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
一个妈妈如是给我描述她的困惑。
宝宝出生后,我们忙于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带宝宝接触新鲜的事物,我们也在思考,要不要带孩子一起看看书,看看绘本,有很多宝妈都说自己喜欢带孩子去图书馆,我一直很矛盾。
建议
其实,看书我个人建议有时间就要带孩子阅读,无论是读绘本,还是去图书馆都可以,不要太在乎形式,就算你逛商场,压马路都可以带孩子阅读,读广告牌我都认为是阅读,即便孩子不认识,当然我们也不要刻意要求孩子认识。
与宝贝共享阅读时光
学龄前的儿童——孩子看不懂也没关系,我们应该从亲子共读中传递陪伴孩子的“爱”!
而不要把主要目的放在教会孩子读书认字上,因为阅读和认字,以及理解能力都是一个漫长且潜移默化的过程。
当宝宝出生没多久,父母就可以抱着她们进行亲子共读,读一些简单的故事,最好是简短,可以随着孩子注意力时间变长,增加我们的共读时间,以免引起孩子排斥。
这样的共读我们可以一直持续到,孩子上小学他能自己会拿着书看为止。
当孩子长大,你问孩子是不是记得小时候的事情,问他我们读过哪些书,那些故事,说实在的,估计大部分孩子在幼儿园大班以前所有的记忆都非常模糊,但这并不能否定亲子共读的价值。
阅读感悟别人的世界
为什么要亲子共读?念故事是为了跟孩子说话!
有很多朋友,我们在聊天中,都谈到了如果孩子童稚时代的一切都将忘记,那么父母亲花费那么多心力值不值得呢?
答案是值得的,因为亲子共读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是大人通过绘本和婴儿说话,让他们感受到爱,这是一种心灵的联结,更是全家共享的快乐时光。
孩子可以感受到父母语调中的爱,以及依偎在怀中那种温暖甜蜜的感觉。
共读传递父母的感受,达到共鸣
如何挑选绘本?从能感动自己的开始!
因为绘本的故事是由父母亲念的,所以这个故事必须是父母亲很喜欢,会被感动的。
不要只因为别人推荐或这本书得过奖就选用,因为别人喜欢的我们不一定会有共鸣,我们自己感动得稀里哗啦的,别人可能一点感觉也没有,所以一定要挑一些我们读再多次自己都喜欢的故事。
市面上好绘本那么多,一定可以找到让自己感动的书。因为孩子感受能力很强,当我们念着真心喜欢的故事时,那种感动的能量会传递给孩子,让孩子在潜意识中体会到阅读真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
同时要注意绘本故事不能只用眼睛去看,也要用耳朵去听,因为看与听的节奏感是不同的,有的故事看起来很流畅,可是念起来却很怪,这样的文笔就不适合共读。
绘本也要文字优美
另外,绘本就是图书与文字合成的书,因为孩子看不懂文字,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念着故事时,他们就是盯着图看,所以绘本的图像美感非常重要。
有一位日本儿童教育专家,也是资深的出版人就曾经这么表示:“孩子气的传统婴儿图画书,反而不适合作为婴儿的启蒙图画书。”他认为应该挑选的画是正确而写实的,换句话说,就是有层次、有明暗的艺术创作,甚至他明确地表示:“迪士尼卡通图画是失去质感的沉淀色彩,毫无生气的。”
的确,让孩子在听故事之余,也可以同时学会欣赏美好的艺术创作不是很好吗?
绘本也要精美的图片,具有艺术魅力
我很忙,可不可以用听录音带来取代?
曾经有科学家做过实验,发现学龄前的孩子听父母亲念跟听录音带,效果完全不同。
当我们把孩子抱在怀里,彼此肢体、眼神有互动时,我们念出来的声音对孩子才有意义,不然即便是高传真的录音设备,对孩子而言,也只如同街上的车声,是背景噪声而已。
所以,若要共读,就真的陪着孩子一起享受这段时光,而不是通过录音带来打发孩子的时间。
共读不是伴读,需要温度
故事讲完要分享或讨论吗?
等到孩子上幼儿园后,亲子共读会更有趣,因为孩子会有很多的反应,也许还会问我们问题。
有很多妈妈常常在念完故事之后,会加上一段评论,顺便训诫一下孩子:
“你看小熊都会自己整理东西,不像你玩具都乱丢!”
我们身为父母千万要记得:讲故事就讲故事,不要附带太多的解释与教训,或者顺便批评指责孩子。
这样一来共同享受快乐的气氛马上就荡然无存了,重要的是让孩子在无形中感受“阅读是快乐的”,才能为下一阶段“自己阅读”奠定美好的基础。
如果父母念完故事真的想讲点什么的话,最多分享自己的感受或自己类似的经验就好。
阅读是个长期过程,分享需要孩子意愿
同时,还要记得不要逼孩子讲自己的感想或心得,如果孩子自己愿意讲最好,不想讲也不要勉强,因为每个孩子语言表达的发展情况不一样,我们要相信即便孩子不会表达,但是好的故事一定能带给他很多的感受,这些经验可以让他在成长中慢慢沉淀与转化。
这里七七妈妈的小报,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喜欢,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