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提升素养,我就会看社会学的书;想提升英语能力,我就会看英文名著;想好好放松的时候,我就看看有趣的网络小说。”华中科技大学的李文雨在过去的一年里,大概阅读了六七本书。作为医学生,李文雨的大部分时间被课业占据,能用来阅读的时间很少。在她看来,这个数量虽然不多,但她已经感到比较满意了。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对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的阅读情况展开调查,共计回收就读或毕业于所高校学生填写的有效问卷份。调查结果显示,近九成受访者喜欢读书,约六成受访者在过去一年读了5本以上的书,其中,22.2%的受访者在过去一年里读了11本书以上。受访大学生读书涉猎多元,呈社交化趋势作为一名理工男,北京理工大学的李芃坤偏爱刘慈欣的科幻作品。但真正论起读书,他实则是一个“杂食动物”。科幻小说、人物传记、科学名著、政治军事……只要有兴趣,他都会涉猎。“我可能比较看重内容,只要它的内容好就行,自己感兴趣、能读得下去就会去读。”中青校媒调查显示,77.0%的受访者热衷阅读小说类读物,42.6%的受访者倾向阅读文学名著,33.8%的受访者会看漫画绘本,心理学、人物传记、生活实用、历史等类型的书籍他们均有所涉猎。针对不同的书,李芃坤有不同的读法。“一般读小说就不会做笔记,但是会记录一些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对于比较深奥一点的,比如《西方哲学简史》,肯定要去做笔记梳理,不然会没有什么头绪和收获。”中国传媒大学的杨骏怡进入大学以来,阅读领域主要集中在专业的论文文献以及社科类书籍。在阅读前,她会选择一家互联网平台上的书目推荐信息作为参考依据,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在平台上检索图书信息以及大众书评。作为资深网民,杨骏怡会在互联网平台上分享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和书评。在她看来,这类平台给了普通读者一个发声的机会,“就像是与同好们的一种隔空对话。”中青校媒调查显示,近一半受访大学生有和他人交流阅读感受的习惯。李文雨也找到了一种让阅读更加有趣的方法——找书友。她会和朋友以给对方布置任务的形式,共同约定看一本书。“比如我们今天要一起看到第几章,然后要想出3个问题给对方提问。之前看悬疑小说,我们就会一起猜测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以及接下来的剧情走向,交流起来特别有意思。”对刘琴来说,读书也是一种交朋友的方式。两年前从西南大学毕业的她,现在是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区索溪峪街道田富村村书记助理。从上中学起,书就是她的心时常停靠的港湾。“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非常厉害的人交朋友。”但这种交友不仅限于神交,刘琴认为,爱书的人之间,自有相互识别的“暗语”。她曾在读书活动中遇到了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