最新传记也出来了,咱不妨以他为例,
看看这埃隆·马斯克,中国能不能“造”?
1.一种传承:冒险精神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有过这样的结论:
人生经历形成的记忆,不仅停留在相关的神经细胞中,还会遗传给后代。
这一点也在马斯克身上得到了证实。他就曾坦言,自己非同寻常的冒险性格直接来源于外祖父。
马斯克的外祖父名叫霍尔德曼,是一个性格古怪又特立独行的人,喜欢的是驯服野马、拳击、摔跤等一类相对危险的运动。
有时他也会带上家人开车深入丛林探险。其中有一次,他们的汽车撞上了大树,结果被困郊外长达3天。
在这期间,他们一边猎食,一边和土狼、豹子、狮子斗智斗勇。而这样的探险,他们家族总共进行了16次。
外祖父常常告诉孩子们:只要你想做某件事情,你就一定能做成,你只需要做出决定,然后放手去做。
当时的马斯克只有3岁大,但他对这位外祖父的创奇事迹却已了熟于心。
他清晰地记得外祖父说过的一句话:我想一个平常人完全可以选择不平常。
受此影响的马斯克,自然而然也长成了一个富有冒险精神的人。
2.一项兴趣:热爱阅读
少年马斯克到底有多爱读书?
弟弟金巴尔这样说道,“他每天读10个小时是家常便饭,如果是周末,他可以一天读两本书。”
在马斯克上小学的时候,他常常在下午2点放学以后就跑到书店去,一待就是4个小时,直到父母下班回家。
大概在三、四年级的时候,他就把学校及附近图书馆的书都看完了,为此他还曾试图劝说图书馆员帮他订更多的书。
可以说,少年时期的马斯克,就已经做到博览群书了。
而在马克思读过的书里,对他影响最大的,有这么3本:
罗伯特·海因莱因的《严厉的月亮》、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基地》,还有道格拉斯·亚当斯的《银河系漫游指南》。
《严厉的月亮》讲的是人工智能拯救人类,《基地》讲的是未来人类如何延续文明火种,
《银河系漫游指南》则讲的是外星文明为修“公路”强拆地球的故事。
如果把这三部小说和马斯克的商业版图作比对,你就会发现这中间存在着惊人的吻合!
马斯克的NeuraLink脑机运用对应的是让人工智能保护人类,太阳城(SolarCity)终极目的是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SpaceX太空火箭则是为了实现人类跨行星生存。
3.一个方向:清晰的个人规划
众所周知,马斯克兄妹仨人都在各自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
马斯克的弟弟金巴尔也是一个亿万富翁,在餐饮业混得风生水起。妹妹托斯卡同样成绩斐然,她是美国著名导演兼编剧。
而这一切,都跟马斯克母亲梅耶不无关系。在梅耶的个人传记里,她提到了自己养育孩子的一些心得。
她说她从不对他们过度保护,也从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们喜欢什么,想学什么,都由孩子自己决定。
也正因此,几个孩子早早培养了独立自主的能力。
18岁那年,马斯克独立做出了他人生的第一个重要选择——他决定离开南非,去美国生活!
这里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世界的科技浪潮正在美国如火如荼地发生着,马斯克敏锐地感知到了这点。
凭着母亲原加拿大公民的身份,马斯克相对容易地拿到了加拿大国籍,他随之报考了加拿大皇后大学。
后来又凭着优异的成绩,两年之后他成功转学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也正是在大学这个阶段,马斯克发展出了对于太阳能领域的长期兴趣,他同时得出了自己的人生结论——
互联网、可再生能源和太空探索这三个领域正在发生巨变,他可以在这些领域有所作为!
他郑重其事地表示,要同时进军这些领域。
可以说,马斯克一生的奋斗方向,正是从这个时期建立的。
当大多数的同龄人还在浑浑噩噩的时候,他已经非常清晰地知道自己要什么,应该朝哪去。
4.一套底层逻辑:“如何可行”,而非“行不行”
小米雷军曾这样评价马斯克:“和埃隆·马斯克比起来,我们干的好像都是别人能干的事情,但他干的别人想都想不到。”
这番话说出了很多人的感受。
确实,无论是SpaceX的太空火箭,还是特斯拉的发动引擎,亦或者NeuraLink的人机大脑,马斯克都在向世界展示着一个又一个的惊叹。
有人就曾问他,你做这么多疯狂和不可思议的事,难道不担心失败吗?
马斯克回答道,“不,恰恰相反,这些事情失败的可能性远远大于成功的可能性,我之所以去做,
不是因为这些事可以成功,而仅仅因为我想去做,那是我对于世界未来的主张。”
事实上,在马斯克的人生字典里,从来没有“不行”二字,他向来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