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朋友问我:怎么样读懂《红楼梦》?通常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也会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读懂红楼梦?(请思考3秒钟。。。)是为了学术分析,还是为了历史研究?是为了看见世间百态,还是为了知晓人间冷暖?是为了见证四大家族的兴衰,还是为了慨叹封建社会的没落?又或者,只是为了窥探古人的生活日常、唏嘘宝黛的爱情悲剧?怎么样,有答案了吗?其实,无论出于什么目的,都不重要。关键在于,你认为《红楼梦》伟大吗?如果说,你认为《红楼梦》是伟大的。对不起,没有人能读懂《红楼梦》。关于红楼梦是否伟大的问题,可参见拙文:《红楼梦》真的伟大吗?听听黄遵宪、鲁迅、余秋雨怎么说……“伟大”的核心,在于对生命本质的探寻——这是一个亘古未决的难题。所以,没有人能读懂《红楼梦》,也没有人敢说自己读懂《红楼梦》。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既然读不懂,为什么还要读呢?因为,伟大的作品,允许“泛化误读”,一种基于个人审美层次的感悟。意思是说,伟大的作品具有某种“未知性”——不知道对、也不知道错,不知道真、也不知道假,不知道有、也不知道无,是一种没有答案也没有结果的探寻和追问。就如曹雪芹开篇所写:“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虽然无人可“解”其中深味,但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感悟。举个简单的例子,蒋捷有首著名的词《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词人,以“雨”为媒介,概括性的描述了少年、壮年、老年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心境与感悟——少年不识愁,在歌楼上欢笑追逐;壮年无定所,在客船中漂泊无助;晚年无所依,在僧寺里凄凉孤苦。同样的“听雨”,在不同的景况、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感悟。这里,不仅适用于同一个人的不同阶段,也可以代表不同的人的同一个阶段,也就是不同的人对同一对象的不同感受。自然,同样的《红楼梦》,不同的人看出不同的况味。你可以欣赏宝黛钗的爱情纠结,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