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视”和“不看电视”的孩子,长大后的差距真不是一点点!
伴随着电视普及而成长的一代,普遍被称为“电视人”,如果家长不注意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当孩子喜欢上某个电视剧后,就会一直看下去,甚至会忘记吃饭和写作业。
我小时候就是这样,刚开始对电视还不是很痴迷,直到有一天在邻居家看到了一部动画片,从此就喜欢上了看动漫,光看电视上的还不行,还经常到书店去买影碟看,一看就是好几个小时,直到妈妈下班回家才停止。久而久之,不仅视力下降了很多,还严重影响了学习。
其实,孩子经常看电视,可以说没半点好处。
下面,我们来看看,两种环境长大的区别:经常看电视长大--PK--少看电视长大
差别一:想象力
有科学家做实验,有两组孩子,讲解“拇指姑娘”的故事,A组由老师讲,B组看动画片。
之后,让两组孩子,分别画出自己心中的“拇指姑娘”。
结果是,听故事的孩子,画出来的“拇指姑娘”,各不相同,无论是从外形,穿着还是表情;看动画片的孩子,画出来的“拇指姑娘”,几乎一模一样。
再过了几天,科学家又让孩子再画一次“拇指姑娘”,A组的孩子,有许多都和上次画得不一样了,而B组的孩子们大都画得还是和上次一样。
可以看到,动画片把故事中的角色固定化了,束缚了孩子的思维,孩子缺乏想象,人物在他们心中都被固定化了。
差别二:智力
国外有神经科学家做实验,采集大量孩子数据,按照看电视的时间长短,对个孩童进行分类,比对他们的脑部图像。
实验结果表明,看电视的时间长短,对脑部解剖学层面,有改变的影响,看电视时间长的,会导致解剖学上的改变,从而降低语言表达相关的IQ能力。
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大都在被动接收信息,孩子很少会自己主动思考问题,表达能力、逻辑能力等,都趋于弱化了。
差别三:视力
我想这都不用解释了,大家都知道......
好吧,这个头疼的问题,如何规避解决呢?
1、让好书籍来替代它:
孩子成长期,对世界充满好奇,尤其是各种“色彩”和“声音”,电视则满足了需要,不可避免,让孩子“喜欢”它了。
但是,我们可以找到别的替代,比如,通过讲故事,来转移兴趣,同时,我们可以想象场景,在故事中替代孩子角色,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看书的好习惯,也可以锻炼想像力。
2、和孩子一起玩:
因为工作,每天回到家,要不很晚要不很累,陪孩子时间很少,甚至觉得很烦,就不管不顾,让孩子自己看电视。
所以,孩子爱看电视,不完全是孩子原因,因为只有电视陪他,强烈建议各位家长,每天回家后,放松心情,和孩子一起互动,一起玩耍,提高亲子感情,这样,孩子也会逐渐“移情别爱”,远离电视。
3、合理安排时间:
美国儿科学会建议:2岁以前,最好不要看电视,超过2岁,每天看电视时间,也不要超过2个小时。
建议各位家长,以身作则,重视孩子。
了解情绪、表达情绪、解决情绪才是培养高情商的基础,不过,6岁之前的孩子是听不进去道理的,年纪轻轻的他们获取知识的捷径就是故事,优秀的孩子必定是见过世面的孩子,他们的背后一定站着有眼界有见识的父母。所以李玟谨教授给大家推荐以下的书籍,一共10册里包含了如何合理科学的去教育孩子。
就像斯坦福教授所说:注重孩子早期教育与陪伴,是父母这一生最划算的投资!
比如,给孩子买一本童书绘本用不了多少钱,但会让孩子学习到很多知识。
3-6岁是孩子的阅读敏感期,我在小的时候总听母亲给我讲故事,这也驱使我养成了良好阅读习惯。
所以,我准备“沿袭”这个行为!阅读能够活跃脑细胞,孩子喜欢阅读,就更聪明!从小养成阅读习惯的孩子,而且在孩子3岁半-6岁是孩子的阅读敏感期,这个时期好好培养,有助于让孩子形成终生的阅读习惯!
这套《儿童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绘本》就很不错,一套共有10册。中英双语绘本,对于家长启蒙孩子的英语思维也有很大帮助。在3岁前,父母可以读给孩子听,当做睡前故事书。在3-6岁当做好习惯养成的故事书,用来帮助孩子管理情绪,养成好性格。
这套绘本共有10本,分别是《我能保护我自己》、《勇敢做自己》、《做最棒的自己》、《我是诚实守信的好孩子》、《我不随便发脾气》、《我们都是好朋友》、《好孩子懂礼貌》、《分享是我快乐》,《妈妈我能行》、《养成好习惯》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教会孩子学会表达。
如果我们总是找不到陪伴孩子的理由,为何不陪他们看看故事书,谈谈心得体会呢?这也能促进亲子之间的感情和羁绊。
绘本里印刷的字体很清晰,纸张也很不错,方便孩子健康阅读。
好的习惯决定好的未来,抓住3-6岁这段黄金时期,好好培养孩子的情商、习惯和情绪管理,是终身受益匪浅的。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