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松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正邪两赋之性红楼梦贾宝玉人物形象 [复制链接]

1#
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权威 http://pf.39.net/bdfyy/bdfzj/

一,贾宝玉之怪(1)姓名之怪大观园里的姑娘们行酒令,香菱说"宝玉"二字有出处,湘云说∶"宝玉二字并无出处,不过是春联上或有之,诗书纪载并无。"香菱当即反驳道∶"前日我读岑嘉州五言律,现有一句说此乡多宝玉,怎么你倒忘了?"香菱说的岑嘉州即唐代诗人岑参,此乡多宝玉句见于他的《送张子尉南海》诗,其诗最后两句是"此乡多宝玉,慎莫厌清贫。"早有专家指出,香菱这里特别地点出岑参的诗句,其实是宝玉以后悲惨情景的暗示,正如第三回《西江月》中所说"贫穷难耐凄凉",又脂评所说"寒冬噎酸童(ji,音基),雪夜围破毡"《红楼梦》中的诗词常常有着谶语的功能,即隐寓着人物的命运结局,(2)待遇之怪在贾府中贾宝玉受到的宠爱超过几乎所有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宝玉的出生不同一般,是含玉而生,因此阖府上下都把宝玉视为宝贝了,尤其是被老祖宗贾母视为命根子,这是他能获得非同寻常待遇的最重要的原因2.宝玉长的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惹人疼爱。3.原来贾家的子孙们一代不如一代,没有一个可以继业的,贾宝玉竟是贾家阖族唯一的"略可望成"可以继承家业的子孙,宁荣二公之灵对他还报有一点希望。

