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医生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71218/5941903.html最近两周又读完了两本书,一本是胡阿详写的《吾国与吾名:中国历代国号与古今名称研究》,一本是“敦煌的女儿”樊锦诗自传《我心归处是敦煌》。
前一本书花的时间比较多,作者胡阿详是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南京六朝博物馆馆长,作为嘉宾,是中央电视台《中国地名大会》常驻嘉宾,历史地理研究是其所长,《吾国与吾名》这本书第一部分探讨了中国自夏朝以来历代王朝取名由来,第二部分论述了中国的别称如华夏、神州、九州、四海、中华等名称的来历,第三部分讲述了别国对中国的称谓,如秦、汉、唐、契丹、赛里斯、龙、狮等,作者在每一章节的论述都极其详尽,先是介绍国内外学界对中国称谓的分析,最后给出作者自己的判断。
通过阅读第一部分,可以了解到中国自夏以来,每一个朝代所取的国号都有美好的寓意,另一方面,暗含了“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原理。在介绍夏朝的时候,有一点让我印象最深刻,在我过往参观博物馆的展览中,经常看到古人在做饰品时,经常会把蝉作为一个种类,如玉蝉,我一直没想明白,蝉到底是代表什么意象,古人会如此重视这种动物,看完胡老师的介绍,我知道,原来在古人心中,蝉代表的是品格高洁、内心敞亮,可以说是一种非常美好的寓意。隋唐以前,历代王朝取的国号中,只有一个朝代的国号是没有被后世再用过的,除了王莽的新朝外,就只有杨坚建立的隋朝,隋朝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有些类似秦朝,都是结束了几百年分裂的状态,然而统治时间都非常短,秦朝只有15年,隋朝是29年,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还是有前秦、后秦、西秦三个国家,隋这个国号自隋朝之后是再也没有出现过,书中对这一段历史的分析也是非常精彩。总的来说,胡老师这本书学术性更强,内容很丰富,想完全读下来需要不少时间。
本周看的另外一本书是樊锦诗自传《我心归处是敦煌》,本书被评为年度“中国好书”,很早之前就听说过这本书,感谢一位朋友赠书,三四天的时间就读完了,自传可读性比较强,书中很多内容也是我所感兴趣的。
樊锦诗是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北大毕业后即来到敦煌,那是年,此后就扎根敦煌,从副研究员到研究员,从副院长到院长,担任院长时已是花甲之龄,年退出管理岗位,可以说一辈子,除了读书不在敦煌,50多年时间都在跟莫高窟打交道,见证了莫高窟近60年修复、保护、弘扬之路,读她的自传,能看到莫高窟半个世纪以来的变化。
今天,国家失去了两位国之栋梁,看到他们的名字,我就想到在读的樊锦诗及以她为代表的历代守护莫高窟的先贤们常书鸿、段文杰及其他知名不知名在莫高窟工作、研究的人员,正是有他们不计辛劳、甘于奉献的精神,才有今天游客们看到的莫高窟。曾经有句话叫“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在一代代敦煌学人们的努力下,这种局面已经扭转过来了。看完樊锦诗的自传,我对莫高窟有了更多的认识,理解了为什么会有以“敦煌”命名的一门学科,仅仅就莫高窟而言,她就包含了宗教、历史、经济、社会生活、中西交通、中西贸易等各类学科,我这里只是写了几类我知道的学科,还有更多我不了解的学科,由此可见莫高窟所蕴含的价值。
今天,我在南山博物馆看了大足石刻展览,去年差不多同一时间,在省博看了“魏唐佛光”龙门石窟展览,国内知名的几大石窟如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瓜州榆林窟、大足石刻基本都已经申报为世界遗产,这两次都是在省内的博物馆看到这些石窟的藏品,希望下一次可以去现场看看。
说回《我心归处是敦煌》,作者在书中除了讲自己与莫高窟的结缘,也提到了个人生活方面,比如说樊锦诗与她的丈夫,两人同为北大同届同系同学,两人的爱情故事让人动容,“相识未名湖,相爱珞珈山,相守莫高窟”,大学毕业后,一别十九年,一人在敦煌,一人在武汉,彭金章放下一手在武大建立的考古系来到敦煌,她和他的故事放在今天还能延续下去的可能性估计会非常低,更凸显一代代敦煌人在莫高窟坚守的可贵,首任院长常书鸿在敦煌的遭遇既让人叹息,又让人感到幸运,前妻离开,幸得有志同道合之人相伴,次任院长段文杰“文革”时期下乡养猪,却成为养猪能手,养的猪又肥又大,以致县领导都来过问,很难想象这样一位在美术、绘画上有极高造诣的学者在那种环境下的心境,高风亮节、博大胸襟都难以形容,没有对敦煌、对莫高窟的爱,我想可能也支撑不了他们度过那段艰难的时光吧。
除了写守护莫高窟的先贤们的故事外,书中樊锦诗对她在北大读书时的授业老师的介绍也让我印象深刻,其中一位是我国石窟考古奠基人宿白先生,我特意查过宿白先生的资料,他在三年前逝世了,他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有一段几年前的采访,他和他的学生,他的学生已经六十多岁,已是我国考古界的领*人物,学生回忆起读书时老师对学生的要求,每天要看书,每周要汇报读书心得,学生对记者说着这些话,宿白先生突然插话,“现在还有看书吗”,学生忙欠起身子回答,“有的有的”,通过这一场景,可以想象当年老师对学生要求之严格。书中同样有类似的叙述,比如说樊锦诗担任院长时,到北京向老师请教,被宿白批判要*绩、瞎忙,也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培养出一位位业界的领*人物。不管是从事文物保护,还是考古、历史研究,在他(她)那些人身上,可以看到他们淡泊名利、胸怀祖国,为事业、为国家,甘于献身的精神,作为北大,我国最著名的学府之一的学生,那个年代的学生相信大部分都有这样的心气,今天的北大学子们还有学长们的心气吗?当然,我相信,不管在什么年代,总有一些甘做冷板凳的人。
最后,强烈推荐这本书《我心归处是敦煌》,不管有没有去过莫高窟,都值得一读,没去过的,可以作为一个导览,去过的,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到莫高窟发展背后的故事,几代人的心血。从书中,不仅可以了解到一代代莫高窟守护人的不易外,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莫高窟人的精神。
罗青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