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尽铅华,坚守本心
新课标大语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歌手庞龙表示:我不想再为迎合大众口味去唱自己不喜欢的歌,我要做自己真正喜欢的音乐;喜欢我的人就来听,不喜欢的人遗忘我就好。
作家梁晓声如是说:我是可以写出畅销书的,我写了这么长时间,太知道加入什么元素、怎么操作就会畅销了,但我不愿意这么干。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字。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题目情境内容是由两段文字组成。第一段材料,歌手庞龙表示不再一味迎合大众口味去唱自己不喜欢的歌,体现了保持自我、追求自我的思想;第二段材料,作家梁晓声,要写出自己的文字,不为畅销而写书。两段材料表述的意思基本一致,即不一味迎合别人,不盲目迎合世俗的眼光,要保持初心,坚持自我、追求自我。这是考生审题立意的基础和出发点,考生在审题立意时要以此为基础,不可另起炉灶。
2.典型任务的限制。综合来看,本题的任务指令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写作内容范围的限制:要求考生从上述材料中提到的两个案例出发展开联想思考;②题目本身具有二元思辨性,考生需对“迎合大众”与“保持自我”进行权衡选择。③“阐述你的看法”限制文体为议论文。
3.价值判断的限制。两段材料都表达了不一味迎合别人,不盲目迎合世俗眼光的主旨,体现了艺术家保持初心、坚持自我的品质。做人做事亦是如此,不可一味追求功利,盲目迎合他人,受制于世俗的眼光,失去自我。要保持初心,坚守自我。但是保持自我并非脱离大众,而是以自己所能所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造福于社会。考生在审题立意行文的过程中要体现出上述价值诉求。
开放性
1.立意角度的开放。题目任务部分限制较少,考生立意较为自由。首先,考生可以认可两段材料表述的观点,结合当下现实谈文艺创作者应该有的责任和担当,创作时要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而不要为盲目追求功利,一味迎合他人、顾及世俗的眼光,要保持初心,坚守自我。其次,考生可以辩证地解读材料,思考文艺创作和大众的关系,进行更深层次的立意:一方面文艺创作既要保持个性,写出自我,不可一味迎合他人;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大众的需要,使文艺创作可以引导人民,更好地服务人民、满足人民的需要,发挥文艺作品广泛的意义和价值。再者,考生可以由材料延展写作,由创作到生活,谈为人处世不要一味迎合别人,不要盲目考虑世俗的眼光,要保持初心,坚持自我、追求自我。总之,立意的角度十分开放。
2.联想和思考的开放。考生可以从正面联想坚守自我的素材,如古有陶渊明坚守自我归园田,司马迁不改初心著《史记》,今有苏亚大妈一心追逐自己音乐梦想,LadyGaga专注将电子风进行到底;也可从反面联想抖音、小红书等短视频或者某些电视栏目、文艺作品等为了粉丝、流量、收视率、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等功利目的,盲目迎合社会大众的口味,追求短平快、“娱乐至上”“娱乐至死”。可从辩证的角度来思考,就像中共中央*校文史部副教授林雅华谈到的,当下较为吸引年轻人,创下收视率和口碑双赢的主旋律剧《觉醒年代》满足了当下年轻人了解新话题、认识新思想的欲望,迎合了当下年轻人的成长需求,为“打入”年轻人的圈子,主旋律剧也逐渐善于“娱乐化”,“娱乐”是寻找年轻人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借助故事、细节和走下神坛的人性,使中国历史与主旋律思想更易于被年轻人接受,便鲜明体现了这一点。总之,考生可以结合自己多方面的积累、多维度的认知和生活体验来进行写作,能够借鉴的内容很多。
解题
这是一道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水平。从思维层面来看,题目体现出思辨性的特点,培养考生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聚焦了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展现了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着力点。从材料内涵看,命题者希望考生强化审题意识,结合材料精准审题。考生要对歌手庞龙和作家梁晓声的言论进行有针对性的解读,即对于迎合别人和世俗的眼光的问题如何看待,或者说如何认知保持初心、坚持自我、追求自我的价值选择等,考生既可以赞同,也可以批判,还可以辩证思考,但是不管持哪种观点都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