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松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读书,阅读的感觉里,理解写作 [复制链接]

1#

经常做读书会,读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首先,人的精神需要吸收能量,不管是天地日月之精华,还是山川草木之灵气,广博的阅读是人类成长的能量之源。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人说“破”有三重含义,一是读书久了书磨破了;二是读书多了,心突破了;三是经历深了,识破了书中的道理),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能生巧,书读得多,知识积累就丰富,见识也就越广,这样在生活中更容易左右逢源。

据说苏轼有一首《读书歌》:

“读得书多胜大坵(丘,分成块的水田,大坵即大块的田地),不须耕种自然收。东家有酒东家最,到处逢人到处留。日里不怕人来借,夜晚不怕贼来偷。水旱蝗虫无损伤,快活风流到白头。”读书多了,人更容易豁达。

其次,读好书,做好事,生命有效率,活的更精彩。

人生的经历,潜移默化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有些知识越厚实,给予我们的智慧越容易显现。

书是我们打开精神世界的窗户,读书的方法很多,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般来说,读书有泛读和精读两种,泛读是为了拓展知识的广度。万卷书,万里路,目达四极,博览群书,越多越好,追求的是开拓眼界,增长见识;还有精读,可以沉迷其中,深度思考,反复品读,如挖井一样,要对书的思想内涵、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等有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苏轼写文章,要求“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意思就是说广泛地阅读书籍,但是只是汲取里面所叙述的事情、所论证的道理和所抒发的感情的最精华的部分,大量地、充分地积累然后少量地、慢慢地放出,这样才能将文章写好。

大家“读书”,都是有目的的,有的要明理,有的要考试,有的想做官,有的为了温饱,有的为了美人……事有轻重缓急,物有方圆动静,目的和过程成了生活中分解意义的最好材料。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一个人所有功德与努力,都是不会白白付出的,必然是有回报的;你爱的红尘,也会爱你如玉,帮助你,使你成功,无论多么艰难困苦的条件,都要有一种乐观的心态。

青衿之志履践致远。打好基础,才能走的更远。我们不能期望自己读了一本经典,生活就随之五彩缤纷,做事就容易很多,写文章就会下笔如有神了,读书积累需要一个过程。

苏轼曾读《汉书》,他说自己读了好几遍,才差不多算读完了这部书,语言上表达的很谦虚,他每读一遍只是针对《汉书》中的一个方面进行阅读,比如书中讲到的治世之道、人物、地理、兵法、财货之类的,他甚至对书中提到的好听的亭子的名称做过专题的研究,他的这种“每一次专求一事”的做法可以看作是精读书的一种方式。

多了解一些阅读方式,针对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学会让阅读为生活服务,解决生活问题和个人困惑。

茅盾说:“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处,并且每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高表现力。”

一个人的思想可以通过阅读而触达万物,可以理解这个世界上很多不一样的语言,我们不但可以理解叶公好龙里边的叶公,还可以从狐假虎威中理解老虎和狐狸,更重要的,我们能理解故事本身所给我们呈现的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从《乌鸦喝水》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可爱又聪明的乌鸦,它启发我们遇到问题积极想办法解决;从《小蝌蚪找妈妈》中,我们看到这个自然界是多么的奇妙!

最近三年的读书会,从列子里边我们找到了生命的弹性,从庄子里边我们感受到了逍遥人生。从诸子百家里边,我们沉淀了很多人生的阅历,学会了判断和理解这个世界。这些都增长了我们的知识,开拓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对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有更多的了解,对很多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同时对我们的心理成长和精神的弹性有了一定的拓展。

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读书,可以让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完善,让个人的精神境界卓尔不凡。

书中的各种情感的美好,丰富了我们的感觉世界,对这个世界的见解与看法、决定了我们生活的取舍。生活中那些比较幸福的人,大都是内心充盈、情感丰富的,也只有这样的人,表达出来的东西才有温度。在学校,我们就学到了感恩,学会用心去理解父母;学会培养自己的品格;也学会了感受人间烟火,传递光和热……

