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是约翰赫斯特的著作,翻译者:席玉苹,笔名平郁。
这是一本兼具趣味性与知识性的小书,才页,它以极简练的文字,却从不同的角度,把欧洲历史的精要述说得极为透彻,我很快就看完,看完后又翻阅了几次,每一次都回味无穷。
人类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已有二千五百多年,但直到17、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才发生,此时才开始提倡科学理性,破除迷信。中产阶级开始兴起,君权神授被打倒在地,自由、平等、人权的现代文明于焉开始。
读后总结
欧洲文明是个混合体,由三种元素组成:1.古希腊和罗马文化。2.基督宗教文化。3.对罗马帝国进行侵略的日耳曼蛮族的战士文化。罗马帝国涵盖了整个地中海;它的领土只有一小部分属于今天的欧洲,大部分在土耳其、中东和北非地区。
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年改信基督教并将之定为国教,罗马帝国变成了基督教的天下。
君士坦丁大帝
西罗马帝国于公元年被日耳曼蛮族所灭,但东罗马帝国(土耳其、中东、北非部分)续存。日耳曼蛮族接受了被征服者的宗教——基督宗教。西罗马帝国崩塌后,教会幸存下来,基督教会把希腊罗马的学术保存了下来。
罗马帝国对后人的贡献罗马法律秉持公平正义原则,让法官依据案情做出定夺,在六世纪,东罗马帝国的查士丁尼大帝把法官的判例汇编了”查士丁尼法典”。罗马人提出了自然法的概念:所有致力于公义的社会都应该遵循这套以自然为源的终极规范,用以修订社会的律法。这些都对后代法学思维有深远的影响。
查士丁尼大帝
日耳曼蛮族建立了法兰克王国取代西罗马帝国的日耳曼蛮族建立了法兰克王国,它的版图包括今天的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的部分区域,以及英格兰。法兰克王国于查理大帝在位期间到达鼎盛,他死后法兰克王国便告分裂。现今的西欧国家的祖先都起源于日耳曼民族。
查理大帝
穆斯林(伊斯兰教徒)在七、八世纪大举侵略波斯帝国、东罗马帝国大半国土的中东及北非地区,更渡海进占西班牙。伊斯兰教阿拉伯人征服了东罗马帝国后,吸收了波斯人的高度文明,并把东罗马帝国的希腊学术带到西班牙。在阿拉伯人的统治下,西班牙成了中世纪欧洲最文明的区域。
来自北欧的维京人在九、十世纪横行欧洲维京人,又称诺曼人,烧杀掳掠,心狠手辣,民众莫不闻风丧胆,但维京人最后在欧洲各地定居,建立永久家园。维京人于法国北部定居百年之后,诺曼底公爵威廉于年征服了英国。
维京人
封建君主变成绝对的君主专制取代西罗马帝国的日耳曼国王将土地分发给自己的子弟兵,而拥有这些封地的下属必须提供国王打仗所需的战力作为回报。在此封建制度下,封地的领主拥有军事力量,他们虽然有服从国王的义务,但有时也会违抗国王命令或置之不理。
因此,中世纪时代君权衰弱,只好允许城镇自治,由民选的议会和市长管理自己的市镇,交换条件是这些城镇必须缴交各种税捐并服从君命。当时的封建社会有三种社会组成分子:职司祈祷的神职人员,负责出兵打战的贵族,及从事劳动与赚钱营生的平民百姓。
在当时的法兰西,整个国会分成三院开会,称为三级会议。其中一院专属神职人员代表,一院是贵族代表,另一院是平民代表。君主若有特别需要,例如为战争而征收特别税,才召开国会,通过加税议案。国会成员会利用时机大吐苦水、发起新法,国会跟君主的角力不断。直至公元年左右,君主开始居于上风,封建君主慢慢转变成君主专制。他们提倡君权神授,指称国王是上帝派到凡间的使者,所以万民必须服从。(这点倒是有我国古代“天子受命于天”的味道)
15世纪的文艺复兴/16世纪的宗教革命/17、18世纪的科学革命、启蒙运动接下来几百年,欧洲在人文、艺术、科学、政治、宗教上都有突破。
至十五世纪初,教会体系外的学者已厌倦基督教会对人民裹上的思想紧身衣,他们向往希腊罗马时代的思想奔放,百花齐放式的创作环境。
