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松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承德市2024年高二下学期3月阶段性测试
TUhjnbcbe - 2024/8/18 0:43:00

承德市届高二3月阶段性测试

语文

本试卷共8页,满分分,考试用时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农耕词汇是一类独特的语言资源,与农具、环境和农业耕作方式等农业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现代工业社会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使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今社会语境下,农耕词汇并未完全消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迸发出新的活力。一方面,播种、栽培、嫁接、灌溉、施肥、耕耘等常用农耕词汇,在使用与传播的过程中纷纷发生语义泛化现象,融入了汉语的基本思维习惯,成为日常语言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部分农耕词汇不仅自然融入大众话语之中,还现身于新闻话语、学术话语等专业话语中,并在与这些专业话语的良性互动中显示出无可比拟的表达优势。

一类农耕词汇与农事生产活动有关,如耕、割、播、藏、锄等。“耕”指用犁翻松填土以备播种。“深耕”是土壤耕作的最基本措施,播种、插秧等农事活动之前必先犁田,上翻深层土壤,下盖浅层土壤,耙地等耕作劳动必须以深耕为基础。中国自古就有“深耕浅种”“深耕细作”等表达。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深耕”一词的使用愈加广泛,与其相关的新闻话语表达越来越常见,如“深耕国内市场”“深耕本土文化”“深耕数十载”等。

另一类农耕词汇与耕地类的农业生产工具有关,如耙、犁、磨等。“耙”原为名词,指由竹、木质长柄及铁、竹或木制梳齿耙头构成的用于平地、接草、搜剔土块、摊翻物料、聚拢谷物等活动的手工农具,后引申为动词,指用耙子平整土地,或聚拢、摊开谷物和柴草等。“耙梳”一词在“耙”的基础上构成,字面上表达了使用耙子这种农具进行平土、掉谷等特定农业生产活动,实指整理、梳理。当前学术话语中、“耙梳史料”“耙梳文献”“耙梳历史等表达出现的频率逐步升高。

上述语言现象与农耕词汇在形成、发展和使用过程中呈现的特征密切相关。农耕词汇的形成与发展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体认性。语言学家王寅在其语言学理论“体认语言学”中,主张语言来自对现实世界的“体”(互动体验))和“认”(认知加工),强调“体验”,凸显身体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中国人在“体认”实践中认知世界,创造并使用语言,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图景。这在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生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一方面,身体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体验,促进了语言和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深耕”“耙梳”等源自农耕生产的词汇,生动勾勒出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的热围场面,鲜活再现了忙碌的农耕劳动场景:人们充分调动身体责源,手脚协同配合,熟练地使用农业工具平整土地、翻松土壤。与此同时,长期的农耕生产活动使人们建立起对以土地为代表的大自然的深厚感情,孕育出独特的中华农耕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思想及人类能够抗衡大自然的“人定胜天”观念。

另一方面,语言与文化对各种身体经验作出忠实记录,并在身体与世界的互动体验中不断丰富完善,也反过来对身体施加重要影响。“寒耕暑耘”“精耕细作”等根植于农业生产的农耕语言,切实指导着人与自然打交道的农耕生产实践,引领人们在掌握时节交替变化和万物生长规律的基础上养育方物。“天人合一”“人定胜天”等以语言形式流传下来的文化观念,将天、地、人和谐统一起来,成为农业实践的参照系。这些语言文化观念深刻影响着以身体为中介的农事活动。它们不仅间接调节身体的物理性机能,还通过不断重构人们对身体与世界的认知,调节身体的社会性机能,让人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造世界、使用语言和创造文化。

农耕词汇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体认性,赋予此类表达强大的情境性、瞬时性与生动性,展现出优秀的语言表现力。

(摘编自胡雯《农耕词汇在当代语境焕发生机》)

材料二

语言发展究其根本有三个方面的推动力:一是体认对象的发展变化;二是认知主体认知能力的提升;三是前两方面之间的互动对语言表达的需求。

体认对象不是静态不变的,而是随时空发生动态的同质或异质的改变。体认对象处于同质时,物理属性如形状、颜色、大小等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地理环境的变化使“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于是对同一事物体验的深度得以增加。异质的改变涉及物质世界中新旧事物的更替,同样为主体提供了丰富的体验场景。譬如电脑和网络的发明使体认对象拓展到虚拟世界,拓宽了体验的广度。另外,身体不仅处于物质世界中,也存在于社会世界里,语言的发展与作为体认对象的社会密切相关。社会制度更替、全球化进程等社会因素也会丰富人们的体验,并产生以社会世界为依托的复杂概念。

认知能力的提升使认知主体对于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所获经验的心理投射能力增强,对语言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除了受益于丰富的体验,主体的认知能力还受到生理条件的制约,且与物质世界中体认工具的优化相辅相成。譬如,原始人类所获的感觉信息仅停留在物质世界中肉眼可见的表层,感知还受限于躯体的空间移动。但现代人发明的显微镜和望远镜拓宽了自身原有的视觉范围,虚拟现实技术使主体对事物的识解也不再局限于当前所处的空间位置。这些体认工具辅助主体扩展对体认对象的体验和认知边界。

