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松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作家型教师李窝窝小学阅读理解高分必备的三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个湿疹医院好 http://m.39.net/pf/a_9092833.html

我们认为,基本阅读理解能力、基本常识掌握能力、基本答题策略能力是做好阅读理解的三大关键。基本阅读理解能力,可以保证阅读和表达无障碍;基本常识掌握能力,可以确保答题有内容、有模式;基本答题策略能力,可以使答题有方向、有技巧、有把握。三者具备,则阅读理解拿高分将不再困难。

(一)认读感知能力

认读感知能力,是指对文本字词音、形、义的辨识和把握,对句、段、篇的基本感知,也即是在限定时间内实现快速、无障碍阅读,并获取文本信息的能力。它是阅读理解最基础的能力。反过来说,如果学生存在一定的阅读障碍,不能顺畅有效阅读,那么对于阅读理解来说,问题就出在了根儿上。

例如,《生之喜悦》(文章见15页)这篇文章并不长,但肯定有学生读不懂,不知道文章到底写了什么,作者真正想要表达什么。甚至还有学生会感觉某些词句艰涩难懂,读后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些学生在基本认读感知能力上已经存在障碍。

(二)理解鉴赏能力

理解鉴赏能力,是指理解文章重点词句、主要内容、层次结构、表达技巧、思想情感,鉴赏及评价作品形象、语言、主题、风格、表达效果的能力。它是阅读理解最核心的能力。例如:

阅读《生之喜悦》一文,说说马修为什么要感激使他钻心难忍的痛楚。

这道题并不难,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及情感的理解。如果你不能有效理解马修的痛苦和喜悦,不能理解“无知觉”对他内心的折磨,不能理解这种一般人认为的“荒唐”,不能理解痛楚是身体康复的体现、是人生价值的希望,就难以理解“感激”,难以准确解答这个问题。当然,如果你能准确把握,就会很容易得出答案:因为痛楚感使马修体验到“存在”,感受到自己还活着,病情在不断康复中,所以他要感激使他钻心难忍的痛楚。其实,你会发现,此题的答案就暗含在文中,只需要找出来即可。但像“怎样理解第十二段中的‘父亲,这熟悉而遥远的名字?”这类句子赏析,以及标题理解等试题,可能就有些难度,需要涉及其他知识能力。

(三)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综合能力,是指分析文章层次、结构、思路、情节,归纳概括内容要点、段意层意、主题思想、写作手法、人物形象的能力。它是阅读理解首要的思维形式,也是实现理解深入、认识提高的重要能力。对这种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在总结概括类题型上。具体而言,有对概括能力的直接、显性考查。如对事件内容的概括,例如“本文写了哪几件事表现‘我’对猫的喜爱之情?(《我家的猫》)”,“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生命的礼物》)”;对中心思想的概括,例如“阅读全文,并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生命的化妆》)”;对段落层意的概括,例如“请概括第三、四段的段落大意。(《80枚果子》)”。还有对概括能力的间接、隐性考查,如情节及情感变化梳理、人物形象分析等。

(四)表达应用能力

表达应用能力,主要指运用已有知识和能力,借助语言文字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看法的能力。无论在哪类题型上,表达应用能力都是最重要的能力。

例如: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生命的礼物》)(文章见页)有四名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得出以下四种答案。

学生A:母亲不理解美国考驾照时选择死后捐献器官的规定,直到后来,看到一则青年捐献器官的报道,才觉得自己也该捐献。

学生B:我考驾照时,选择捐献身体任一器官和部件。后来,我看到一青年车祸死后捐献器官的文章,把其给母亲看,母亲也想捐献,我很感动。

学生C:我在美国考驾照时,收到一张淡红色的小卡,上面有是否选择死后捐献器官的选项,我非常赞同美国的这种做法,于是选择了a项。因为担心母亲不理解这种行为,怕她整天提心吊胆,就没有告诉她。直到后来在杂志上看到一青年死后捐献器官的报道,就拿给母亲看,想试探她的看法,没想到母亲也想捐献,我非常感动。

学生D:我在美国考驾照时签了同意捐献器官的协议,怕母亲不理解而没有告诉她,后来我读了一则捐献的报道给母亲听,没想到母亲很支持这种做法。

我们分析一下,文章写的是我考驾照时自愿签订捐献器官协议,因担心母亲不理解而未告诉她,后来我将一则捐献器官的报道给她看,不料她很支持这种做法。其实,答的时候只需扣住三个要点:①我自愿捐献;②不敢告诉母亲;③母亲支持捐献,即可得满分。

很明显,学生A的答案缺了要点①和②,要点③表达不准确,前面的表述错误,

应该选择我而非母亲的角度来表述;学生B的答案缺少了要点②,要点③虽然基本意思表达了出来,但没有扣住“支持”;学生C的答案虽然基本要点都涉及了,但表述不够精练,且要点①不够明确,要点③没有扣住“支持”;学生D的答案则既具概括性,又表述精炼准确。上面的回答一方面考查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另一方面也能体现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探究迁移能力

探究迁移能力,就是对文中问题、作品意蕴、创作意图等进行探究,对文本信息、观点进行迁移拓展,或纵向或横向比较,或结合自己或联系实际,正确处理社会生活中相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开放探究题型上。此类题在小学阶段考查频率较低,可不作为学习重点。

