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白癜风到专业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xcxbdf/在读《乡土中国》这本书时,当读到《男女有别》这一节的时候,首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旧社会“重男轻女”的普遍现象,但在读完过后,发现费孝通先生讲述的内容和我想的不一样,原来我只是根据封建社会的观点去理解了字面意思,而忽略了这本书的主题“乡土”,所以对“男女有别”这个概念的理解产生了偏差。所以对这一节印象最为深刻,特选此节进行赏析与感悟。
《男女有别》这一节中,主要讨论和讲述了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用两种文化模式的对比分析了乡土社会形成“男女有别”的原因。文中说:乡土社会中的感情是阿波罗式(Apollonain)的,现代文化是浮士德式(Faustian)的,这两套精神的差别也表现在两种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生活里。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文章中这句话点名了乡土社会的社会本质是阿波罗式的。
文中提到了五个概念:男女有别、男女求同、感情定向、阿波罗式的文化、浮士德式的文化。我个人认为,要理解《男女有别》这一段文章,首先要理解好这五个概念,在结合当时的“乡土社会”,才能在阅读后有深刻的理解。男女有别,就是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照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契合,我认为这是一种为了生活的进程而非自愿的一种行为。男女求同,男女结合不仅仅是为了生育这个社会事业,而且是为了感情的契合,这体现了社会的情感美。感情定向,就是文化所规定个人感情可以发展的方向。阿波罗式(Apollonain)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浮士德式(Faustian)的文化,他们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的变。我认为,对于阿波罗式和浮士德式这两种文化,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参考学习价值。
中西家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形态、功能、范围、内部关系、情感定向、文化模式等方面上。文化模式很明显,西洋家庭就是浮士德式,乡土家庭就是阿波罗式;在形态方面,西洋家庭为亲子,乡土家庭为父系单线;在功能方面,西洋家庭是为了生育,乡土家庭是为了继续发展事业;在范围方面,西洋家庭的关系仅仅局限在亲子两代人之间,而乡土家庭以父系单线为基础,可伸可缩,范围较大,具有延展性;在内部关系方面,西洋家庭以夫妻为主轴,而乡土家庭以父子、婆媳为主轴,夫妇为副轴;在情感定向方面,西洋家庭夫妇感情融洽,情感交流丰富,乡土家庭偏向同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男女情感。从而造成了“男女有别”的乡土社会普遍现象。费孝通先生在文章中就是这样通过西洋家庭和乡土家庭两个不同地域家庭之间的对比,分析了产生男女有别的原因。
在苏力《齐家:男女有别》中写到:这一原则首先是要尽可能促成和保证稳定的婚姻家庭关系。因为如果没有严格的男女有别……由于“男女有别”是稳定家庭的根本,因此就成为“齐家”的起点。在费孝通先生的文章中,也有类似的这么几句话: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那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但在这种男女有别的规则下,乡土社会的感情定向偏于同性,于是家族代替了家庭,家族是以同性为主,异性为辅的单位。费孝通先生说变态的同性恋和自我恋,深刻的指出了这一同性关系的程度已经并不很浅。相较于现代社会,这种同性恋和自我恋越来越明显,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好的趋势,这会破坏社会正常的平衡。
乡土社会,男女结合绝大多数仅仅是为了生育,这体现了男女生理上的差异,但在乡土社会,这种差异却是一种巨大的隔膜,阻碍了男女交流,使得男女有别进一步扩大。稳定社会往往不是感情,而是了解,出于稳定性的需求,乡土社会依照“男女有别”的原则安排男女的关系,这必然呈现为男女在生活上的隔离与心理上的疏远。相比而言,男人更了解男人,在旧社会男人当家的年代,就愈发引起同性关系的了解和发展。男女有别的鸿沟,只有在他们理想的天堂里才能被克服。
乡土社会缺乏男性与女性间求同存异的努力,克服这一问题,只有在理想的天堂才能实现。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是乡土性的。以土地为本的乡土社会人口流动率极低,从而导致村落之间的孤立和隔膜,“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前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乡土中国》是讲述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治理结构的代表作,为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提供了重要参考。”读过此书,的确如此!
通过对《男女有别》这一章的阅读,我们可以深刻的理解到(文中费孝通先生原话):中国正处在乡土社会的蜕变过程中,要使现代司法制度得以彻底推行,必须“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先有一番改革”。
#乡土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