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松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那些学习高效的人,做对了这6件事
TUhjnbcbe - 2024/6/27 1:20:00
白癜风症状图片及治疗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12216578.html

至今我有几年的阅读习惯了。想当年刚毕业的时候,就是个小白,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什么事也看不清楚想不明白非常迷茫。那时候的我几乎不爱学习,看书也只看文学类《小王子》、《白说》、《看见》、《人生》、《追风筝的人》这些比较经典的作品。后来在社会上摸打滚爬一段时间,就接触了更多元化的书,但是看完就忘,体会也不是非常深刻。直到几年前,工作节奏加快学习能力也要跟上,就对阅读这件事更加上心,记得看完《穷爸爸富爸爸》那本书醍醐灌顶,颠覆了我的认知。于是我加强了学习步伐,接连看了很多认知层面书籍,包括心理、思维、学习、沟通等等,书里面讲的那些东西,很多是我从未接触的东西。到现在为止,我感觉我的脑袋已经重塑了,跟5年前的我,简直是天翻地覆。我说这话一点也没有夸张,就是真实的案例。此前,我也针对阅读学习方面输出了一些心得技巧,今天我针对这个话题,再做一些补充。

警惕假装学习的陷阱

几年前,我买了一个kindle,当时同事给了我4G左右的电子书,我太开心了,赶紧保存下来。还记得,那时我领导给了我两本书,《资治通鉴》和《王阳明心学》,当时翻阅了几页就没有下文了。说实话,当时的我有点假装学习。而且,我的云盘里还有好多的资料,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料,但是根本没怎么看。以为保存收藏就是学完了?以为买了很多书偶尔看一眼就是学到了?有点自欺欺人了。但是,我发现有我身边有这种行为的朋友还挺多:都喜欢保存资料,但后来几乎都不会回看,而且有可能他们根本就没有发现这个问题,享受着“一直收藏一直爽”的错觉。现在我看来,学习不是给别人看的,学了多少收获了多少,都是自己的事,学的多自己就赚了,学的少亏的自己。我相信,愿意收藏资料的人,一定是喜欢阅读学习的,只不过有时候陷入了这种陷阱,自己还没有发现罢了。

学习不是痛苦的,是快乐的

有的人不喜欢学习,一提到这个就坐立不安,想想几个小时盯着乏味的黑白文字多么枯燥,去刷刷视频,聊会天不香吗?可能每个人都无法做到这一点吧,比如让他花30分钟看会书,真的做不到。可是在爱学习看书的人眼里,能安安静静看会书简直就是享受,别说30分钟了,就是能三个小时沉浸在里面,那简直太美好了。说说我在阅读学习中的感受,我会因为阅读学习感到一种快乐。尤其是当我获得一个之前从未接触过的新知识新观点,一种成就感从心底油然而生,心情立即大好。而且,我要是连续很久不阅读和思考,没有一点新成长,就感觉心里很空虚,变得很焦虑。

不盲目追求看完多少本书

经常会看到有人秀自己的学习成果,这个月这周今年读了多少本书了,非常自豪的感觉。一定要小心了!这也是一个温柔的陷阱。虽然读完很多书后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提升,但数量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学了什么为我们改变了什么。最好不要本末倒置了。数量只是给别人看的,学到的东西才是自己的,学习的质量无法用数量来简单衡量。很多大佬根本不知道自己一年读了多少本书,但是他们依然很牛。有的人看到几百本书几千本书,依然还是老样子。所以,数量多只能说你很勤奋,其余的说明不了什么。

学习是两件事,学到知识和习得技能

不追求数量,那么质量如何衡量?这就是学习本身的意义了。这个词其实是两个意思组成的,就是学到知识+习得技能。想一想,为什么我要学习?我学习是为了什么?我想对于普通人来讲,也别提什么太宏观的愿望了,无非就是希望通过学习,能提升自己的眼界、技能水平、更好的认知世界,做更好的自己。说到底,学习是为了改变现状,那么就得让知识产生生产力,技能就是其中一种。这就给我们一种警示:我们不能只晓得往前走,看完一本又一本,学到一个又一个知识,心里十分欣喜,其实对于现实的改变作用非常有限。因为知道了不是完全等于学会了,真正的学会是落实在行动上的。行动就是“习”的部分,习就是改变的力量。我自己就遇到过这个问题,我此前高密度的阅读,自己的认知水平确实提高了很多,但是行动上看一看,还是改变的太少了。为什么我们很难改变行为?因为改变难在,我们要和以前的思维和习惯做对抗。以前喜欢遇事凭第一感觉决策,学到新知识后需要让你根据数据决策,以前遇事喜欢情绪上头发脾气,现在却需要你平静心情冷静处理。这是一个拉锯战,和另一个自己作斗争,确实不容易。那么记得从现在开始,培养好习惯,因为一旦坏习惯、不良的思维方式形成,纠正和改变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太大了。同样,如果不想自己的小孩长大后,还要经历认知重塑和坏习惯做斗争,最好从小培养孩子阅读、运动、思考、乐观、早睡早起等好习惯。

尽量看有价值的母书和子书

我关于认知成长方面的书看了很多,到后来觉得书里翻来翻去说的道理观点无非就那些。甚至现在我偶尔看到一本新书,看到里面的观点大多觉得似曾相似,因为此前别的书里都说过了,只是换了口吻和案例。简言之,假设天下有10个道理,这些道理全都写进了1本书,我称之为“母书”。接着每个道理有近现代不同作者来解读,扩展到本书(子书)。当代新作者也加入个人经验反复强调这些道理,于是扩展到0本书,我称之为“子子书”。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些《道德经》、《毛选》这样的经典书我们觉得枯燥无味,反而读一些次经典的书,却津津有味。因为里面加调料了,丰富的案例通俗的语言,不断的拆分解读,更容易让读者理解和学习。只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子子书”,内容太水了,写的很烂,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太有必要了。像我看的书比较多之后,只要看一下目录和几段文字,就能大概判断这本书是好书还是垃圾书(前提是看了很多好书,才能形成这种判断)。小白如何选书不入坑?我个人建议你看评分高的书,豆瓣有评分,
1
查看完整版本: 那些学习高效的人,做对了这6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