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看女性白癜风好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50706/t1vm2lt.html在最近这些年的工作中,我强烈地感受到,要做好本职工作,光有专业知识储备和勤勉的工作态度是不够的。因为,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若要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一定得掌握合理的工作方法和技巧才行,否则,如果一味地埋头苦干,不仅会身心俱疲,还会影响工作成绩。因此,最近这两年,我在工作之余都会思考这样的问题: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如何“多快好省”地完成工作任务,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工作中创新?带着这些疑问,我先是接触到了关于“时间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并亲身体验尝试,发现效果不错。在基本解决时间方面的困惑后,我在工作中还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例如,在审查公司与某个客户拟签订的合同书时,发现客户提供的合同文本其实与我在一年以前曾经审查过的合同文本是一样的,但是我却找不到当初的审查意见了。于是不得不从头到尾再次审查一遍,费时费力。除此之外,每年在年末写年终总结时,当写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这一部分时,总是感觉在平时工作中确实发现了不少值得改进的问题,可是一到这个关头就想不起多少了。我也开始慢慢试探一些方法,以试图解决这些困惑。最近,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网上下载的一个PPT中了解到名为《你的知识需要管理》的这本书。这本书提出的“知识工作者”、“知识管理”的概念令人耳目一新。这本书指出了普遍存在的“知识问题”,分别就知识管理的“学习知识”、“保存知识”、“知识共享”、“知识使用”、“知识使用”以及“知识创新”五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作者在本书中既介绍了有关知识管理的意识、观念,也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知识管理工具和方法。虽然本书中指出的有些问题,我在之前也有所发觉,有的方法、工具,我也开始在尝试和使用,但是本书如此系统地分析知识管理中的问题并提供详尽的解决方法和方案,使人读后深有同感,并更加坚定了加强知识管理的决心。也许正是受到了本书关于“知识共享”的鼓舞,读罢此书,我便有了分享知识的冲动,试图将自己在阅读此书的心得诉诸笔端,与各位朋友交流。于是,我姑且将就本书的章节架构,介绍本书中的精华部分和本人的心得体会。第一章你的知识问题脑力劳动者赖以生存的就是知识,所以脑力劳动者需要不断学习知识,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本书特别强调了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区别。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唾手可得,但是这些信息能否转化为知识,还需要经过学习、实践的过程。作者在本章提出了一个较为新颖的观点,就是将“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根据作者的解释,所谓“显性知识是指能够用语言、文字、肢体等方式表达清楚的知识;而隐性知识则是虽然知道如何做,但却很难告诉别人或者写明白、说明白的知识”。“大量的知识以隐性的成分存在着,而能显性化的部分较少。”当然,显性与隐性有时也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此外,作者强调,“不能用通俗、简单的语言和文字表述知识,表明对该领域知识掌握得不够深入。”关于这点,我也深有感触。之前我在为公司其他部门提供法律培训做PPT时就发现,对于非法律专业出身的人士而言,务必要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而在按这个原则准备之时,就发现自己对以前所掌握的相关法律知识还并不是很深入,即使通过了司法考试,这些领域还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和提高。作为本书的开篇之章,第一章提出了本书着重要论述的五个知识问题,既:学习知识、保存知识、共享知识、使用知识、创造知识。就这五个知识问题,作者指出,“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一个知识工作者的竞争优势不仅仅来源于他掌握得知识数量,也不仅仅来源于他热爱学习的习惯,而在于他必须掌握从知识学习到知识保存、知识共享和传播、知识利用和创新的过程。”对于这点,深表认同。第二章学习知识“活到老,学到老”。这个道理,其实我们都知道。但是本书的作者先澄清了一个关于学习的观念,就是“你的兴趣要远远大于你的能力和时间”。也就是说,要坚持学习,但是得先确定学习方向,不可能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其实我本人就属于兴趣爱好广泛的那类人,经反思,我也认为自己确实也无法兼顾专业领域和所有兴趣爱好领域的学习,还是要有个轻重缓急之分。此外,“差哪儿学哪儿”的方法,对基础教育而言没错,但是对于工作的人而言,没有必要在自己最不擅长的地方下工夫了。我个人的体会,倒是觉得言之有理。比如你是搞法律的,偏要去学财会知识跟财务人员比专业技能,肯定是不具备优势的,倒还不如在自己的专业上加强学习,做本专业的行家。庄子有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其实庄子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本章着重介绍了学习的五种具体方法:阅读经典书籍、在人际交往中学习、在工作生活中学习、学习你的企业,四象限知识的学习法。“阅读经典书籍”,不言而喻,就是要看这个领域最历经考验的书籍,特别是那种经过了N代人,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著作,肯定是经典,否则怎么还会流传在世呢?