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欢本文,欢迎分享到朋友圈和聊天群。
未经允许,请勿私自转载,否则视为侵权!
上周写了历史启蒙,有很多朋友希望我能分享成语启蒙的过程。我理了理思路,把我们这一年多的成语启蒙过程做了梳理和分析,觉得还是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些启蒙方法和心得体会的,所以赶在寒假放假前,完成了这篇成语启蒙。
仍然按照我的习惯,循序渐进的谈一谈成语启蒙这件事。
一,为什么要给孩子成语启蒙?
在做任何一件事之前,我们都要想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也就是我们做这件事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所以给孩子学习各种知识,报任何兴趣班之前,我都会先考虑清楚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只有想清楚做事的初衷,才能更好的践行,才会时刻提醒自己去坚持。
成语启蒙的初衷是什么呢?这要从什么是成语开始说起。通常我们遇到四个字的词语,都会默认为这是个成语,但实际上有些只是俗语或者习惯用语,并不是成语。比如“无问东西”,“春夏秋冬”,“左左右右”等。
那到底什么是成语?
我查阅了一些资料,终于找到了一个相对满意的解释。在邵敬敏版本的《现代汉语通论》中,对成语是这样的定义的:成语是历史上沿用下来或群众中长期流传、见解精辟并含有特定意义的固定短语。
这个成语既表达了成语的含义,也展现了成语的特点。
成语有哪些特点?
1,形成的历史性。
成语大都是从历史上沿用下来的历史故事、古典文学作品或者长期流传的神话故事、寓言故事,所以具有一定的历史性。这也是我强烈建议听、看跟历史相结合的成语故事的根本原因。
2,结构的相对定型性。
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都是由四个字组成的,比如“胸无点墨”,“他山之石”等。当然也有少数成语少于四个字,比如“安乐窝”,“短平快”,以及多余四个字的成语,比如“欲速则不达”,“不费吹灰之力”,“画虎不成反类犬”等。
3,意义的整体性。
成语用相对固定的结构表达了一个完整的含义,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望文生义,要通过表层意义去理解背后隐藏的深层意义。这一点对孩子的认知有一定的要求,所以我并不建议过早进行成语启蒙。
4,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成语在内容上体现了中国悠久而丰富的历史底蕴,所涵盖的素材与历史息息相关,很多成语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美德,所以具有一定的民族性。
如何区分成语和俗语、习惯用语?
成语虽然跟俗语、习惯用语比较接近,但还是略有区别。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两者的性质。成语一般是书面用语,属于文语性质的,而俗语、习惯用语多用于口头表达,是口语性质的。比如我们想要表达做事胆子小,顾虑多,在口头交流时,可能会说“前怕狼,后怕虎”,但如果在正式的行文中,我们却要用“畏首畏尾”这个成语来表达。这就是二者的区别。
了解了成语的概念,也明白了成语和俗语、习惯用语的区别,接下来,就要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了。
为什么要给孩子进行成语启蒙?
从广义的层面来谈,成语是中华文化与智慧的浓缩,是浓缩的历史,是智慧的结晶。读成语能知古鉴今,借他山之石,琢己身之玉。
从狭义(应试)的层面来谈,成语是属于大语文范畴,通过学习成语故事,可以深度理解成语背后的历史、名人、典籍等,扩大孩子见识,增强孩子的文化底蕴,能更好的的学习文言文,提高语文基本能力。
二,哪个年龄段适合成语启蒙?
