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模式,不仅束缚学生的思想个性,还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现代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展开与文本、与教师的交流,在交流中挖掘学生的阅读潜力。经过这样的日积月累,学生的阅读能力才有所提高。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
培养学生文学素养
众所周知,语文阅读既可以培养学生感性思维,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使学生在进行阅读的同时了解文章背景,感悟文章内作者的情感与体验,这不仅是小学语文阅读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文学培养的一大重要途径。
锻炼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同样也能锻炼其阅读理解能力,使其理解文化的传承与交流,这既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也需要教师在进行课堂活动时对文本阅读进行适当的补充与讲解。另一方面,在进行语文阅读课堂时,教师通过对课文背景的叙述营造文化氛围,并以此促进学生对课本的理解与感悟,进一步提高其对文学的理解与感悟,锻炼其阅读理解能力与感悟能力。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阅读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受应试思维影响,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然以传统灌输式教学为主,该方法既刻板又落后,而且教学效率极低。在该模式主导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教师主要以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对于阅读教学的相关活动设计及其实施也都是从自己主观角度出发,未能切实根据学生学习现状而展开,学生主体地位遭受忽视,主体性作用被抑制,进而使其只能被动地学习,无法切实提升自主阅读等能力。此外,个别教师在进行文章讲解时,偏重对文章主旨、大意及修辞手法等的讲解,忽略对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导致教学视野狭隘,学生思维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性不高
在学习活动中,“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对语文阅读具备充足的兴趣,才能够为自主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激发思维。但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上看,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性不高、兴趣不足是突出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学生阅读技巧、能力等的传授和灌输,而忽略对学生阅读性趣的培养,进而导致学生长期在一种被动的状态下进行阅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阅读产生枯燥、乏味甚至厌倦之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自然不高,因而阅读的成效也就大大折扣。
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从提升阅读兴趣着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想提升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则要将兴趣引导放在第一位。一是在读物的选择上注重读本的趣味性,如故事性强、代入感强和现实联系紧密的读物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二是教师在引导阅读时对于故事性读物多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如读到《小马过河》时,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小马、小黄牛等角色,增添课堂趣味性,在读到《雪》这篇文章时则可以启发学生关于下雪天的回忆,进行情景描述。随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解答风霜雨雪的形成过程,补充学生的科普知识,增加阅读的知识面,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学习能力。
创设视听鉴赏情境,激发学生阅读感知体验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引导学生感知亲身参与学习的乐趣,乃是激发他们学习积极性的关键”。在小学语文情境化教学实践中,为学生创设视听鉴赏的阅读情境,对于激发他们感知文本阅读内涵的思维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观潮》一文的阅读教学设计和组织中,我便采用了视听鉴赏情境创设教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首先,视听情境创设。课程开始前,为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到潮涨潮落的壮观场景,我利用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为全班同学播放了大潮变化的完整视频,视频中潮水起伏变化的壮观场景,立即激发起了全班同学的学习情绪。其次,情感渐进引读。我趁热打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体验,一方面,引导学生默读文中三、四自然段,深入体会大潮的声音和形态之视听之奇,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抓住几个阅读的关键词,如:“过了一会儿”“再近些”“越来越近”在阅读中领悟大潮变化的递进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领略大潮变化的奇观。最后,鉴赏诵读回味。再次播放大潮起伏的视频,引导学生略读潮涨之后的部分,要求他们背诵三、四自然段,在诵读中回味大潮的气势。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营造了观潮的视听阅读情境,并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方法,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阅读的情感,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效果自然良好。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促进主动阅读与探索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直接进行阅读课文,并没有留出时间给学生提供自主阅读的机会,束缚住了同学们对阅读材料的思考与探索,导致缺乏阅读主动性,对于这一普遍存在的现状,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轮流阅读文章的不同段落,增强学生自身的语感,调动学生进行主动阅读与探索,让同学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提升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如:在学习《桂林山水》时,教师要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养成十分良好的阅读习惯,先引导同学们进行通读文章,对所学的新课有初步的了解,并指导大家将不懂的字词用笔画出来,然后带着问题更好地去学习课文,这样不但强化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主动去探索课文的中心思想,在整个过程中有所感悟,不断总结进步,深入理解课文的主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提高阅读有效性
阅读活动是课内阅读的一种拓展和延伸,在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无形中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综合能力。因此,教师要注重阅读活动的开展,并且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和筹划中,这样学生会从他们自身的需要出发,设计的阅读活动会更接地气,更受学生欢迎。例如学生自编自演的“我与读书”的小品、开展“读书会”“开卷有益吗”辩论会等一些深受喜爱的阅读活动可提升学生的热情。当然,虽然在活动中学生是主要的策划者,但教师也要加以指导。要对活动流程、注意事项等各方面参评,并给出科学合理的建议,让活动真正发挥其作用,提高其实效性。
4结束语
综合起来,小学生读物的选择上要偏重于具有教育意义或实用意义的读本,从培养阅读兴趣入手,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技巧,培养高尚情操为目的,需要家长和学校共同努力下的监督与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