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邢明旭出版人杂志
编者按
进入21世纪后的二十年被书业同仁普遍看作“有风”的二十年,来自人口、技术、政策的多重红利推动了中国出版业的高速发展,我们取得了令全世界同行艳羡的成就。而从年的机构改革和年的经济承压开始,宏观政策和产业环境的急剧变化也为出版业的未来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在“高质量发展”的口号下,“内容为王”能否真正成为行业的新常态?面对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和随之而来的全新商业模式,哪些力量将会对这个传统的行业造成根本性冲击?又有哪些力量可以为我们所用,进而化为行业新的“风口”?
新的十年开启之际,《出版人》杂志策划推出“未来访谈——书业的下一个十年”系列报道,我们邀请到业内最具前瞻性和引领力的意见领袖,就我们所设计的宏大命题发表见解,他们的观点既有交集也有交锋,我们希望这些思考和碰撞能够给行业未来指明道路。
何志勇:出版业未来十年的坚守与变革
记者|邢明旭
如果说,年到年是中国出版舰队在体制改革的大潮中破浪前行的十年,那么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志勇无疑是其中重要的扬帆领航者之一。
上任以来,何志勇凭借置身出版产业前沿的深入思考与洞见,带领新华文轩走出低谷,一举扭转年文轩旗下多家大众出版社亏损的局面。年上半年,文轩大众出版实现利润1.1亿元,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四川出版社靠教材教辅生存的局面;四川出版在全国市场的影响力也大幅提升,文轩出版全国市场排名从年的全国第26位上升到年第三季度的第7位,排名增速位居全国出版传媒集团第一。何志勇带领文轩大众出版崛起的“文轩现象”,成为近年来中国出版业披荆斩棘的道路上不可多得的精彩样本。
年岁末,在中国书业即将步入新世纪第三个十年的特殊时刻,《出版人》杂志专访了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志勇,请他与读者分享他对中国出版业未来十年的思考与研判。
知识服务将成行业“风口”
《出版人》:年~年是中国出版急速成长的十年,站在产业发展的视角上,这段时间应当如何总结?在这十年中,中国出版行业有些哪些突出的收获?
何志勇:党的十八大以来,出版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出版传媒集团成为出版产业的中坚力量。出版业体制改革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在坚持出版权特许经营前提下,江苏、北京、湖北等省市推进制作与出版分开试点工作;青岛城市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南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相继上市。
另外,出版业转型升级取得重要成效,部分出版集团,特别是一批专业出版企业努力打破时空和终端界限,在内容、载体、平台、服务等方面融合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同时,出版业的国际视野进一步拓宽。中国出版业已经形成了版权、实物、资本和文化交流的立体化国际合作新态势。
十年来,我国出版业走过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发展之路。今天我们回首过去,我认为出版业最大的收获就是树立了信心,增加了底气。回想十年前,业内外对纸书消亡的预测此起彼伏,“年是出版业大限”的观点大行其道。很多出版人还发出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但是,经过出版人十年的奋斗,我们不但在汹涌的互联网大潮中站稳了脚跟,还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出版业作为内容提供商的地位也更加凸显,这就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最大底气。
《出版人》:出版行业(或者说纸书出版)在下一个十年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如果整个行业会在这十年中遇到一个新的“风口”,它会在何时、因何而到来?
何志勇:在我看来,不管在十年前、当前,还是在十年后,出版行业的核心价值只有一个,那就是所提供的内容价值。
我们看到,近些年互联网、新技术对出版产业的冲击,并不是要消灭收费的内容,而是改变内容生产、传播与消费模式,通过市场机制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并实现内容价值的最大化。
未来,数字化浪潮可以继续改变内容生产与传播方式,但改变不了内容对消费者带来的价值本身。今天正在发生的消费升级会让内容消费成为下一个十年最大的社会需求。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出版业仍然是高品质原创内容的主要生产者,这种优势让出版业在互联网时代基础性产业的属性更加凸显出来。可以说,在新的十年新的时代,出版的地位依然牢固,出版的价值不仅没有降低,反而还有所提高。最近,四川在省委的支持下,举办了“天府书展”。出乎举办者和参与者意外的是,大量读者涌进书展现场,天府书展成为了一场盛大的阅读嘉年华。这说明什么?说明读者需要阅读、需要好的内容,说明内容消费的黄金时代、出版业的黄金时代还将持续。
在这个过程中,知识服务会成为未来行业的一个“风口”。知识服务是出版业的第二次产业升级。知识服务的兴起,背后是人们时间碎片化、音视频普及和竞争压力增大等所带来的终身学习需求对利用传统图书获取知识方式的挑战。对传统出版单位来说,应对这个挑战,可以从专业知识服务切入,面向专业化机构提供知识服务解决方案,同时拓展大众知识服务。事实上,传统出版单位转型知识服务商,存在着互联网企业所不具备的优势。传统出版社拥有的作者资源使得每本书都是才华的演绎;通过图书积累起的读者,每个人都是知识付费的精准用户;图书的编辑和策划者,每个人都是知识付费的项目制作人。
《出版人》:年到年,中国的读者群体在年龄、地域、受教育程度分布上可能出现哪些新的趋势?城镇化、“二孩”政策、高等教育的普及、跨语言阅读能力的普遍提升等社会现象会否催生新的阅读需求?