大家都很关心启蒙的合适年龄。其实从哪个年龄段启蒙,还是跟你想要达成的结果关联起来,否则没有目标的启蒙,效率会非常低。
小班开始听成语故事,可以吗?当然是可以的,听故事,任何一个年龄段都可以。但这个年龄段听跟历史结合的成语故事,恐怕孩子只能听个寂寞。所以如果坚持要从小班开始熏陶成语故事,建议选一些低幼一些,跟历史关联不大的成语故事吧,只需要让孩子知道成语是怎么一回事吧。
中班开始成语启蒙,是否适龄?通常中班的孩子平均年龄都在5岁左右,能听懂和理解故事所造成的影响或者后果,所以这个时候,如果能把历史故事和成语故事相结合,双管齐下,会有出人意料的结果。
大班开始成语启蒙,算不算晚?当然也不晚。年龄越大,孩子的认知越成熟,对事物的理解会更深入、更迅速。大班开始启蒙成语,孩子不仅可以读懂成语的出处、来源,还能理解成语背后的喻义,能在合适的场合用成语精准表达,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因此,学龄前每个阶段都可以开启成语启蒙,不变的是成语,需要随时调整的是父母的期许和目标。所以没有启蒙的家长不需要焦虑,已经开始启蒙的家长按自己的计划按部就班的继续推进吧。
三、用什么方式开启成语启蒙?
很多绘本中有不少华丽的辞藻,其中很多都是由成语组成的。在亲子阅读中,家长可以适当给孩子讲解这些成语的词义,让孩子感受到成语的优美与绝妙。这是一种信手拈来的方式,只要孩子有兴趣听,家长随时可以展开。
我们开启对成语的兴趣源自一档电视节目——《年主持人大赛》。当时节目热播,每周我都会跟恬恬一起观看比赛,恬恬虽然理解不了“神仙打架”,但也被这些主持人的口才折服。尤其是看到段子手朱广权的一连串的押韵播报,恬恬很是羡慕,让我教她说“好听的词语”,她也要像那个叔叔一样,说“好听的话”。
所以,我们的成语启蒙就正式开始了。在此之前,我们断断续续的听过半年的成语故事,但因为当时听的成语故事采用了主人公曲解成语含义,通过第二个人来讲解正确的含义的方式让小朋友学成语。我非常不喜欢这样的方式,也很容易误导孩子,所以后来就暂停了。
我觉得学习任何新的知识,都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契机,尤其是低龄儿童。所以家长可以从一本书展开,可以从一个故事延伸,也可以像我们一样从一档节目开启。
四,如何规划成语启蒙路线?
第一步:听成语故事
同历史启蒙一样,成语启蒙也是从听故事开始,因为成语源自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等。
听什么样的故事?我建议听跟历史相结合的成语故事,我们听的是婷婷姐姐讲成语,其他还有一些XX爸爸,XX姐姐的都可以。家长只需要提前甄别,该成语故事音频是否结合历史故事,是否是正面讲解就好。
第二步:读成语绘本
在成语书的选择上,我也是煞费苦心。当时跑遍了深圳的书城、图书馆、各大书店,一直希望能找一套具有中国风,涵盖历史故事但又不冗长的图画绘本。我先后买了3套成语书籍,每一套都肩负不同的历史使命,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阅读过程。
1,《成语故事连环画》(2册)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在深圳一家连锁书店,找到了我心目中理想的成语图画书。不过,这套书比较小众,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过。
恬恬当时看这套书时,刚满5岁,仍然是喜欢看图画书的年龄,所以用连环画的方式更容易吸引她的兴趣。最重要的是,这里的人物都是切合历史的“古装扮相”,虽然是漫画风,但还是保留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图片都符合我的心理预期,再看文字内容。由于我不想把时间浪费在对成语故事的了解从“张三李四”开始,我希望孩子第一次读成语故事,就明白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是因为什么事才有了这样一个成语,对我们后人有什么帮助或警示。
而这套书里的文字都追述至历史出处,让孩子通过读故事,对成语有一个直观且全面的了解。每个成语最后,有成语释义,有造句,能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
读这套书的时候,恬恬经常在听音频时,同步翻书查找对应的成语故事,根据她认识的些许汉字,再结合图片去理解成语的含义。这种学习方式,对视觉型的孩子非常友好。
2,《中国经典绘本—成语绘本故事》(6册)
这套书仍然是国风插图的连环画,与第一套的区别不仅仅在于成语涵盖的数量更多,更在于这套书是记忆中“成语的味道”,很传统的“小人书”,精巧便携。