(六)基本常识

基本常识是指阅读理解所涉及的、必备的知识性、概念性内容。它是做好阅读理解的基础和根本。

例如:本文用“血奶”做题目有何用意?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加以分析。《血奶》)(文章见65页)。

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白内容和结构分别指什么。只有知道内容是指文章所写的实质或意义,也即是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知道文章结构包括照应(文题照应、前后照应、首尾照应)、过渡、铺垫等,才能得出正确答案:与文章结尾相照应,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暗含对母亲伟大献身精神的歌颂。

再如:

本文的结构特点是什么?(《太阳能》)(文章见页)

本文采用什么样的说明顺序?(《人民大会堂》)(文章见页)

解答这两道题,首先要知道文章结构特点指的是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知道文章的说明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三种,而且要明确它们的具体含义和特征,不然就很难正确作答。

(七)答题模式

答题模式是指如修辞手法、说明方法、表现手法及主题思想概括等,具有的常规答题方法。例如:

请你说说第①自然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转基因蚊子》)

(文章见页)

解答这道题,首先要准确判定出使用的说明方法,还要明确这种说明方法常用的答题模式。例如,列数字:列举具体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答案: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疟疾的危害很大,引出对转基因蚊子的介绍。

当然,还有很多常见的答题模式,例如,概括中心思想答题模式:本文通过……

记叙(描写、刻画等)了……表现(表达、揭示、反映、赞美、歌颂、批判、彰显等)了……现象(性格、思想、品质、精神、道理等),抒发了(呼吁、号召等)……情感。

(八)答题公式

答题公式是指从答题角度出发,总结归纳出来的引导学生解题的方向性、公式化思路。形象地说,它不仅告诉我们这条线怎么划,更引导我们线该划在什么地方。例如:

如果把第(4)段中的“刚毅”换成“坚硬”,好不好?为什么?(《一

生的戒指》)(文章见30页)

分析此题,应先表态,答出“不好”,然后分析原词语的妙处,得出“刚毅既写出了顶针坚硬的质地,也突出了母亲生活中坚持不懈(或坚强、坚毅等)的品质”。最后,答出替换后的效果,“坚硬则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再结合其他试题,可以总结出这类题型的一个答题公式:

词语能否删换=判断+分析原词妙处(含义、内容、效果)+删换后效果

再如:

第(11)(12)两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试分析其作用。(《躺在母

亲身边》)(文章见74页)

拿到题,先判断所用顺序为插叙,接着结合顺序概括内容,然后再结合文章内容、

主旨和人物形象分析本顺序的作用。由此,便可得出完整答案:插叙,这两个自然段补充交代了母亲生病的原因及母亲生病时仍常年一个人忙里忙外、默默承受疾病折磨,最后积劳成疾却又遭受家人抱怨的事实。这样写使母亲的形象更加鲜明,文章内容更加充实,中心也更为突出。同样,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答题公式:

记叙顺序作用=判定顺序+概括本顺序内容+本顺序作用十与中心或下文关系。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所总结的公式只是答题可能涉及的角度,并非公式里的所有项

都要答上,最终答哪些还要结合具体文章分析。

(九)答题技巧

答题技巧是指根据得分词(答题要点的关键词)、赋分分值(试题给出的分值)两项参考,进行分条(答案条理化,条条列出)、分点(答案要点化,每点一条)作答的解题策略。

例如:

本文重点塑造一位“德艺双馨”的老教授形象,但是文章中描写“妹妹”的文字也占有较大分量,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特殊的听众》(文章见89页)

看到题目后,稍作分析:既然赋分4分,答案应该是2条,且每条一个要点;再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确定每点的得分词为“衬托”“推动情节发展”,而后围绕关键词,进一步完善得到完整答案。

①衬托作用。其一,对老教授形象的衬托。妹妹是“我”的亲人,也难以忍受“我”

的琴声;老教授却天天用心倾听。形成对比,显出老教授行为的难能可贵。其二,妹妹评价的变化,侧面写出了“我”演奏技艺的提高。

②推进了情节的发展。例如,妹妹对“我”含有讽刺意味的玩笑,促使“我”到树林练琴,这才能遇到老教授。再如,她一语道破老人的身份,才使“我”明白了老人的良苦用心。

再如:

文章用“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这句话开头有什么作用?(2分)同理,根据试题赋分分值先基本确定要点条数,应该为两条,每条1分,即使有3条答案,一般是答对两条即可得满分。根据文章开头句子常见作用,基本可以列出几个关键词“开门见山”“内容”“情感基调”“中心”,再结合内容分析,可得出以下三个答案。

①开门见山,点题。

②概括了父亲、树林和鸟三者的关系。

③抓住了全文中心和情感基调。

当然,很多时候我们给出的答案并不一定完全正确,或者即使答案合理,参考答案并不一定有这一条。因此,作答时可根据赋分分值适当多答一两条,以便提高得分率。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相对复杂的题,解答时切记不要一段下来,不分条不分点,不看赋分分值,不管得分词,以致一条答案啰唆说,两条答案重复说,三条答案无效说。另外,把繁琐的检索、概括任务留给老师,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以上内容选自《小学语文阅读提分技巧创意公式法》(李凤敏丘河编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