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在阅读方面做了具体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为此,结合笔者多年在农村学校从事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逐渐探索出农村地区提高学生课外阅读量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由于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他们更愿意将课外时间投入看电视、玩手机等形象、直观的活动中,孩子对课外阅读活动往往缺少热情。要想使阅读活动顺利进行,就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起阅读欲望,需要不断地帮助他们明确阅读的动机,需要让他们不断地品尝到阅读的乐趣,需要指导他们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
在教学实践中,我曾尝试过这些做法:“故事激趣法”“课文引趣法”“榜样激励法”“交流展示法”等,以上方法操作时可灵活运用,交互进行。通过这些方法慢慢地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形成习惯,阅读便会成为学生的一种爱好。
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与城市小学生相比,农村小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相对较差,阅读量略显不足,其重要原因还是学生课外阅读渠道少,适合阅读的图书资源缺乏,学校与家庭不够重视,未能给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因此,在学校,教师要因地制宜尽最大限度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环境,丰富学生课外阅读的书源。
家校要联动,齐抓共管。增加课外阅读,仅仅在校内开展是不够的,课余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是重要的环节。因此,班主任或语文教师要与家长讲清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赢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让家长在课余时间做好督促、指导,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资源。具备条件的,可以开展“亲子阅读”。
三、教师对学生进行阅读引导
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会阅读的,他们总是凭着自己的兴趣,随便翻翻,总挑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没有明确的阅读目标。所以教师一方面要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另一方面还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指导学生选择阅读内容,首先要从兴趣入手,如短小的故事、科普读物、优秀作文范例等;要从易到难,先读简短的篇章,再到整本的书籍,再到中外名著、传统文化等。
在内容选择上,一要坚持难易适中,与年龄水平、阅读水平适应,要指导学生阅读难度适合的书籍,难度大的书籍难读懂,不利于培养阅读兴趣;二要坚持有利于学生发展,多读有利于增强学生语文积累、增长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书籍,不利于身心健康的书籍不能读。
在阅读方法上,要鼓励学生读通弄懂阅读中的困惑,难懂的地方要学会查阅资料、向他人请教,避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要鼓励学生读整本的书,读书不要虎头蛇尾;要指导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学会边阅读边批注勾划;要记读书笔记,重点记录好词佳句、科普知识,要写写阅读感悟、心得,不断丰富阅读积累,提升阅读思考能力。
四、加强评价和反馈
课外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学生有广阔的阅读空间和阅读自由,但这种自由不等同于阅读“自由化”,绝对的自由会削弱阅读的作用,会影响学生的阅读质量和阅读兴趣。因此,加强课外阅读的评价与反馈,是保证学生阅读质量和激发阅读兴趣的有效手段。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时,要注意方法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实用性,切忌搞形式主义。
总之,农村学校的教师和家长如能坚持不懈抓好以上几点,定能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高志佐李云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