这套书共6册,选取了有代表性、在汉语系统中有活力的成语共个,采用绘本故事的形式重新演绎,语言生动活泼,画面细腻精致,通过图文呼应的阅读方式帮助孩子更加直观的了解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并且支持扫码听音频,可以很好的解放家长。
这套书我们作为对音频的巩固和自主阅读书目,每天读一个成语故事,谈一谈对故事和喻义的理解,通过日积月累,学习成语,感受传统文化。
3,《林汉达成语故事全文注音版》全5册
大名鼎鼎的林汉达爷爷,相信大家都认识。林汉达爷爷的这套书适合5—8岁的孩子阅读,通过纯正的历史故事,原汁原味的还原了成语的出处。每篇故事前有导语,让孩子能更好的了解故事的核心内容,每篇最后还有小问题,引导孩子去思考。
这套书我们目前暂时还没有阅读,我打算学了拼音后,当做巩固拼音的读物让孩子自主阅读。
第三步:理解成语
听懂成语故事不难,难的是理解成语的喻义。这也是我不建议孩子过小开始成语启蒙的原因。我们在小班下学期的时候,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想给孩子讲明白成语背后的含义,恬恬真的就是听了个寂寞,毫无反应。后来我想,孩子的认知达不到,何必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后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故事也能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当然只是停留在是非对错比较肤浅的层面。当我试着给她借用一些道具或者自然景色去理解成语时,孩子真的听懂了。
比如,我跟恬恬讲坐井观天。我用白纸卷一个圆筒,让她通过圆孔去看“天”,她立马就感受到了“天”变小了,原来这就是“坐井观天”的意思。
再比如:
当我们看着平静的湖面泛着点点阳光,我们理解了“波光粼粼”;
当我们看到大自然中潺潺的小溪时,我们明白了“碧波荡漾”;
当我们面朝大海,欣赏大海的豪迈时,我们学会了“海天一色”。
因为自然景色是多变的,所以随时都能学到不同的成语。这样的例子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另外,我们还用了一套成语卡片,来玩看图说成语的游戏。归根结底,还是在于让孩子根据图片去理解成语的含义。
第四步:表达和运用成语
学习成语,是为了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也是为了表达和运用。所以从理解到运用,中间隔了一个表达的过程。
我们表达成语的方式有三种,都是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孩子轻松的学会表达,从而过渡到成语的准确运用。
1,我摆成语你来猜
当恬恬对成语兴趣颇浓的时候,我想了一个好主意。让她用家里可以使用的任何道具(玩具,书,教具均可),摆一个成语。恬恬非常喜欢这个游戏,每天乐此不疲的给我摆各种脑洞大开的成语。对成语的理解也随着这些游戏而日益加深。
我想,上面这些图片,你们恐怕猜不出她所要表达的成语。
2,我画成语你来猜
家里的道具用的差不多了,恬恬想到一个好办法。她在白板上画成语,让我来猜。且不说她画的像不像,光是这脑洞,就足以让我绞尽脑汁。不过,这样的生活,让我觉得温馨又充满乐趣,我还挺珍惜跟孩子一起“猜成语”的日子,这也是我们最快乐的亲子时光。
上面这些画,就是那段被恬恬每天“折磨”猜成语的美好日子。(约5岁半)
3,看英文书,总结成语
成语故事听多了,成语绘本看多了,可能就会觉得生活中哪儿都是成语。恬恬在读英文绘本的时候,偶尔也能发现一些暗藏在内的“成语”。
比如这本,恬恬读完后,说:这本书应该叫“尺短寸长”,它讲的就是这个成语的意思。
再比如这本,恬恬读完后,说:kipper爸爸的行为就是叶公好龙。
这些有意思的发现总是带给我惊喜,让我感受到了成语带来的魅力。
通过各种形式的体验和表达,恬恬对常用成语的理解越来越透彻,使用起来也越来越得心应手。
今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恬恬看着安静的小区,发自内心的感慨:小区里鸦雀无声,我都不习惯了。后来,随着管控得当,小区里逐渐热闹起来,恬恬说:小区里终于又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了,我不喜欢门可罗雀的小区。
从理解到表达,我们差不多用了半年多的时间。这样一个反复学习、巩固的过程,不仅能让孩子理解成语的表面意思,也能透过词义理解其背后的喻义,我想学成语的目的也就不过如此吧。
五,成语启蒙还有哪些有趣的方法?