何志勇:我认为,未来十年中国的阅读市场将出现一系列变化。首先是物质“中产”向精神“中产”的转变。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第一代“中产”阶层将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的享受,并催生新的阅读需求,形成支撑中国阅读市场的中坚力量。倒过来说或许更准确,未来“中产”的标准,将更多地体现在文化消费和阅读需要上。精神层面的消费需求,将是“中产”的标配,也将对未来文化市场产生广泛的影响。
其次,读者群体的低龄化与高龄化并存,童书市场仍将保持热度和持续增长。而随着老龄社会来临,将给出版市场带来高素质的阅读人群。
最后,出版市场将呈现下沉与中心化同步发展的格局。未来十年,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加快推进,会产生一代新市民群体,在出版供给侧改革的推动下,出版市场将向三、四线城市(镇)下沉。另一方面,一、二线中心城市仍将承担起出版主流市场的责任。70后、80后的中产阶层和90后、00后这两代新兴消费群体将主导阅读市场的风向。
出版业从来不缺自我革新的能力
《出版人》:进入21世纪之后,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全球出版行业一直对纸书的未来怀有疑虑,也诞生过许多有关纸书消亡的预言。在本世纪的第三个十年,纸质书会否面临彻底的颠覆?如果纸书就此离场,出版行业还能继续存在吗?
何志勇:顺应时代潮流,出版业数字化是一个方向。但是,出版业的数字化是一个演化过程,这种演化是逐步的,需要时间。数字平台现在还不够成熟,决定了它还不足以颠覆传统出版,电子书、有声书也有缺陷,很难像纸质图书一样带给人亲近感,这又决定了它们不能完全代替纸质书。
在未来,纸质书和数字化产品将找到各自更适合的阅读方式,浅阅读将通过数字化方式进行传播,深阅读的读者则倾向于选择没有太多干扰的、功能单一的纸质图书。各有所需,各取所需,这是最好的方式。
即便纸书终将消失,也不意味着出版的终结。出版的价值在于实现知识从私人空间向公共领域传播,并不因承载知识的载体变化而变化。一方面,阅读不会消失,出版的需求也不会消失;另一方面,出版业从来都不缺自我革新的能力。从竹简到纸书,从图书电子化到网络出版,从AR/VR到今天热门的区块链技术,我们会发现,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在推动出版业大步向前。因为,不同时代的出版从业者们,一直都在思考如何让传统出版业更好地与时俱进。未雨绸缪,利用新技术发展出版业永远是出版人的使命,这也是出版这个行业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所以,不管未来内容的载体形态是如何,出版业都终将存在。
《出版人》:技术浪潮下,互联网技术公司与内容融合的步伐正在加快,在未来十年中会对出版行业带来哪些影响?对于涉足内容的互联网巨头们,出版业会普遍采取怎样的态度?竞争、合作、依附,或是其他?
何志勇:可以预见,互联网企业在未来将不断推进自己的全生态体系布局,这对出版业将产生明显的影响。一方面,互联网产品将分流受众的注意力,进而直接影响出版市场规模;另一方面,传统产业由于生产组织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下,其资源、用户等都将被纳入互联网企业的生态体系,出版核心功能之外的业务还会逐渐被消解。
而互联网巨头创新内容生产组织与传播方式,将给出版业带来改变自身的动力与压力。未来,互联网巨头们将创新出更多内容生产组织和传播方式,不断挑战出版业的内容生产“头牌”地位。出版业则将在压力之下持续变革,拓宽出版的边界,深化出版的内涵,创新出版的模式,从而在竞争中实现发展。
虽然互联网企业在过去十年迅速崛起,但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并未真正深入到传统出版业的巨大内容资源存量之中,在高质量的知识内容产品供给上仍力不从心,需要与出版机构进行合作。所以,面对汹涌而来的新势力冲击,传统出版机构不会坐以待毙,而是将积极地依靠自身巨大的资源优势,运用新兴科技布局知识服务体系建设,从自身优势的垂直领域纵深切入,更直接地对接用户,力求掌握细分领域的绝对话语权。传统出版业将依托这种独特优势,进行新的布局和拓展,谋求新的属于自己的领域。
《出版人》: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AR/VR等时下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