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松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浅谈我的阅读之道 [复制链接]

1#

浅谈阅读之道

作者:满斌

近几日收到许多家长的问询。“如何让孩子沉下心来爱上阅读呢?”“有没有什么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导孩子阅读?”等等这些问题,急切的语气,反映出当下家长们一个普遍心理“焦虑感”,尤其疫情当下,这种心理被有意放大。行之有效的方法还要立竿见影,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享受到阅读带来的红利。好似想要在短时间之内就要变现,走向所谓的成功。我坚定的回复:“没有”。任何一种关于学习的问题,都没有捷径可以走。古人说:“学不可以已。”“阅读”是一件伴随终身的大事,是不受任何条件约束的。读书是为了追求更多的财富或者更高的禄位吗?当我们权倾朝野或者富甲一方时,就可以停止学习了吗?显然不是。所以我认为读书真正的目的是在培养伴随我们一生的情怀。

一所著名高校毕业生,他以优秀的专业成绩,受邀参加了来自世界五百强企业的面试。当面试官问他:“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他的回答是:“为了挣钱。”很现实的回答,得到这样的回答,面试官显然不满意,按理说,面试到这里应该结束了。面试官实在爱才,就再一次追问,那挣钱的目的是什么呢?“买房”。“然后呢?”“结婚生子,孝敬父母”。这些回答直接导致面试的失败,他但凡回答出一些带有情怀的答案,面试也不至于会失败。同样的问题,当问到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时,他是如何回答的?“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何等的气势,又是何等远大的情怀。我们敬爱的毛主席,同样在少年时代毅然决然离开家乡,奔赴远方。他的父亲原本希望他在家里务农,踏踏实实做个农民。而毛泽东离乡之前,书写了:“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壮志情怀,令人叹服!我非常喜欢毛主席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是毛主席青年时期独自一人面对橘子洲头时抒发的情怀,里面有他进取的激情、搏击的豪气、以及生命的活力,我觉得这首词就可以作为每一个年轻人的座右铭,把它贴到教室、书房,每所学校也不要什么校训,“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这些词完全可以用来做校训给予我们一种昂扬的状态面对学习。让我们把目光回到东汉时期的曹操,北征乌桓,大胜而归,途中登临碣石山,面对苍茫的大海,吟诵出千古名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我个人并不喜欢曹操,他杀人如麻,忘恩负义。但这不能掩饰他是一个富有宏大情怀的英雄。此时此刻,站在他背后有一个人,学识才能高出曹操好几倍的人。他面对大海时却一言不发,他就是曹操的儿子曹植,此时的他却黯然失色......

因此,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它在于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它开阔了心胸,抬高了眼界,培养的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情怀。如果现在你还认为读书只是为了增长知识的话,那么你永远也读不好书。

当我们明确了阅读的目的之后,再来谈一谈如何阅读。我想先回归到阅读本身,从它的字面含义讲起,我们中国的文字是非常了不起的,中国人可以在任何地方谦虚一下,但是在文字方面切不可妄自菲薄。中国的文字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发明创造,是世界各个民族当中最厉害的,因为我们中国的文字,每一个字都是有生命力的。我们来词解“阅读”。“读”这个字本身很简单,《说文解字》中说:“读者,吟诵文字也”。“读”,就是出声的朗诵,我们古人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有些书是需要发出声音读的。“阅”,一般人认为,图书馆中阅览室里常常会挂着一个大大的“静”字,那么“阅”,就是不出声音的看书。这种理解是有偏差的,《说文解字》中:“阅者,具数于门内也”。我们看“阅”这个字,一个门,门里面一个“兑”,就是说一个人在屋子里面,面对杂乱无章的书籍,要进行判断、检查、梳理,分门别类整理出来,所以“阅”有检查、判断的含义在里面。现在我们依然有用到它本意的词语,比如说“阅兵”是检阅部队,不是简单的不出声的看。每年高考结束后,老师们要进行“阅卷”,“阅卷”是做评判,是对是错要检查出来。当我们明确了阅读的本身含义时,我们就知道了天底下的书是永远也读不完的,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所以,就需要让我们有选择地进行“阅读”。

如果把读书比作吃东西的话,那么有些书只需要狼吞虎咽,大致浏览一下即可,不需要精读,比如说《四大名著》,我们不是专门研究历史的工作人员,所以不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细读,只需要知道里面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就可以了。但是有些书是需要细嚼慢咽的,甚至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反复品读的。古人说半部论语就可以治天下,那像《论语》、《道德经》这样的经典,当中传递的智慧,我们是永远受用不尽的。

我曾经受邀参加一个关于青少年阅读的直播活动。让我推荐几本书给孩子阅读。我当时说,尤其是低年级阶段的孩子,我建议读古诗词,类似于《唐诗三百首》之类的。为什么我这样推荐呢?有没有一些实用价值呢?闻一多先生曾经说过,诗中有“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诗的结构形式长短一致,犹如建筑对称、精致、漂亮,这应该属于美学。诗歌里有音乐的韵律美。大家知道,古代的诗词是要入曲的,要唱出来的,所以每一个诗人、词人,他首先得是个音乐家,我们读诗词,朗朗上口,有节奏感,这是在培养孩子的音律协调性。绘画,每一首诗词里都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拿起笔把它画下来,通过诗句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是一种绝妙的体验。除此之外,我也总结出更多的好处,读诗的过程也是在识字的过程,同样也在锻炼语言的表达能力,读出的每一个字要字正腔圆,要洪亮,要清晰;其次,诗歌便于记忆,印在我们的脑海中,轻易不会忘记。我女儿三四岁时我就教她背诗,当时就可以背诵三百多首唐诗,识字量也很多,我一直引以为傲。那么为什么记忆这一点很重要呢?随着我们阅读量的不断增加,为什么有些家长依然还有一些困惑?“不是阅读的多有利于写作吗”?“为什么孩子天天阅读还是写不出好的文章呢”?那是因为你的阅读量没有转化为记忆量。

上我的阅读课时,我一定当场让孩子们背诵下优美的诗句、词句。只有记下来才是你自己的,记不住,读再多也是无用功。当你把阅读量转化成相应的记忆量时,这些优美的词汇在你的脑海中潜藏着。当你某一天在公开场合讲话或者写作时,他们会不约而同从你头脑中迸发出来向你报道,你就可以将它们整合汇总,真正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了。所以记忆量是很重要的。

我还要强调一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尤其小学阶段,老师的作用其实没那么重要,小学低阶段,老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孩子们喜欢上学习,不产生厌学的情绪,很多孩子偏科究其原因不难发现他们讨厌本科的授课老师,老师可能过于严厉,或者没有进行正确耐心的引导,导致孩子有巨大的心里压力从而厌学偏科。这里我不是自谦,更不是在推卸责任,阅读习惯的培养在于家长,家长是不是重视并不厌其烦的督促,这非常重要,如果再得遇良师就更好了。我认识一位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一直盯得很紧,无论工作再忙,也要紧孩抓子的学习。关于孩子的成长与学习,一直与我保持着沟通,想尽一切办法带着孩子体验各种生活的美好,同时也不放松对孩子的要求。我们的家长想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孩子们身上,这一点是非常难做到的。

最后,我要告诉同学们,没有天生的强者,所有今天的强者都曾经被逼到悬崖边上,也没有人能够改变你的命运,拯救你的,只有你自己......

作者:满斌,济南市语文教师、爱不释书集团特邀讲师、北京开问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