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欢迎阅读,抄袭洗稿必究)
文
诸神的恩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遗憾的是,许多父母并不合格。因此,近些年由原生家庭问题所引发的各种社会现象也越来越多,有关原生家庭的话题也时常登上热搜。
说到这里,想起心理学者李雪和她母亲的故事。李雪是80后,她小时候,乖巧可人,学习也好,是“别人家的孩子”。然而,糟糕的原生家庭却让她的童年充满了恐惧和绝望,甚至差一点毁了她的人生。
李雪的父亲性格软弱,母亲极端强势,两人经常吵架,搞得家里鸡飞狗跳。后来两人离婚,父亲再婚,母亲带着李雪一起生活。离婚后,母亲经常把内心的不满发泄在女儿身上,长期对女儿情感勒索,让李雪痛苦不堪。
成年后,李雪考上某名牌大学的物理系。几年后,母亲上吊自尽,这件事对李雪冲击极大。母亲的去世,促使她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她花了十几年时间学习心理学。通过学习心理学,渐渐地,李雪开始理解了母亲的行为。她发现,母亲内心极度缺爱,正因为如此,她才总是对自己女儿进行情感勒索。然而,她越索取越痛苦,最终还是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生命。
李雪虽然未婚未育,但在养育孩子方面,她比多数父母有更丰富的经验。后来,她把多年的研究心得写成了一本书——《当我遇见一个人: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看完本书后,张德芬说:“它是李雪这么多年血泪斑斑走过来的成长史,字字珠玑。阅读它,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真实、犀利、智慧和勇气。”心理学家武志红说:“李雪总能把潜意识中复杂缠绕的感受和动力,如此清澈透亮地表达出来,这样的文字总是让我感动和赞叹。”
该书腰封上写着:爱是“如你所是”,而非“如我所愿”。这句话,点出了本书的核心——真正爱一个人,就要接纳他本来的样子,而不是去千方百计地改造对方。为人父母,不会用正确的方式去爱孩子,可能会毁掉孩子的一生。相反,如果我们学会用真心去爱孩子,我们就学会了疗愈自己的童年创伤。
01与孩子积极互动
孩子心性单纯,当他们内心充满爱时,就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时候,父母能及时回应,就显得非常重要。
比如,孩子笑时,父母也能用笑容回应孩子;孩子哭时,父母会安抚孩子。父母的积极回应,能培养出有较高共情能力的孩子。这种互动关系,叫“共振互动型”。它是最和谐的亲子关系。
然而现实却是,多数父母只关心孩子的吃喝拉撒,却对孩子的情感世界不闻不问。这是本末倒置。通过长期观察,李雪总结出三种错误的亲子模式。
第一种,以父母为中心型。父母长期忽略孩子的感受,会让孩子压抑自我,迎合父母,最后变成讨好型人格。讨好型人格的人,总把别人看得比自己重要,活得特别累,很难和他人建立真正的情感链接。
第二种,无关反应型。简单说,就是鸡同鸭讲。比如,孩子告诉妈妈说,自己帮助一位盲人过马路,妈妈却只是责怪孩子回家太晚。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被父母抛弃的错觉,很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第三种,叫情感逆转型,指父母总是给孩子相反的情感回应。比如,女儿考了90分,父母不但不称赞孩子,反而怪他没能考分。父母的这些行为,会扼杀孩子心中的美好。这样的孩子会有严重的“不配得”心理,不敢享受生活中的美好时光。
李雪认为,要避免错误的亲子互动模式,父母就要鼓励孩子自由地表达自我,积极回应孩子当下的感受,让孩子构建起积极的真实的自我。
02及时满足孩子的真实需求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各种需求。面对孩子的需求,父母通常会有两种反应,一种是无条件的满足,另一种是找各种理由不满足。
先说第一种情况。
许多父母看似很爱孩子,他们给孩子创造极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讽刺的是,他们发现,自己的孩子并不快乐。原因很简单,父母没有搞清孩子的真实需求。说白了,孩子想吃一个苹果,父母却给了孩子一筐梨。很多父母小时候家里很贫穷,为人父母后,他们竭尽所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环境,却并不了解孩子真实的需求。父母的这种做法,本质上是在满足他们自己内心的匮乏感。
再说第二种情况。
生活中,还能见到这样的例子:孩子想要一个玩具,妈妈不愿给他买,理由是,那件玩具太贵。孩子非常渴望爸爸的陪伴,爸爸却说,自己要工作赚钱养家,没时间陪孩子。给买玩具,陪玩耍,这些都是孩子的正常需求,父母如果可以做到,却不愿意去做,那孩子心里就会产生匮乏感和羞耻感。
内心匮乏感严重的孩子,心里有个看不见的“黑洞”。他们长大后,生活再富足,心理也还是不满足。有强烈羞耻感的孩子,习惯压抑自己的真实感情。他们长大后,多数都活成了“老好人”,即便有人侵犯他们的利益,他们也不敢抗争。
如果父母暂时真的没办法满足孩子,最好的做法是,对孩子实话实说。孩子天性纯良,说实话并不会伤害孩子,相反,以各种借口欺骗孩子,才会伤害孩子的心灵。
如果妈妈不想买那个玩具,她可以很坦然告诉孩子,“这个玩具太贵了,咱们挑便宜一点的玩具,可以吗?”忙于工作的爸爸,可以告诉孩子,“爸爸这周末要加班,等周日晚上再陪你,好不好?”