二,贾宝玉之性格与原因分析

(1)对女性充满同情崇拜原著中写道,宝玉和他的小厮茗烟偷偷地跑出了贾府,跑到水仙庵的一个井台上祭奠死去的金钏,茗烟祝道;"我茗烟跟二爷这几年,二爷的心事,我没有不知道的,·二爷的心事不能出口,让我代祝∶若芳魂有感,香魄多情,虽然阴阳间隔,既是知己之间,时常来望候二爷,未尝不可。你在阴间保佑二爷来生也变个女孩儿,和你们一处相伴,再不可又托生这须眉浊物了。"为什么贾宝玉身上会有如此强的女性崇拜呢?他的气质与对女儿的赞美崇拜,更多地表现出对美和理想的追求,是对那个充满了浊臭气息的男尊女卑时代的抗争与颠覆。(2)厌恶仕途经济他最烦与那些达官显吏们来往,一次贾雨村来荣国府要见宝玉,湘云劝他∶"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会会这些为官作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宝玉当即就不客气地下逐客令有人认为宝玉不喜欢读时文八股之类的书,不等于他什么书都不读,用宝钗的话说,宝玉是喜欢"杂学旁收",如《西厢记》等传奇小说,对诗词也是熟悉的,懂得也很多。诗词作的虽说不如黛玉、宝钗、湘云,也还是不错的。宝玉不愿走科举考试的道路,当然是对封建制度的叛逆和反抗,他确实"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可怜辜负好韶光,与国与家无望。"他不稀罕功名利禄,不怕世人诽谤,他要走的是一条自由的人生道路。这其实与全书思想内涵是相符的也就是追求情的解放。但我认为这种观点只是针对宝玉的性格本身而并没分析性格的成因,下面我说说自己的看法。当我们进一步思考贾宝玉为什么讨厌仕途经济时,我想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那即是贾宝玉在讨厌仕途经济的同时却喜欢《庄子》,我认为可以从作品的整体内容出发,从这两个层面来进行分析,从作品的整体内容上来看,我们可以发现贾宝玉在讨厌仕途经济的同时却喜欢《庄子》,下面我从这两方面谈谈我对于贾宝玉性格的看法。首先,我们说说贾宝玉为什么讨厌仕途经济。“禄蠹”这个词我想喜欢《红楼梦》的人不会陌生,在原著当中这也是宝玉经常会用来形容那些读圣贤书,走仕途经济的人的一种说法。这其实是一个历史典故。韩非子认为遵“先王之道”的学者、设诈“以成其私”的言谈者、带剑者、习御者以及商人无法为社会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所以《韩非子·五蠹》曾把这五种人称为“五蠹之民”,认为足以导致邦国破灭。李贽《史纲评要》赞同前人“无功泽及人,而浪度岁月,宴然为天地间一蠹”的说法。后来使用过程中,人们对这些内容进行了综合就有了“禄蠹”的说法,这一称呼,用以讽刺那些热功名利禄的人。纵观《红楼梦》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将故事背景完全放在了一个太平盛世的大环境之中,在这个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贾宝玉,虽然所接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但安定的环境当中,他甚至可能不用去真正考虑这个目标的实现问题。因为这些目标先辈已经达成,他认为,在这种“国已治”“天下已平”的环境当中,后人如果再去追求这些功名利禄,很有可能不再像儒家说的那样纯粹,而是可能只是追求个人的物质享受,而对国家毫无贡献,甚至会因为私欲。对社会的发展造成危害,所以贾宝玉才会称这些人为“禄蠹”。或许这是在这种遗失的影响下,贾宝玉对仕途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厌恶情绪。我们再来看看贾宝玉为什么喜欢《庄子》,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可以先看看《红楼梦》对于《庄子》(原著称《南华经》)的情节,原著写道:(贾宝玉)自己看了一回《南华经》。正看至《外篇·胠箧》一则,其文曰: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看至此,意趣洋洋,趁着酒兴,不禁提笔续曰: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减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穴其隧,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续毕,掷笔就寝。头刚着枕便酣然睡去,一夜竟不知所之,直至天明方醒。在这里其实涉及到道家的两个重要观点,或者可以说是两个典故,一个是“绝圣弃知”,另一个是有关离朱的历史典故,我先解释一下这些典故的具体含义。绝圣弃知是抛弃聪明智巧的意思,出自《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知,民利百倍。”“圣”是睿智、于事无所不通的意思,《尚书·洪范》中就有“睿作圣。”有人可能认为这一个论点比较消极,甚至具有一定的倒退。但当我们将这个观点与其产生的背景相结合时,或许可以找到这种观念产生的社会源头。在老子的观念里,社会的发展与人们智慧的增长最终促使人们欲望的膨胀,造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因此他主张“绝圣弃知”,通过这种方式来降低人们过度膨胀的欲望,进而达到化解社会矛盾的目的。举个例子来说,人们都想去追求丰厚的物质财富,但如果按照老子所说做到了“绝圣弃知”,那么人们就会对物质财富对自身的效用缺乏认识,相关的欲求也就不再迫切了。如果大家都能够做到,那么因为追求物质财富而导致的纷争也就不存在了。离朱,亦作“离娄”,古代传说中视力最强的人。《孟子·离娄上》赵歧注:“离娄者,古之明目者,……能视于百步之外,见秋毫之末。在宝玉所读的那一篇《南华经》中明确写道:“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消除纹饰,离散五彩,粘住离朱的眼睛,天下人方才能保全他们原本的视觉。这个典故的意思其实和上面的绝圣弃知的意思相似,也就是说在道家的观念中人和人原本是没有任何差别的,同样的无圣无知,在能力上其实也是完全一样的,但是通过对于仁义礼智的学习让人与人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差别,出现了诸如“离朱之目”和常人之目的差异,而差异本身就是冲突的根源,所以在这段内容当中,道家的学者认为,要通过“灭文章,散五采”的办法使得这种差异消失,这样,冲突也就消失了。解释完了这两个典故的原本意思之后,我们再把放贾宝玉身上,我想大家就很好理解为什么贾宝玉会向北静王直接承认自己最喜欢的是庄子的文章了。贾宝玉认为,在自己生活这种“国已治”“天下已平”的环境当中,后人如果再去追求这些功名利禄,很有可能不再像儒家说的那样纯粹。而是可能只是追求个人的物质享受,可能会因此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造成危害。也就是说在贾宝玉看来,这已经成了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但在他身边的宝钗和袭人却全都劝他去读书,走仕途经济之路。他自然会感到厌烦,而通过对于《南华经》的阅读,贾宝玉似乎找到了化解这种所谓“不良”习气的一个方法,他也想“绝圣弃知”放弃读圣贤书,进而避免成为自己讨厌的“禄蠹”,保持自己天性的纯真。而且针对宝钗袭人等人劝他读书的事情,他甚至借《南华真经》的这种描述的方式进行了相关的续写,其中也透露出这种观念,在他看来,只有这种方式让闺中女儿保持自己纯洁的天性不被污染。所以,我认为从文本内容看,贾宝玉讨厌仕途经济也是受了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最终使他选择了《庄子》,而庄子的影响也使他更加讨厌仕途经济,我想这也是贾宝玉性格的内部成因。

