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松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特区文化之源杨宏海打工文学深圳创造的文化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 http://www.jk100f.com/baidianfengzixun/yufangbaojian/36669.html

杨宏海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深圳市客家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深圳大学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深圳市文联原副主席、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原主任,曾获“广东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出版著作有《文化深圳》《深圳文化研究》《打工文学纵横谈》等。作品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文联“山花奖·优秀学术成果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广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深圳市大鹏文艺奖等。

转眼之间,深圳经济特区已走过40多个春秋,这座南中国的新城在经济建设、科技发展等方面举世瞩目,其文化建设也有快速且傲人的成果。其中,“打工文学”便是深圳原创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本土文化品牌。作为打工文学的首倡研究者,站在今天来回顾这一文学形态产生与发展的历程,梳理其对深圳特区文化的独特价值,应是一道颇有意义的命题。

第五届全国打工文学征文大赛颁奖活动上,杨宏海做主题演讲/资料图

01打工文学的起源与发展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波澜壮阔的打工大潮。在此背景下,我于年从内地高校调到深圳市文化局从事文化调研工作。当时,深圳人口急剧增长,但缺乏相应的文化活动场所,打工青年白天在流水线上进行简单机械的操作,晚上下班后无所事事,常常感叹“白天是机器人、晚上是木头人”,他们对文化的饥渴可想而知。每当夜幕降临,在深圳街道上总能看到一群群打工青年挤在当地居民的窗口,“偷看”里面的香港电视,或是成群结队在街道或公路上漫无目的地游走。这些打工者文化生活单调,平时看的书很少,不是琼瑶小说就是武侠小说,还有一些算命卜卦的书。后来打工群体中的一些文学爱好者拿起笔来,抒写自己的喜怒哀乐:“一早起床,两腿起飞,三洋打工,四海为家,五点下班,六步晕眩,七滴眼泪,八把鼻涕,九坐下去,十会死亡”,这首写在蛇口四海区三洋厂厕所里的“打工诗”,就是当时打工者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可视为打工文学作品的雏形。

年,打工青年林坚的短篇小说《深圳,海边有一个人》发表在《特区文学》第3期上,小说主人公进城打工的经历,让读者看到由小农经济到大工业文明的转变带来的生存竞争的严酷性,但当时这篇小说尚未引起文坛重视。当我发现它是我阅读视野中第一篇反映特区打工者生活的文学作品时,便将其定位为打工文学的“开山之作”。

与此同时,我发现诞生于年7月的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大家乐”活动,是为广大打工青年提供一种自荐、自娱、自演的群众性文化方式,即表演者自愿报名,需交费5角钱就可上台表演,听众免费,“唱得好给掌声,唱得不好给笑声”,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打工文化”而盛况一时。

年,宝安区文化局创办《大鹏湾》杂志,其中我读到张伟明的两篇小说:《下一站》与《我们INT》,小说展现出鲜活的打工生活及人物形象,给人以全新的阅读感受。联系当时接触到相关题材的作品,我意识到一种新的文学形态已经出现,随即写信向《特区文学》总编戴木胜推荐。不久,《特区文学》年第1期发表了《下一站》。同年,我在《深圳特区报》发表《深圳文坛绽新花——读宝安县文艺杂志大鹏湾》一文,率先评价该刊发表张伟明等人反映打工生活的“打工仔文学”。又在广东《文化参考报》第5期以《宝安杂志大鹏湾很有特色》为题,专门评价这种与“打工文化”密切相关的文学形态。尔后,林坚的小说《别人的城市》在《花城》杂志创刊号发表,我亦在报纸上评介。自始,林坚和张伟明的作品,旋即引起了社会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