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松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初中作文,会读才会写,多一份阅读的体验, [复制链接]

1#
北京医院治疗痤疮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805/9277572.html

又快开学了,有留言问,新学期老师有什么吩咐,有什么要和大家说的?

照理来说,是应该有一些祝福的话语,殷切的嘱托。讲一些看着老生常谈却绝对经典管用的方法。可是想说的,总是很多,有些千头万绪呀。

那就不妨直接捞干的,再结合一点具体的例子,让理性和感性相结合,提纲挈领又略带一点生动的效果,说一说语文这一学科,究竟如何提升能力,怎么能做到多拿点儿分儿。

不过,我还是从前的那一句,再重复一次:“分数的背后是思维。”

那么如何提升思维呢?做法嘛,多背多记,积累之外,语文学习更为核心的,一是阅读,二是写作。

阅读是输入是解剖,写作是输出是建构。阅读和写作,二者相辅相成。初中阶段我们语文学习,多是以阅读促进写作,或者以写作促进阅读。

老师从教学的角度看,会觉得解读文本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其实大家的学习,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无论是在老师的带领之下,还是同学们自我的发现,结果总是殊途同归。只有通过解读,同学们才能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掌握文章基本内容,才能够透彻理解文本表达的妙处。

课堂上分析课文是免不了的,学习了一个单元之后,让大家写作文也是免不了的。

把写作看成是对文本写作的延续。这一过程当中,大家的才能得到施展,水平得到检验。

其过程中乃至于最后的中考,都是对于不同阶段的学习成果的检验。

下面就从写景和写人两个方面,并结合一篇经典的课文来讲一讲。

一、学习如何写景?

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学会写景状物。

以前总是提到,大家要多读书。这首先是从量的方面来讲的,从习惯养成的角度来讲的。

讲真,读得多,不等于读得细。“见多识广”的意义,不能只强调数量,在读书方面确实还要提到质量。

现状如何呢?总体而言,不少同学的效率可能有时候偏低,效果也往往不尽人意。

而且,局限于现实条件,还有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接触到的图书有限,真的不具备“见多”的条件。

这又该如何解决呢?向课本要效率呗,精读是必须的。

比如说写景状物的本领,在我们很多同学的作文里面是缺失的。初中生不会写景物的同学不少,其原因不是我们看不到风景,而是抓不住眼前的风景。有时候老师要求写点儿景物描写,就会看到什么叫做东拼西凑。一些常见的毛病就浮出水面:缺少条理性,景物和事件矛盾,景物和人物形象不能很好融合等。

但凡出现这样的问题,不少同学不会归纳出学艺不精,而是觉得作文太难,进而增加畏难情绪影影响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如何解决呢?从分析课本上的经典文本入手!

从老师的角度,分析文本时,务必让学生们参与分析写景物的作用,较深入地体会写景之意图,这是完成对于一篇文章的拆解。后再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景物描写的练习。

课本里面的例子,我们就举九年级上册的《故乡》。鲁迅的这篇文章里面,有一段经典的景物描写:

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作为老师,可以就此引导思考这样的系列问题:

这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段景物描写能不能去掉?……

学生角度呢?会发现鲁迅通过描写阴晦的天气、呜呜作响的冷风、苍*的天空、萧索的荒村,出了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

进而大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样的描写渲染了凄凉的气氛,衬托了“我”悲凉的心情,也烘托出“我”对眼前故乡的失望。

在这样的能够读明白的基础上,在于适当的时候进行仿写的操练。

大家已经有了对于景物描写作用的理解,知道了景物描写与文章主题和作者心情的关系。再写起来就不是特别的难。

如学生习作《你是我心中的阳光》,一开头,小作者写道:

冬日的阳光自方形窗格倾洒进来,似青烟一样升起,又似初雪一样落下。你步入教室,将成为我心中的阳光。

这文章里面的故事,真的可简单了。

就是写老师鼓励了学生,老师是孩子心中的阳光。平平常的事情,这么一包装,这就高大起来,形象起来了。

这位同学为什么能做到这些呢?因为通过文本的解读,大家对景物描写的样态,还有作用,都有了把握,所以也就自然的能写出来。

其实写景和写人,乃至于状物,往往是分不开的。我们会在下一部分,举个综合一点的例子来仔细分析。

二、学习如何写人

初中阶段,同学们必须掌握的写作的本领,更包括描写人物。

写好人物的一些原则,大家其实早都掌握了。诸如人物的外貌、人物的语言、人物的心理、人物的动作等,读小学的时候,大家就都操练过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