父母把实话告诉孩子,孩子都会很通情达理。他们的潜意识里,不会被植入“你不配”的信念。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产生清晰的边界感和强烈的安全感。以这样的方式养育孩子,孩子将拥有健康的人格。
03让孩子爱上阅读
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如今,读书不仅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还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很多父母都抱怨,自己的孩子不爱读书。殊不知,引导孩子爱上阅读,需要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首先,要让孩子自己主导阅读活动。就是说,孩子可以自己选书,自己制定阅读计划。其次,当孩子沉浸在书中的世界时,父母不要随意打扰孩子,不要切断孩子与书籍之间的精神链接。最后,当孩子和父母交流读书心得时,父母要平等地和孩子交流,尊重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阅读,孩子能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世界,同时,阅读也能激发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这时,父母要做的,是陪着孩子一起探索新鲜事物,而不是阻碍他们的自由体验。从阅读引申到探索世界,孩子有了充分的自主感,见识了世界的多样性,自然会更有阅读的兴趣和动力,也会更加热爱生活。
阅读除了能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还能增进亲子关系。
当父母和孩子共读一本书时,父母和孩子内心会产生深厚的情感连接。当孩子感受到父母全心全意的陪伴时,孩子的内心会充满安全感。和孩子共读图书时,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复述故事。当孩子复述故事时,父母认真地聆听,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里建立自信,以此形成孩子热爱阅读的良性循环。
阅读的习惯能这样培养,其他好习惯也可以这样培养。没有人喜欢被说教,也没有人喜欢被控制。当父母不再改造孩子,而是给予孩子尊重和爱,孩子就能遵从内在精神胚胎的指引,自由而健康地成长,爱上阅读,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04养育孩子的过程,是一种自我疗愈
许多年轻的妈妈压力都很大,总觉得自己做妈妈不合格。实际上,妈妈也是人,不可能把每件事都做到完美。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就提出过一个观点:不要做完美的妈妈,要做60分的妈妈。
面对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妈妈应该学会接纳现状,而不是把责任推给孩子,让孩子去承接妈妈的负面情绪。
很多人小时候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长大后,不善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成为父母后,和孩子的互动中,孩子能激活他们内心的许多情感,这些情感流动会促使他们开始自我觉察。
当父母因为孩子的行为而失控时,父母要清醒地意识到,这是父母自己内在小孩的伤痛被唤醒后的结果,这也是自我疗愈的起点。有自我觉察的父母,会不断成长,他们的亲子关系会变得越来越和谐。
当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起及时的情感回应机制时,双方都会从中获益。父母积极回应孩子,让孩子充满安全感,而孩子的情感反馈,又会反过来疗愈父母的童年创伤。这种宁静平和的气场,能让所有的家庭成员都回归到最自然的状态。
生活中,很多父母总是用世俗标准去评价自己的孩子,由此产生了很多亲子矛盾。心理学家荣格说:“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要学习太阳一样,只是发出光和热。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拯救者。”
人生的意义,在于体验丰盛而自由的人生旅程。如果我们整天活在外在价值体系中,活在别人的眼光中,那我们就把自己给物化了。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好好生活,怎么可能忠于自我,并带领孩子一起创造丰盛而自由的人生呢?
爱,是如你所是,而非如我所愿。人与人之间,即便亲如母子,也有自己的心理边界。真正合格的父母,不会侵犯孩子的心理边界,会从心底里尊重孩子。而优秀的父母,也会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人生,疗愈自我,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当我遇见一个人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京东好评率98%无理由退换旗舰店¥21.2购买(完)
作者介绍:诸神的恩宠,写作者,多平台签约作者。本文为原创文章,抄袭或洗稿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