体认对象和认知主体的发展拓宽和加深了两者之间的互动,新生概念不断涌现,语言表达的需求不断增加,由此促进了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既依赖于物质世界、社会世界和心理世界体验的丰富化,也受制于主体躯体和认知能力的改变,更受二者互动的影响。反过来,语言作为思维和知识的载体,为人类的进化创造条件,最后不仅扩大了客体的体验范围,而且帮助主体突破躯体体验和认知的极限,为语言系统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摘编自林正军张存《体认语言观阐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农耕词汇在使用与传播的过程中会衍生出丰富的含义,这正是词语生命力的彰显。

B.“耙梳”语义从“用耙子平土”到“整理、梳理”的泛化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体认性。

C.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作为体认对象,会随时空发生动态的同质或异质的改变。

D、人们认知能力的高低主要受生理条件和物质世界体认工具的优化与否等因素影响。

2.根据材料一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播种、栽培等词汇语义泛化,或为日常用语,或为专业话语,这表明农耕词汇在不同领域有着无可比拟的表达优势。

B.由农耕词汇的变迁类推,当生产方式发生变化,无论在工业社会还是农业社会,相应的语言词汇都会发生变化。

C,“深耕”“耙梳”等词使用频率升高,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可见使用频率是衡量农耕词汇活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D、从“体认”的角度看,“深耕”一词既是对人与土地互动体验过程的记录,也是经验智慧的总结,体现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挂科”指考试不及格,多被学生使用。“挂”意为“悬”,“挂科”除了表达简洁、形象、还多了几分委婉含蓄和诙谐,易被人接受。

B.“淘汰”,原指挑选种子时用水淘洗、冲去杂质,留下适宜的种子。后通过隐喻衍生出新的语义“甄别裁汰”等,本义不再使用。

C.“秒杀”一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它源于网络游戏,指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完成或结束,由此衍生“秒+V”构词词模,如秒删、秒赞等。

D.“囧”字本义指“光明”,因为该字楷书外观貌似失意的表情,被青少年群体率先使用来表达“苦闷、无奈、尴尬”等消极情绪,进而得以普及。

4.根据材料中有关“体认语言说”的阐述,对下列图示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处箭头表示“感知”,意味着人们在“体认”实践中认知世界,语言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发展和使用。

B.②处虚线部分表示“体验”和“认知”构成体认两翼,互动体验在前,认知加工在后,二者并不同步,各自独立。

C.③处箭头表示人们通过对现实世界感知经验的认知加工,形成各种概念结构。这些概念结构往往蕴含着文化。

D.④处箭头表示语言是记录、表征概念结构的重要途径。这种记录和表征是一个不断丰富完善、反哺实践的过程。

5.农耕词汇在当代语境焕发生机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鱼香大抄手

陈美桥

春雨浸润,泥土幸福得浑身起酥,暧昧地粘在赶路人的鞋帮鞋底。于是,街道上交错着各式黄泥鞋印。有一双大头皮鞋,在无名饭店前停留很久,鞋头已经磨损,鞋带也因长时间拉扯,失去了张力。

蒙蒙细雨落在穿皮鞋的老人头上,花白的头发丝像吐出了细微的气泡。他退移到饭店屋檐下躲雨,久久打量着斜对面的“鱼香大抄手”店铺。

店老板张瘸子正在涮洗客人刚刚吃完的面碗,洗洁精的泡沫和红油的残余,在那双厚实的手掌上四处游移。这间不到三十平方米的小店,生意十分兴隆。他操持这家抄手店,亲自揉面团,压面皮,做得很精细。特制的抄手皮,比普通抄手皮更方更大,更有韧劲,包着鲜嫩润泽的肉馅,量足饱满。他发明了用辣椒油、酱油等作料调和的鱼香汁干拌吃法,滋味醇厚,食客忍不住赞赏:“张瘸子,你这是菜刀剃头——与众不同哦。”

每每这时,张瘸子习惯性地挤出敢笑,向大家拱拱手,他为人仁义,如果有人身上钱揣得不够,他便说:“下回一起给嘛。”

这天的洗碗量比平常更多一些。急涌的自来水撞在碗壁,又弹出来,砸在他的眼角,他用手肘去擦水的瞬间,视线移到远处,发现有双眼睛盯着他。目光撞过之后,又各自移到了别处。

无名饭店的老板云巧出门去张罗一些杂事,在街上走了个来回,见老人还立在门口,便问道;“大爷躲雨呀,外边风大,进屋坐一会儿嘛。”

风确实吹得老人的脸颊有此泛红,双手冻得微红。他干咳了两声,说道:“那就多谢老板了。”

老人在一张条凳上坐下,云巧递来一杯热茶。他双手捧住杯子,轻轻呷了一口,问道:“你这饭店咋没营业呢?”

