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触”和“表达”之间还有“追寻”创作往往包含着三个步骤:始于“感触”——比如你被一件事或一个人打动,想要创作一首诗;终于“表达”——这首诗最终完成了;但中间这个词是最重要的,有了“感触”不能立即“表达”而是要去“追寻”——经历了足够漫长的“追寻”,等到一切成熟了,才会有完美的“表达”。——摘自《白说》前几天从社团办公室“顺”回来一本书,是白岩松的《白说》,有一段时间非常想读这本书,但是疫情期间没有物流,也就一直没有买。今日读到他的一段话,发现跟我写过的一篇文章中的感受有相同的观点。再加上他说,“感触”与“表达”之间,还有“追寻”。所以我再回顾、感受一年前所写下的文字,觉得写得还不差,就再拿出来分享,这样也算是完成了一场追寻吧。“当然每个人都喜欢在阅读中通过共鸣、共振来自我求证,但是对我而言,往往收获更为巨大的,是从那些看上去很别扭的,感觉不顺茬的。甚至完全不同的意见当中,慢慢读出它的趣味来,为自己开启一个全新的空间。”——白岩松在我读过《皮囊》之后,记读后感,也这样写道:看了很多负面的评论时,我有一些犹豫要不要继续写下这篇读后感,但是转念一想,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不是所有人的观念都会一致,也不是你持有了不同的观念就代表你高人一等或是见识短浅。毕竟,观念不同,不必强争。我所认可的东西,是在我读过之后,由一句话或者一个观念指引我去寻找了自己思考的方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因为我知道我还在成长当中。我愿意去接触不同的思想和不同的环境,很多人不能够理解《小欢喜》中强势的英子妈妈,亦或是《皮囊》中母亲为修房子的决绝,其实人在不同环境中因为环境所作出的举动只存在于当下的环境,而不是让我们这些“置身事外的人”去评论它的好与不好,而它们只能是作为影子,引起我们对自身的审视,让自己有所辨识地去选择哪种生活方式或是处事态度。以下是通过《皮囊》这本书,所延伸出来的一些感悟。《皮囊》“这些刻在骨头里的故事,那些我们终究要回答的问题”这本书,告诉我们皮囊下的什么才是真实,以及一个真实的、真切的关于自我的剖析,通过自己,也通过他人。一遍读完,只能说是浅读,写下这篇读后感,记录当下我的心得体悟。那是由别人的思考或者经历触发的一些关于我所认可且可以理解的,甚至是可以产生共鸣的东西。皮囊第一篇短文名叫《皮囊》,这是出自阿太之口。在她把儿子丢进海里让他学游泳的时候,她说:“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在她摔倒后躺在床上时,她委屈地说:“阿太动不了了,阿太被困住了”。在临死之前,她嘱咐说:“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会去看你。因为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阿太是个顽固的阿太,却也是个将肉体看得透彻的阿太。“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阿太的思想超脱了皮囊的束缚,所以没有皮囊的“束缚”,让人相信她会更好。“不管这具皮囊是什么质地,它包裹着一颗心。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踏雪无痕是理想,泥足深陷是皮囊。读过之后,思考自己,觉得人在做事情,在想要大步向前的时候,真的会受到来自“皮囊”的限制,来自于各个环境中的限制和规则。可束缚的始终是皮囊,自由的是人心。但愿我们在皮囊受限的时候一定不要给人心也固上枷锁。天才文展文展是作者儿时的伙伴,也是作者最佩服的人,他如愿考上了城市里的学校,一步一步按照自己计划中的样子来,通过从小整理历史大纲,在小伙伴中形成管理来锻炼自己的能力,以及控制自己的考试分数,一部一部走上为自己计划的人生路。他是天才文展,也是最终走向平庸的文展。文展到达向往的城市后寄给作者的第一封信写道,“计划在一周之内,借着课外时间,沿着一条主干道,把这个城市的主要街道走一遍,并感受一下一个城市是如何运营,滋长的”我觉得这个想法真的很不错,所以不自觉萌发了同样的尝试,在不久后的一天便实现了。没有选择地铁,坐在双层巴士的二层最后一排,没有阳光,就静静地跟着巴士一起摇摇晃晃着前进,好像一切都慢下来了,一路经过着这些我还叫不出来名字的马路,探头去看外面的马路上的人儿,远方的高楼大厦。返程时夜幕刚刚降临,选择了一辆小蓝一路骑车回学校,顺着来时的路,感受着路上的车水马龙,霓虹闪烁。说不出来的感觉,但就是觉得经历了一次,也很值得。关于文展后来的结局有种小说的感觉,几经周折,文展回到了小镇工作,没有按照自己的计划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而作者却跟文展形成了对比,因为作者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这种对比让人看来并不和谐,甚至对文展的失败产生一些心酸。我看好天才文展计划中的人生路,我也有些遗憾他并不能成功。作者却很现实,从读书到工作,他知道为了家庭他必须赚钱,甚至因为活在家庭重担下的他突然一天解脱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安放自己,以及安放自己的理想。他的成功,有他在文字方面的天赋,也有他对于自己的真实,一个能够接纳自己、接受自己所处环境的人,他会贴着地面走,安稳地往前走,不怕下跌。我想这样的人在经过自己的拼搏、努力后会怀着一颗坦荡的心变为更好的自己,因为深知自己是最底层的身份,认清自己的位置。所以在作者而立之年能够用“笔”这把锋利的刀,朝向自己。海是藏不住的儿时的海是自己的向往的地方,却是被父母藏起来的地方。向往的海面潮起潮落,而且永远也以光亮、声音在召唤。越是掩饰的东西,会让人对此变得更加狂热,作者的纵身一跃,是对海的获得,是终于揭开了海的面纱。只是过此之后,再也不心生向往。这片海是作者的欲望与好奇,“海是藏不住的,也是圈不住的。对待海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每个人自己去寻找到和它相处地方式。每片海,沉浮着不同的景致,也翻滚着各自的危险。生活也是,人的欲望也是。以前以为节制或者自我用逻辑框住,甚至掩耳盗铃地掩藏住,是最好的方法,然而,无论如何,它终究永远在那躁动起伏”。对待欲望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到与它们相处的距离,找到欣赏它们的最好方式。人的欲望会渐渐增长,但是人会通过观察思考来判断它究竟是不是应该被接受,就像毒药会使人快乐,但是理性的人会选择拒绝它、远离它,与它保存应该有的距离。人来到这世界,可能就是为了与自身的欲望讲和的。接纳它或者看清它。人的成长,就是遇到一个又一个欲望,然后一边努力,一边释放。写于.10.11●●●前几天姐姐打来电话我们闲聊,“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