除了我前面写的三种成语表达的游戏玩,我们还使用过另外三种有趣的方法,使得成语启蒙的过程更有趣味,也能培养孩子主动思考的能力。
1,看图猜成语
我自己制作了40个看图猜成语的图片(个别图片是在网上找的),打印出来让孩子看着图片猜。恬恬一次就全部猜完了,直呼不过瘾,还要猜,让我再做40个。(真的想累死老母亲)
猜成语容易,但让孩子解释成语的含义就有难度了,所以建议在猜成语的过程中,可以让孩子一边猜成语,一边描述成语的含义,让孩子真正弄懂成语。
2,特定主题的成语竞赛
为了扩大孩子的成语词汇量,我们经常利用碎片时间玩一些特定主题的成语竞赛。
比如有时候我们一家三口以十二生肖为主题,看谁说的成语够多,够准确。
从鼠目寸光到、胆小如鼠到投鼠忌器,从九牛二虎、九牛一毛到汗牛充栋,最难的动物是“猪”,一方面平常生活中能用到的跟猪有关的成语就比较少,另一方面跟猪有关的成语本身就很少。所以每次到猪这种动物,大家基本都偃旗息鼓,没想法了。
除此之外,我们还玩过跟季节、景色、颜色、情绪等各种主题的成语竞赛,一般都采取口头表达的方式,看谁想到的多,就给她一定的优先权。
3,玩成语接龙游戏
我没让恬恬背诵过任何成语接龙的书,因为我一直希望孩子对成语的运用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所以对成语启蒙,我们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了理解上。
家里有小时候当闪卡玩的成语卡片,我有时候会挑出一部分,让恬恬玩成语接龙的游戏。卡片里有些成语我们不熟悉,甚至都没听过,我会在她玩接龙的时候给她讲一讲成语的意思,在理解了意思的基础上,再进行造句,从而达到真正的理解。
卡片毕竟数量有限,后来我们就跟siri一起玩成语接龙的游戏。开车出门路上无聊的时候,拿出手机跟siri玩一会,不过仅凭恬恬一己之力肯定是不行的,经常是我们一家三口绞尽脑汁去想,可以接什么成语,可以用什么成语难倒siri。
跟siri成语接龙最好的记录是我们用36个成语就打败了siri,至今尚未打破。
持续最久的记录是一共接了个成语,目的地到了,接龙也就到此为止了。
成语启蒙的内容就分享这么多,为了帮助大家理清思路,我将今天的成语启蒙思路做成了思维导图,供大家参考。
成语启蒙,并不是让孩子在日常说话中“掉书袋”,也不是为了发朋友圈求赞。
成语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语言形式,展现了汉语表达巨大而丰富内涵的能力和语义融合能力。短短几个汉字,往往包含了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个典故、一个道理、一个哲理,它在历史的演变中自然形成。言简意赅、寓意丰富、优美儒雅的成语承载了厚重和丰富的人文内涵,表达着品评人伦善恶、境界高下的中国价值观,值得每个中华儿女传承!
以上就是我们的成语启蒙过程,愿我的分享,与你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