三,书里书外评宝玉(1)书里众人评宝玉-不合时宜在《红楼梦》的贾府中,当兴儿说宝玉这样那样的毛病时,尤三姐反驳兴儿道∶"行事言谈吃喝,原有些女儿气,那是只在里头惯了的。若说糊涂,那些儿糊涂?…原来他在女孩子们前不管怎样都过的去,只不大合外人的式,所以他们不知道。"尤三姐的话说的很重要,宝玉的言行举止"不大合外人的式即不合当时封建贵族家庭的规矩,是不合时宜的。(2)书外众人评宝玉-有脂粉气用今天一些人的观点来看,贾宝玉或许很糟糕,一个漂亮的小伙子,但是浑身不少脂粉气,但是只要是认真读了《红楼梦》,人们就会喜欢贾宝玉。小姑娘喜欢,连小伙子也喜欢,在他身上体现的很多真的东西,真是令人难以理解又很感动。的确,宝玉的身上确实有脂粉气,可以说不少,书中对他的描写,往往使人们想到了女性的美貌。他的秉性温柔,对女儿的体贴,都有脂粉气还不止如此,宝玉甚至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女性。

四,被忽视的宝玉葬花(你没看错,宝玉也葬花)黛玉葬花,作为《红楼梦》中最著名的情节之一,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了。但我们如果细读《红楼梦》的话,就会发现有一次宝玉葬花被我们忽视掉了。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中的宝玉葬花。而且这一次把葬花的过程写得十分具体。接下来,就是"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宝玉在自己生日的这一天"葬花",所隐寓的是一个"护花使者"以"葬花"预示了少女们的悲剧。我们欣赏一下,原著中写道:香菱见宝玉蹲在地下,将方才的夫妻蕙与并蒂菱用树枝儿抠了一个坑,先抓些落花来铺垫了,将这菱蕙安放好,又将些落花来掩了,方撮土掩埋平服。香菱拉他的手,笑道∶"这又叫做什么?怪道人人说你惯会鬼鬼祟祟使人肉麻的事。你瞧瞧,你这手弄的泥乌苔滑的,还不快洗去。"宝玉笑着,方起身走了去洗手,香菱也自走开。五,总结作为《红楼梦》这部小说的男主角,贾宝玉无论是在情节的发展还是故事的架构中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其人物形象性格与其所处的环境却显得格格不入。通过前面的分析和阐述,我们可以说曹雪芹之所以要写这样一个与自己所处环境格格不入的人物,恰恰是为了表现对于当时封建制度的反抗,也使得这个人物变成了一个古今未有的复杂而又丰满的人物,值得读者去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红楼梦》、《道德经》、《庄子》。这是我对原著中贾宝玉的描写进行了综合并参考上述文献所写,在写作过程中也参考了之前听到的张庆善老师关于贾宝玉形象分析的相关讲座的内容,如侵权,请在评论区回复我,我会立即删除,谢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