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在刚刚落幕的东京奥运会上,我们致敬“勇夺首金”的杨倩,为她备赛阶段不断稳定心态、专注于提高自身而动容;我们亦致敬“无冕之王”的苏炳添,为他持续改进技术、执着于超越自我而喝彩;而此届奥运会中金牌榜的比拼更是激烈:中国代表队一度以34金领跑奥运金牌榜首,“中国第一”的求胜强音奏起;比赛收官之日,当美国队在金牌榜首以39:38反超中国时,“功亏一篑”的失落声阵阵。
材料二:《曾国藩家书》云:“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对于以上材料,你有何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字。
本题属于双材料作文,需要考生综合两则材料进行立意。
第一部分呈现的是东京奥运会热点内容:“勇夺首金”的杨倩、“无冕之王”的苏炳添,我们“为他持续改进技术、执着于超越自我而喝彩”,这呼应了材料二的“自修处求强”;与此同时,在奥运会金牌榜的比拼中,“中国第一”的求胜强音与“功亏一篑”的失落声则体现了国人“胜人处求强”之心。
第二部分是《曾国藩家书》中一段话。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强大有两种:一是个人通过“自修”获得的强大。一个人要注重自己内心的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日积月累,逐步养成圣贤标准的道德品行,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强大;第二种是通过“胜人”获得的强大,“胜人处求强”说到底就是要获得对他人的超越感和优越感,从而谋求他人对自我的肯定,服从或尊敬。获得他人的肯定本来也属常情,但如果这种优越感的获得要以压抑他人、伤害他人为代价,那么终会让自己陷入困境。如何获得真正的、长久的强大,“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给予青少年成长的启发。
写好这篇作文的关键,是对“自修处求强”和“胜人处求强”的理解。考生要在行文中阐明“自修”和“胜人”的内涵,明确自己的态度。写作时除了有对东京奥运会新闻的分析外,考生还要联系现实生活进行适当延展,如家长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互联网平台相互屏蔽网址链接的“垄断”行为。
奥运观赏和参与方式的丰富与变化,也与人们“奥运观”的重塑在同步进行。在很长时间里,我们的奥运观都是被“金牌主义”所主导,它对应的更多是宏大叙事、国家叙事,而非个人的、个性化的。但现在,在丰富而多元的个体参与中,很多观念也在悄然松动。尽管我们很难说,到底是先有观念变化还是先有观看方式的变化,但不容否认的是,变化的确在发生。
比如,在今年的奥运会上,面对中国运动员输掉比赛的遗憾,“运动员首先是人”“比赛就是有输赢”等理性言论和理解态度开始多了起来;甚至,随着苏炳添创造了历史,刘翔的经历也被旧事重提,网友集体发声:“我们欠刘翔一个道歉”。
这背后其实是奥运会从宏大走向个体,从“盛会”走向体育本身的一种回归。不管是新的追奥“三部曲”,还是观众对于运动员个人的理解在提升,它都预示着“人就是目的”这一常识在得到更多的尊重。而这本身也更契合奥运精神的追求。
(摘自澎湃新闻)
于自修处求强
现在,人们常以分数、排名来衡量一个人的好坏。诚然,这的确有一点道理,但实际上,我们真正在意的,应当是学习过程中对自我品行的修养。
近来,东京奥运会成为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