艺复兴让欧洲开始了漫长的世俗化过程。在世俗世界里,宗教属于私人事务,它不能左右社会,不能强制个人遵守规定和仪式。
到了十六世纪,面对腐败、巧取豪夺的罗马教廷,马丁.路德提出:“你(教徒)根本不必做任何事就能得救,尤其不必对神父的指示言听计从。你只要相信上帝、抱持信仰就行了。”马丁路德另起炉灶,成立新教教会,把圣经翻译成德文,使得人人都能阅读,成为自己得救的主人。一百年间,罗马天主教和新教互相攻伐,甚至兵戎相见。
罗马天主教和新教的战斗持续了很久。百余年后,两方才终于达成休兵协议,互相包容。
启蒙运动起源于法国,它是由一群学者、作家、艺术家和历史学家推动,他们相信,一旦理性与教育变普及,迷信和无知自然会消弥于无形。人民就不会相信神迹或君权神授这类的胡说八道。科学家牛顿、哲学家约翰·洛克等都是当时的重要人物。
约翰·洛克于年发表著作《政府论》,他主张:“依据罗马自然法的观念,每个人都拥有与生俱来的生存权、财产权和自由权,而透过政府的成立,人民有如和政府签下契约——人民授予政府权力,为的是让自己的权利得到保护;如果政府不能保护人民的这些权利,人民有权解散政府,重新建立新的政府。”
洛克:“法律的终点就是暴政的起点”。
约翰·洛克的主张对后世影响巨大,十八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及美国的独立建国都是以约翰·洛克的思想为圭臬。
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浪漫主义”源自德国,是刻意针对法国的启蒙运动观念而发。浪漫主义的信徒说,我们的语言和历史塑造了我们,这些东西深植我们体内,因此有自己历史和语言的德国人,永远都跟法国人不一样。他们以过去这些亲近土地、出生草莽、朴拙、有生命力的日耳曼祖先为荣。浪漫主义讯息是:文明是人为的,它束缚了我们、局限了我们,唯有生活在传统文化中,你才算活的完整。
浪漫主义的信徒呐喊自由解放:让我们甩掉所有规范,让我们活的简单、直接、自在。浪漫主义运动催生了民族主义。
读后感想
1)十八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从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中出发,到后来把国王路易十六夫妇推上断头台,并把教会扫除。法国大革命之后,仍历经专制独裁的革命党恐怖暴政统治及之后的拿破仑称帝,进步民主势力一直不彰。这个现象跟中华民国成立初年,国父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党推翻满清政府时类似,当时有进步民主势力与清朝王室复辟支持者角力、还有其余的机会分子搅局,相继有大总统出任、下台、暗杀宋教仁及袁世凯的称帝。由此看来,人类的学习步伐是缓慢的,要让既有利益团体放弃利益是要付出社会成本,由专制迈向民主的路程是那么的艰辛。
2)约翰·洛克的《政府论》:成立政府犹如与人民签订一纸商业契约,如果政府无法保护人民的权利,人民有权解散政府,重新建立新政府。这个论述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然历久弥新。
3)文化力量终会赢过军事力量。我们屡见武力较强的侵略者最后被武力较弱的“被侵略者”所融化,这一点也适用于我国历史。侵略者改信被侵略者的宗教/文化,融入被侵略者的文化里。这种现象在整个人类的历史上俯拾可得,例如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于公元至年血洗巴格达,再陷大马士革,旭烈兀的后代从此定居波斯,并皈依伊斯兰教,融入当地文化;再比如满清入关之后的汉化等,当然这是他们为保住政权的明智抉择。但小岩不禁要问:最后的赢家到底是谁?是侵略者?还是被侵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