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松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学习是怎么发生的信息通过复述机制进入 [复制链接]

1#
北京皮炎医院医师 http://m.39.net/baidianfeng/a_9052128.html

学习是怎么发生的,一旦信息进入工作记忆系统,大脑会在15秒钟之内决定是继续加工该信息还是放弃?大约98%的信息是被放弃的。那么,信息如何进入长时记忆系统?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系统的关键在于复述机制。复述是对工作记忆中的学习内容进行加工的过程,经过复述的内容很可能进入下一个系统、难以被忘记。

复述加工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从感觉通道传输进来的信息和从长时记忆系统提取出的信息。而复述具有两个作用:一是将信息保持在工作记忆系统中,二是将信息转换到长时记忆系统中。用于复述信息的时间以及复述的类型都会影响信息的加工。其中从类型上看,复述分为机械复述和精细复述。

机械复述是指有意识地对从短时记忆系统进入工作记忆系统中的信息进行连续的重复。当信息进入工作记忆时,机械复述可以用于学习者需要精确记忆和存储信息的情况,例如记住数学公式、单词拼写、国家首都等。

精细复述是指对信息进行精细加工或整合,并对其赋予一定的意义。在精细复述过程中,学者需要赋予信息一定的意义。当学习要求的重点不是强调精确性而是强调建立新知识与已有经验之间的联系时,更需要精细复述,例如解决问题、理解文本情境下的字义以及进行阅读理解等。

大脑的认知结构对于工作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具有加工能力,无论这些信息是来自于外部世界还是从长时记忆中提取而来。马扎诺(Marano,)认为主要有六种信息加工能力,下面我们来分别看一下。匹配(matching)大脑首先会辨别工作记忆系统中的信息与长时记忆系统中相关信息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简单地说,大脑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已经掌握的知识或曾经的经验对新的学习任务有什么帮助?马扎诺(Marzano,)在美国中部地区教育实验室(McREL)对教学实践进行元分析之后发现,如果在教学中将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会大大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

要求学生寻找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可以帮助学生将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提高40个百分位数。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学生当前的学习成绩处于集体中游(第50百分位数,即超过50%的同学),并假设他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发现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相似点和差异点,那么他的成绩可以提高到超过90%的同学的水平。

观念表征(idearepresentation)

马扎诺认为,观念表征是将工作记忆中的信息转换成适合长时记忆存储的形式。即人们并不是以信息进入加工系统时的本来面貌存储它们,而是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然后再转入存储系统。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学生们会出现错误学习的情况。信息通过看和听等感觉器官进人工作记忆系统,并根据个体的理解进行加工。

个体可以以言语、非言语或情感方式来表征这些信息,而且每个人对信息的解释都不相同。我们在可以利用言语和非言语材料,帮助学生正确加工信息。言语材料中常用的工具包括学习日志、学习曲线图、学习模型或者其他任何通过文字帮助学生组织信息的工具;非言语组织者一般是视觉特质的,很少使用文字而主要依赖符号、颜色等,例如思维导图。

McREL(Marzano,)所做的关于有效教学实践的元分析表明,当教师使用图形表征,例如在课堂上引人思维导图,可以让一个排名在50%的学生提高到89%。考虑到50%的水平还远远未达到掌握的程度,而89%的水平已经超过此标准,所以,引入图形表征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信息筛选(informationscreening)。信息筛选是指对工作记忆系统中的信息进行检查,看其是否有意义,没有意义的信息就会被排除出信息加工系统。不仅信息本身要有意义,而且还要让学习者认为它们有意义,即这些信息需要与学习者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如果学习者认为这些信息没有意义,那么可能就会将其从工作记忆中删除,所以教师必须要帮助学生认识学习内容的意义。

信息概化(informationgeneralization)。这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寻找一个普遍规则,该规则可以像长时记我们探讨了大脑如何接受信息以在及信息在进入长时记忆系统之前的加工过程。在这里,我们会介绍工作记忆的机制以及哪些因素会影响大脑做出是否将信息存储到长时记忆系统的决策。

绝大部分学习都是通过感觉系统进入大脑。主要有三种感觉通道:听觉通道,一般认为听觉信息存储在颞叶,大约是靠近耳朵的位置;视觉通道,相关信息存储在位于大脑后部的枕叶;动觉通道,相关信息存储在大脑顶部的运动皮层以及小脑之中。一旦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人大脑,它们就暂时存储于联结皮质区。

