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哪最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241218/h4utdvs.html<
假如往日重来,我可能会再多买几本书,或者再多去几次图书馆。
撰文
曹则贤(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我年出生于安徽淮北平原上的一个偏僻小村,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我的生活中是没有书的。年,我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读书,学校里有一个图书馆,我的读书生涯算是从那里开启了。从那时到现在,我也算是实实在在地读了38年的书。
38年,我把自己从一个青葱少年熬成了一位大爷,回首自己的读书生涯,感到后悔的地方远多过值得骄傲的地方。那么,假如往日能够重来,我会如何读书呢?
假如往日重来,我可能会再多买几本书,或者再多去几次图书馆。
我的电脑里存着很多大学问家在自家书房的照片,比如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法国学者庞加莱,实证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数学物理学家马赫,等等。这些大学者都有装满看起来很有学问的大部头的书房,他们坐在书房里的神态,是没办法装出来的。这让我觉得,他们能够取得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除了本身聪明之外,情景设置也非常重要。
当今是电子书盛行的时代,我自己平时也是读电子书更多一些,但我始终认为,不管是要求自己还是培养孩子,想要读书,就要在生活的环境里多见到书,潜移默化很重要。我想说,教育最有效的方式是熏陶。
假如往日重来,我可能会努力去读几本厚一点的书。
有一句话说:“未哭过长夜,不足以谈爱情。”对于读书人来说,没读过一本比自己身高还厚的书,可能不方便谈读书。当然,这种说法夸张了一点,但读点厚重的书,确实很有必要。
我有一套德国的实验物理教科书,Bergmann-SchaeferLehrbuchderExperimentalphysik系列,它的一个特点就是其中每一卷的厚度都在页左右。如此厚重的实验物理教材,能教给我们许多实验的细节,比如其中关于热力学的书中甚至会告诉你怎么设计暖气片。还有,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此系列的《光学》一书,其最后一章就是引力波探测。人家的实验为何能做得那么好?除了动手能力的因素外,我想人家的教科书确实厚重、能做到面面俱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假如往日重来,我可能会更愿意去读几本我根本读不懂的书。
作为读书人,读一本至少相当一部分内容是自己读不懂的书,收获可能更大。一本读不懂的书,你能否坚持让自己把它读完?在这方面,我有过亲身体会,只是感觉并不怎么好。
《李群在微分方程中的运用》,年,我在读研三时见到了这本书。我是物理系的,数学根本不会,但不知为何,我就是喜欢这本书,就想拿着看,结果这么多年,也没把这本书看完。
也许是出于一种忏悔式的想法,我觉得确实应该想办法去读几本自己读不懂的书。就像牛吃草,先吃进肚子再说,至于如何消化那是以后的事。我们读书学知识,不妨跟老牛学学,先把书读完,然后把它放到自己的头脑里慢慢“消化”。
书本里的知识,并不是简单的线状结构,并不是你读一本书,就要先具备理解这本书所需要的所有预备知识。知识其实是网络状结构的,也就是说,要理解一本书中的知识,可能需要来自不同层面、不同方向的其他知识,而这些知识你在读这本书时未必全都要具备。去读一本你读不懂的书,先把它读下来,以后在读不同方向、不同层次的其它书时再互相印证、参照,这就是“消化”的过程,也是吸收知识的过程。
假如往日重来,我可能会去读有点书样的书、读其中可见作者心血的书。
何为有点书样的书?《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是德国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叔本华在年所写的一本奠基性的书。这本书很厚,当前标准的PDF电子版有页。这本书作为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作,是叔本华在30岁那年拖着病身子用鹅毛笔蘸着墨水一笔一画写出来的。
我在给研究生上课时提到过这本书。面对这样一本书,我们可以想一个问题:这书我们肯定是写不出来的,你这辈子有没有毅力把这本书在计算机里输入一遍?能做到这一点,你就相当了不起,反正我是做不到。
假如往日重来,我可能会去多读一些学问创造者写的书。
比如,爱因斯坦写的相对论著作,狄拉克写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著作,泡利写的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原子物理著作。爱因斯坦、狄拉克、泡利,在上世纪初到二三十年代,都是非常活跃的物理学奠基者。阅读这样一些学问创造者所写的教科书,你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比如狄拉克的《量子力学原理》,现在已经是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教材。我读研究生时,读这本书是非常费劲的。为什么?因为我已经习惯于那种读课本、然后准备考试的读法。直到有一天我自己教量子力学,才突然明白,狄拉克写这本书是从量子力学创造者的角度写的,写的是他自己参与创建、有自己贡献的领域,书里不仅会教给你连贯的知识,还会教给你探索的过程,而这些正是我们在研究生阶段特别需要学习的东西。
假如往日重来,我可能会认真学点语言。
物理、数学领域有不少学语言的天才。托马斯·杨是被誉为世界上最后一位什么都会的人。他是个医生,也是力学大拿、工程大拿、物理学家,还是语言学家。他是《大英百科全书》语言条目的撰写人,还破译了罗塞塔石碑上的古文字。哈密顿号称13岁就学完了从老家爱尔兰、顺着整个欧洲和西亚一直到印度这条路上的所有语言。格拉斯曼完成了《展开的学问》一书(线性代数就来源于此)后,没有受到数学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