另外,阅读还是一种语言的积累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写作离不开语言的表达。而要想自己的语言富有表现力和文采,一定离不开对很多优秀作品的学习。中外文学典籍中有太多经典的文段值得我们学习。

比如李白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同交欢一作:相交欢)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一个人饮酒的寂寞,有很多种表达,在李白这里,好像很“热闹”,他可以叫上明月和自己的影子,不管月亮和影子是不是理解自己,至少有了某种“陪伴”,心理上的需求,和现实的残酷,用一壶酒解决了。李白月下独酌,面对明月与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在这温暖的春夜,李白边饮边歌舞,月与影也紧随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饮酒的欢乐与忧愁。从逻辑上讲,物与人的内心世界并无多少关系。但从诗意的角度上看,二者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正是中国诗歌中的“兴”之起源。

再如《水浒传》中有一段关于花和尚鲁智深行侠仗义拳打恶霸镇关西的描写:

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献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都发滚出来。郑屠挣不起来,那把尖刀也丢在一边,口里只叫:“打得好!”鲁达骂道:“直娘贼!还敢应口!”提起拳头来就眼眶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又只一拳,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路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磬儿、钹儿、铙儿均为乐器)一齐响。

这段文字将恶霸郑屠被打的样子用打比方的语言,从味觉、视觉、听觉等各个方面表达出来,让原本十分血腥的场面显得十分生动形象,也让恶霸被打的场面表现得酣畅淋漓,痛是一种不舒服的感受,但痛快却成了最舒服的感觉。

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很多,只有读进去的人才能感受其中的美。

就好像《西游记》,出了学习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还有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手法,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僧师徒四人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就比如猪八戒,他贪吃贪睡贪财贪色、蠢笨却又自作聪明,憨厚老实又爱耍小心眼,他的身上有很多的缺点却仍然得到了人们的喜爱。我们首先来看作者是如何刻画猪八戒的:《西游记》第八回写他“卷脏莲蓬吊搭嘴、耳似蒲扇显金睛、獠牙锋利如钢锉、长嘴张开似火盆”——猪八戒相貌丑陋,长着猪一样的长嘴巴,大如蒲扇的耳朵,锋利的獠牙,另外还有贪吃贪喝的大肚皮,胖大臃肿的体态。这样的人物形象外貌独具特点,一看猪八戒,就好像看到活在人间的自己,原来我们都曾有这样的“俗心”。

猪八戒贪吃。《西游记》里很多片段都表现了他的这一特点,如在二十四回中有一段猪八戒吃人参果的生动描写:

他三人将三个果各个受用,那八戒食量大,口又大,一则是听见童子吃时,便觉馋虫拱动,却才见了果子,拿过来,张开口,囫囵吞咽下肚,却白着眼胡赖,向行者、沙僧道:“你两个吃的是什么?”沙僧道:“人参果。”八戒道:“什么味道?”行者道:“悟净,不要睬他!你倒先吃了,又来问谁?”八戒道:“哥哥,吃的忙了些,不像你们细嚼慢咽,尝些滋味,我也不知道有核无核,就吞下去了。哥啊,已经调动我这馋虫,再去弄个来,老猪细细地吃吃。”

猪八戒贪吃这一本性通过作者对他言行的刻画,已经表现得生动而又形象,我们不妨学习这些刻画人物的方法。

杨红樱说:“阅读是一种需要,应该伴随人的一生,所以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会随着年龄、阅历、生活境况的不同,变换着自己的阅读趣味。”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家会有着不同的阅读方向和趣味,阅读也会带给大家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经典的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的身上有很多值得称道之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随着阅读面的扩大和知识的增长,大家还可以学习诸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比喻、拟人、对比、联想、想象等表现手法,并最终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总之,阅读可以积累知识,可以颐养性情,可以让我们的语言更有表现力更富于文采,可以告诉我们写作的方法,大量阅读书籍特别是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可以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丰富大家的写作素材、词汇,还能在无形中掌握一些写作方法和规律,同时也可能会引发大家的写作欲望,可以说,阅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