这时的信息要么被大脑遗忘掉,要么被转入工作记忆或长时记忆系统。一旦新学习通过脑干中的感觉通道登记后,就存储在由短时记忆和工作记忆组成的暂时性记忆系统之中进行加工。信息可以在工作记忆中存储15秒,在这个时间段内,大脑再决定是否将其转入下一个加工系统。在上面的加工过程中,大脑需要做出一个重要的决策-是将信息传送到长时记忆系统之中进行存储,还是将其作为无用信息丢掉。

作为教师,我们希望学生将学习内容输送到长时记忆系统进行存储,因为如果学习内容不能进人长时记忆系统,那么学生必然记不住这些信息。而在这样的决策时刻,大脑会问:这些信息是否易于理解?这些信息对我有没有意义?下面我们就探讨这两个影响决策的关键因素,以及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做出积极的决策。

意义最重要在上述两个问题中,索萨(Sousa,)认为,“信息是否具有意义”是信息能否存储到长时记忆系统的最重要的因素。他举了人们看电视消遣的例子来解释这一点:节目可能不错,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没有个人化的意义,所以我们不会记住其中的细节;另一方面,如果一个节目让我们想起一段个人经历,或者我们从节目中可以获得解决个人问题的启示,我们很可能会将节目内容存储在长时记忆中。

我们无法代替学生们创造意义,每个人都必须自已创造意义。但一个好的教师,应该知道如何创设有助于学生获得意义的环境。根据詹森(Jensen,)等人的看法,大脑通常采用三种方式来建构意义:利用相关性。詹森认为,学习的相关性要求学习内容必须与学习者已经掌握的知识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必须激活学习者已有的神经网络。学习的相关性越强,越易于建构意义。

利用情绪。情绪是推动信息转入长时记忆系统的最强力量。情绪具有终止人类某些思维的力量,也有强化某种经验将其转为长时记忆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方式来调动学生的情绪,比如在课堂上播放一些音乐,庆祝学习上取得的进步;提供一些视觉刺激,模拟以及真实应用于真实生活。

在其他班级学习意大利这个国家时,学习方式不过是今天带点意大利的食物,明天带点意大利的服装等。但是埃格斯夫人为了让他们更好地了解意大利,把他们班的方方面面都变成了意大利风格他们穿戴意大利的服装,喷意大利的香水,品尝意大利的食物,听意大利的歌曲,甚至欣赏意大利的歌剧。詹森认为,一旦学习者的情绪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大脑就会通过释放某些肯定此情境的化学物质来帮助编码相关信息。

利用原型或联结。寻找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大脑的天性,大脑总是习惯追问:“这个知识与我之前了解的哪些知识有关?”根据大脑的这个特点,复述机制要做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将当前的知识与先前的学习联系起来。在面对新知识的情况下,大脑总是难免陷入短暂的混乱,从而寻找先前的相关知识来帮助自己理解新知识。

例如,在引入新的统计单元时,一个智慧的教师会带着学生回顾一些有助于理解统计过程的基本的代数知识。那么,如果学生要学习一些没有任何背景的知识,教师应该怎么做呢?以我们之前举的那个高中的学生为例,可以肯定地说学生们都没有留宿学校的经历,所以他们很难想象在学校过夜的情形。

这该怎么办?可以让学生想象如果他们需要留宿学校,他们会怎么度过这个夜晚。这实际上是让学生假设自己处于那样一个情境,从而易于对书中人物的选择有共情。在我的那本《提升教学能力的10项策略》(TenBestTeachingPractices)中,我展示了一个教师是如何讲好移民这一课的。这个教师认为,学生肯定难于想象和理解,为什么有人会愿意借助汽车内胎,冒着生命危险来到美国。

所以,这个教师是这样开始的:“想象一下我们生活的国家发生了什么事,才会让你带上所有能够带上的东西,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生活?”学生们讨论一会儿后,教师接着问:“因为宗教原因、医疗原因、经济原因,还是*治原因?”教师通过这样的提问,不仅对于将要讲校的知识做了预习,还可以帮助学生从断的视角去思考移民的原因。这就是一个采用精细复述的例子。

让学习变得容易理解信息可能很有意义但是难以理解,也可能易于理解却没有内在意义。我们已经知道,信息具有意义更重要。但大脑可能会将容易理解但是对个人没有意义的信息送到长时记忆的存储系统,例如一些琐事。索萨认为,一些神经心理学家估计最多有十分之一的长时记忆内容属于容易理解但无个人意义的一类。

例如,人们在玩填字谜游戏的时候,可以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一些很不常用的词。这些词并没有什么个人意义,却仍然可以存储在长时记忆系统之中。因此,对于学习而言,让学习内容在有意义的同时也易于学生理解,这点很重要。那么,在你的课堂上,你采取了哪些做法,来确保学生感觉到新学习的内容既有意义又易于理解?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