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松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学生作业多如山,无暇阅读语文能力自评 [复制链接]

1#

一直以来,我们无不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但对于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具体能力,含混不清,非常粗暴而又笼统的以“听”、“说”、“读”、“写”四种子能力自说自话,对中学语文实际教学以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毫无用处。

01一、现实困境:培养学生什么具体的“语文能力”?

(一)当前农村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

为了解农村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水平,我们调查湘赣边界3所农村中学学生人。我们不光进行了调查问卷,还深入学生进行口头或书面的沟通交流,形成《关于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意见与建议》的文字材料。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大致勾勒出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情况以及教学现状。

调查结果如下:

1.学生“想读书”,不懂如何“读好书”?

学习有兴趣,仅想想而已。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百分比来看,绝大部分(69.4%)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是浓厚的,他们求知欲旺盛,荒芜的心田渴求知识的润泽。特别是女生(80.9%)比男生(62.5%)更感兴趣。

如此有兴趣,语文能力应不差,可事实却相反,兴趣是表象。“想读”,但“读不好”。从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来看,我们可以得出学生“想读”但“读不好”的矛盾。由于语文老师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平时课堂,只有31%的学生有“向师性”,能专心听课。

另外,在小组合作学习时,59%的学生没有进入角色,以游戏心态学语文,对语文学习无所谓。反映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只管教、不管学”的问题。

2.学生属于“精神贵族”,“光说不练假把式”!

4G时代,网络遍布,信息共享。不能用老眼光看待农村初中学生,他们所接受的信息不比老师少。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学习理念先进;动不动呼喊快乐学习,强调学习兴趣;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极度排斥“教条老师”乏味说教。他们知道自己有问题学不好,也想努力尝试改变,只因基础太差、自制力弱,回天乏术。

尽管对语文教材、考评等认识超50%近80%;但他们的语文学习现状堪忧。

在自主学习方面,69.1%的学生从来没有利用工具书动手查过资料,78.7%的学生从没花时间读过名著,写作练笔更不用说,仅26.5%的学生有此习惯。他们是活脱脱的“精神贵族”,“头仰蓝天”,“脚离大地”,是“光说不练假把式”的活典型。

3.老师是“船”,只说“过河不摆渡”。

调查结果显示,53.4%的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表达语言实践的机会多。说明教师上课是符合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要求的。理念先进,为何还有69%的学生没有认真听课?为何小组合作学习时,有59%的学生表现不积极?

结合实地观察,语文教师仅完成课本内容,把课本内容当作教学内容,没作课程资源的开发、拓展、迁移。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少,很少有老师能“因班制宜”、“以学定教”,教师受缚于课本、教参。在考评压力下,教师为了完成任务,课堂上匆促贩卖陈述性知识,缺乏耐心的教学观察,缺少细致的教学反思,没有程序性知识的介入,没有具体的方法指导。

教师这艘“船”,只说过河不摆渡。

(二)造成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

1.学习习惯差,“情商萎缩”

农村初中地处偏僻,由于人事财力、“留守儿童”、金钱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学校管理不规范,家庭教育不得当,69.1%的学生学习习惯差,“情商萎缩”。

另外,农村初中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从小就缺少亲情的呵护,课余时间没人管。在“蜜罐里泡大”的他们,缺乏自我改变的情商观,极易形成“我不聪明学不好”的心理暗示。

2.作业多如山,无暇阅读

“语文学习见效慢,不如数理化成绩来得快”、“学了等于没学”等观念影响恶劣。

在农村初中,语文学科几乎边缘,语文教师成了“靠边站”的尴尬人物,空闲时间,对学生谈阅读是一件奢侈的事。他们忙着做数理化等来分快的作业,无暇阅读。

3.教师素养低,无力托起“语文教学之重”

本次调查涉及12位语文教师,第一学历是本科的4人(33.3%),其余高中1人,中专3人,大专4人;专业教师7人(58.3%),其它跨学科转岗或临时担任。高级职称1人,中级5人,初级6人;38岁以上6人(最高54岁),30岁以下6人。

农村初中教师结构失衡,教师自我提升动力不足。很多教师职称没戏、升迁无望,远离阅读,厌倦教学,上课只是为了教语文课本而教语文,课堂无法展现语文的诗性美、人文美;学生学的乏味,教师教的乏力。

(三)培养学生什么具体的“语文能力”?

语文能力的内涵是什么,由哪些具体的子能力构成?

关于“语文能力”,我们的认识还停留在宽泛的“听”、“说”、“读”、“写”四种笼统的基本的传统语文能力上。该“四项子能力”对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有限,不利于教师展开教学,更不利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我们通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后发现,关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方面的论文很多,大都认同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多是从培养学习能力的方法策略、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手段、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建设合理的评价机制等角度来阐述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至于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语文能力?

很少有人论及,有余应源先生从语文能力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概念(《关于语文能力系统的思考》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9),提出语文能力是由多种因子构成的一个庞大的能力系统,且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我们在余应源先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年版)》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设置适合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具体的能力要求,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结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实际以及初中语文教材内容,我们将课标要求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进行分割,使之符合具体的文体以及文本类型,便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更为语文学习能力测评提供方便,另外增加“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以及“朗读能力”。

如下表:

02二、理论引导:皮连生的“智育理论”与“语文能力”

皮连生的新智育理论体系由三个分理论构成,它们是智育目标论、知识分类学习论和知识分类教学论。在关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研究中,我们主要综合运用这三种理论。

智育目标涉及教育学和心理学中的三个基本概念,即知识、技能和智力。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个体的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

在本文,我们根据语文知识的文体特点与类型进行分类,在设置具体语文能力的基础上,细化各个能力所达成的目标知识,主要采用程序性知识中的策略性知识来表述,强调学生对内调控的能力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也即我们通俗意义上所说的具备某种活动的能力。

结合语文学习的特点,我们也并不摒弃陈述性知识,只是合理运用知识分类学习论与知识分类教学论,让教师辅助一定的陈述性知识,使学生熟练掌握、理解、运用语文陈述性知识,最终达成某项具体的语文能力。

学生智育目标的达成,与知识分类学习论和知识分类教学论密不可分。因为教是为了帮助学,教学论必须扎根学习论的土壤中。

我们需要明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尽可能采用“以学定教”的手段,具体的精准的指导学生语文自主学习,强调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类型安排合适的教学步骤与选择相应的方法和技术。

以知识分类教学论,引导学生的能力目标学习,并最终达成学生的智育目标,也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03三、细化目标:根据“课标”、教材内容细化能力目标

结合农村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以及语文教学实际,根据“知识分类学习论”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年版)》。

我们设置微观的可操作可控制的语文学习能力目标,用策略性知识表述,使之成为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目标导向,嫁接语文学习与教学评价,最终达成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一)识字与写字能力:

1.正确、熟练运用汉语拼音。

2.能熟练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独立识字。

3.有良好的书写习惯,能规范、工整的书写汉字。

(二)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

1.借助课文注释或工具书解决日常问题。

2.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利用摘抄等方法收藏图书资料。

3.利用图书馆、网络(百度、谷歌等)搜索需要的资料。

4.合理运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