所以我对书店里推荐的那些畅销书或者是新书,其实都是以谨慎的心态对待的,因为毕竟没有经过时间的检验,所以也不大着急去追什么新书、畅销书。如果真是好书,无论过了多少年,你都能找得到的,当然,工具书等急需的书籍例外。说到这里,我发现其实自己对待电影作品,也是持这种观念的。我平时就喜欢看经典电影、甚至几十年前拍摄的,现在都还能找到的电影,能不经典么,呵呵。所以,对于那些在院线“热映”的影片,我通常都是不着急去看的。在人际交往中学习,这一方法倒是与儒家传统思想吻合。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无友不如己者”,“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所以我平时在人际交往中,比较喜欢跟朋友喝茶聊天侃大山,不大喜欢斗地主、玩麻将。除非是为了拓展业务机会和人脉资源,否则玩牌打麻将对学习应该是无所裨益的。在工作生活中学习。我认为这对职场人士而言非常重要。诚如作者在书中所述,“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绝对不是一天晚上拉开的,绝对不是说突然某一天张三就比李四高出一大截。这个差距其实体现在每个事情上是否有成长,可能水平高的人还不如水平低的那个人做的事情多、更勤奋,但由于他注重了每次做完事情后的总结和提炼,同样的做事情,甚至他做事情更少但成长却更大,这样的日积月累,就逐渐显示出不同”。环顾公司内那些在岗位上成绩突出的专家领导,我发现他们确实都擅长总结和提炼。关于“学习你的企业”,作者的意思是,只要身在这个企业,就不要过多抱怨,这个企业总有值得你学习之处。这个观点倒是非常实在,我也觉得,既然这个公司还能够存续,自然有存在的道理,当然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例如管理制度、作业流程等等。退一万步说,即使这个企业行将破产倒闭,还可以当做“反面教材”来学习,前车之鉴啊。作者提出的“四象限知识的学习法”乍一看有点像绕口令。作者将知识分为四类:知道自己知道的;不知道自己知道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知道自己不知道。对于知道自己知道的知识,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分类整理,以便不时之需。对于不知道自己知道的知识,要尽力发掘,总结提炼。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知识,肯定是存在的,这个是绝对的,但是我们要在本职工作的专业领域中尽量减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知识范围。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知识,并不是都要去学习的。首先是工作相关的知识,其次就是看个人的兴趣爱好了。第三章保存知识知识的保存的确是一门学问了。在当前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资讯、知识的获取手段越来越丰富和便捷。我们首先就应摈弃一个无限制保存知识的恶习。我以前就有这个“恶习”,无论是专业的、还是兴趣爱好的资料,经常是见到就下载。这些年来在电驴上就下载了很多资料,结果在若干年后还是从未查看过。前两年下载、拷贝的一些专业资料,在前段时间整理电脑文件时才打开看过。所以,作者在书中指出,“如果过于重视知识的保存,你就会忽略知识的学习,忽略知识的共享和传递,忽略知识的利用和创新”。事实上的确如此,因为精力都花费在寻找知识上面了。在确定了哪些知识需要保存之后,我们还要明白如何保存知识。“并非所有的信息和知识都需要我们完全掌握,对一部分知识来说,需要的是我们在使用的时候知道谁知道,知道在哪里”。所以,对于保存下来的知识,还需要进行分门别类,以满足不时之需,在需要的时候就可以按图索骥。作者在书中着重讲述了如何保存电脑上的文件,规划好文件夹层次,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命名规则,难度就是要一如既往地坚持,这是最好的文件管理方式。我在看这本书之前,也正在着手整理电脑上的各种工作文件,深深得感受到,现在如果耗时复杂的整理工作,正是在自食当初保存文件时未分门别类的恶果。因此,我专门准本了一个大容量的U盘,工作时就把该U盘插在台式机或笔记本上,工作文件在下载保存时就按自己的规则命名放入各自的文件夹。现在,我发现工作效率大幅提高,需要找什么资料的时候也是信手拈来。对于要完成那种要倚马可待的工作任务时,也是有很大帮助。作者在文中还介绍了几种知识保存的工具软件,例如桌面搜索,outlook联系人管理等。不过我个人倒是喜欢用“有道云笔记”,可以设置分类,可以在线编辑office文档,可以在线保存网页文章,非常实用,强烈推荐。第四章共享知识关于共享知识,作者说得很对,不仅在学术界,需要发表论文、专著共享知识,在实务界,同样需要共享知识。从功利的角度分析,共享知识能扩大自己的知名度,能够影响他人并获得机会,算是一种自我营销的方式。从学习的角度而言,共享知识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能共享出来的知识才能真正掌握。在准备共享的过程中,我们往往要对自己的知识进行加工,重新梳理、研究要共享的知识点,经过更多的实践和与人交流,更广泛的讨论,就能够使自己对该知识的掌握“更上一层楼”。在读到本书这一部分时,我当时就想到了我所知道的一个关于共享知识的经典案例。在重庆有一家律所,为重庆很多市政工程BT项目提供了法律服务,因此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律所组织律师团队总结了BT项目中的法律工作,集结成书并付梓出版,填补了BT项目法律研究的空白。彼时全国各地市政工程BT模式正方兴未艾,此书一出版,使得该律所在BT领域名声大噪。各地纷纷有机构、企业等邀请该所律师参加专题讨论。更有甚者,竟有远在东北的开展BT项目业务的公司直接请该律所提供法律服务,正是业务找上门来了。这一共享知识的行为带来的效应可谓是“名利双收”。刚才我介绍的这个案例对个人其实也是具有借鉴意义的。如果我们在掌握了知识后却又像“茶壶里煮饺子”那样“倒不出”,又怎能提高自己,怎能让他人了解自己、赏识自己呢,更不能抱怨怀才不遇了。以上就是本人在阅读本书之后的所感所想。古人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家在埋头苦干之时,有时真的需要对工作方法、学习方法进行研究反思,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