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松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语文阅读基础知识四小学初中高中生阅读 [复制链接]

1#

第四节语文阅读基础知识

中考高考的语文阅读难点是关于文章里一些“陌生化”语言。这是拉开分数距离的一类阅读题。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什么是散文的“散生化”语言。

“陌生化”的语言,也就是那些超常规的语言现象。如句子成份的前置或后置,词类的活用、修辞手法的变化形式等等,都使读者感到“陌生”,不习惯,感到阅读起来的一定的难度。

茅盾《樱花》“如果是借花来吸点野外新鲜空气呀,那么,这样满是尘土的空气,未必有什么好处罢?——我忍不住这样想。”这句话是一种超常的用法——宾语前置。本来是这样的语序:“我忍不住这样想:“如果是借花来吸点野外新鲜空气呀,那么,这样满是尘土的空气,未必有什么好处罢?”

我们所说的散文语言具有诗意。语言的“陌生化”是散文语言诗意的表现之一。

提出“陌生化”理论的是俄罗斯文艺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他认为:“艺术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作为技巧的艺术》)“陌生化”语言,最能调动读者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参与意识,在文字的体验中,就能感受到“陌生化”语言清奇、飘逸、魅力无穷的诗的风韵。

关于语言的“陌生化”主要表现在词类、语序、修辞格和技法等诸多方面。

第一、词类的“陌生化”。也就是词性的活用。

1、名词运用的“陌生化”

一种是名词用如动词。一种是名词用如形容词。

许达然的《土》:“很散文,土也撑持丰盈的诗意。恨土的大概是鱼。”“散文”当然是一个名词,但这里却用作了形容词,是名字活用为形容词,记读起来很生疏,但是语言韵味却很充足。

2、动词运用的“陌生化”

动词与抽象名词的组合,也会产生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陌生化”效果。譬如:窗口一闪而逝的年轻面颊便在这深深的秋意中浓浓地开放,开放出灿烂的青春。(动词“开放”和抽象名词“青春”的组合,给我们以一种新奇的感受)。

3、形容词运用的“陌生化”

形容词用如动词。形容词用如动词,有两个好处,其一是新奇,其二是简练。

山“将它密树浓荫接青叠翠绿给你看”,“绿”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山的绿。“我们眼前,红起岳飞当年夜深不寐时点燃的烛光”,“红”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几钵盆景芬芳在花架之上,翠绿在眉睫之前。”“芬芳”、“翠绿”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第二、语序的“陌生化”即句子成份的前置或后置。

1、主谓倒置:出来吧,你们!(孙犁《荷花淀》)

2、动宾倒置:那个地方不大,他晓得。(老舍《上任》)

3、定语和中心语倒置: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4、状语和中心语倒置:如果我能写,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鲁迅《伤逝》)

第三,修辞手法的“陌生化”。一些不常用的修辞手法,如通感的用法等等。

“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草坂”是视觉形象,“乐曲”是听觉形象。平缓、幽雅、舒畅,富有诗意的共同感受把两者沟通在一起。“清香”是嗅觉形象,“歌声”是听觉形象。这清香淡雅,和远处随风传来的歌声一样虚无缥缈、若有若无。这样一沟通,就写出了神韵。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