“快了。大爷想吃点儿啥子?”

“我肚子确实饿了,能不能帮我到对面买一碗抄手?”

云巧好生奇怪,老人在门口站那么久为何不自己到抄手店里吃上一碗?但她看老人的气色确实欠佳,便朝着对面的抄手店喊道:“张叔,还有抄手没得?”

张瘸子抬头,看看托盘里的抄手,赶忙答复:“不够一碗呢!”老人听后,对云巧说:“不要紧,喊他煮起。”

“煮起哈!”不一会儿,云巧撑着伞过去端抄手,张瘸子给煮好的抄手淋上鱼香汁,又加了小半勺蒜泥和葱花。老人看到碗里鼓胀的大抄手,瞬间眼睛明亮,精神抖擞。云巧将筷子递过去,只见大爷夹起抄手咬了一口,突然走神似的并不吞咽。“大爷,抄手不对味吗?”“不是不是。”“那您……”

“这个张瘸子是本地人吗?”

“不是,是前几年来镇上租那间屋开的店。”“哦?”

张瘸子是单身汉,勤快老实,除了那条瘸腿,挑不出别的毛病。有媒婆主动为他介绍过好几回对象,他都以残疾为由笑着婉拒,也有人揣测,他心里已经有人了。

他隔壁是一家裁缝铺,铺子的主人,是带着八岁儿子的寡妇严琼花。每当集日,严琼花铺子里人多,来不及做午饭,便打发儿子到隔壁吃抄手。张瘸子知道孩子不吃辣椒,特意做成清淡口味。孩子快要吃完,他又拌上一碗鱼香味的,让孩子端给妈妈吃,而碗里抄手的数量总要比别人多上几个。严琼花端着抄手对着张瘸子笑,两个酒窝显露出来特别好看。

街坊有意撮合他们,但张瘸子总是笑而不答。时间长了,严琼花觉得张瘸子嫌弃自己,便不想和他再有任何瓜葛。张瘸子想向她解释,却又不知如何开口。严琼花也只冷冷回他一眼,那张圆脸再没泛起过一丝涟漪。

老人端着空碗走到抄手店,把钱递给张瘸子,夸赞道:“这个鱼香大抄手味道安逸,跟我在永川吃的差不多。”

“难得您夸奖。”张瘸子的脸一下子红了。

老人没有马上离开,他在旁边瞅着张瘸子调完作料,用勺子点一滴沾在指尖尝了尝:“浓稠、咸鲜、甘香,就是这个味!”接着从裤兜里拿出一张照片,叫了声,“刘道义!”

正埋头往瓶里装调料的张瘸子听到这声呼唤,瞬间呆立,手中的汤勺坠落在地。

“当真是你啊!尽管你隐姓埋名,可你的手艺出卖了你。这世上的瘸子多,但会做鱼香大抄手的瘸子不多。”

“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啊!”

“告诉你,你那个老板,坟上都长树了!”

“老板死了?我不是故意的,是他误会我偷钱,跑到厨房来打我,我顺手一推,他撞在厨台角上了……

“那你为啥子要跑?你晓不晓,我从警队退休到现在,因为你这桩没有破的命案,一直到处找你。”

“我害怕说是我杀了人……我……没有条人,直的没有杀人……”张瘸子双膝跪在老人面前。老人一把将他拉起来,要带他土自首,他晚间又跪着央求道,“警官,请相信我一回,办完这件事,明早就跟你走。”

黎明时分,张瘸子写好两封信,一封塞进严琼花的门缝,又将一大包钞票藏到她放置废布的纸箱。另一封塞进无名饭店门内,便随老人一起搭乘汽车进了城。

云巧展开门缝里塞进来的信,上面详细地记录着鱼香大抄手的制作方法,包括肉品的选用、肉馅的调配,以及鱼香汁的调法。

云巧觉得十分惊诧,失落地凝视那店铺门外贴着的“停业”二字。严琼花从信中读出男人的深情和无奈,拉着儿子,流着泪往进城的方向追去,嘴里不断地喊着“瘸子”。那些眼泪比春雨来得热烈,来得滚烫。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鞋头已经磨损,鞋带也因长时间拉扯,失去了张力”的细节描写,暗示了老人追踪案犯过程的艰辛与持久。

B.“目光撞过之后,又各自移到了别外”,写出了二人不同的心理活动,张瘸子是心虚慌乱,老人则是不动声色。

C.面对云巧的疑惑,老人转换话题问“张瘸子是木地人吗”,进一步了解张瘸子的信息,体现出老人办案的严谨细致。

D.“两个酒窝显露出来特别好看”和“那张圆脸再没泛起过一丝涟漪”形成对比,折射出严琼花对张瘸子态度的转变。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的场景描写独具匠心,运用动态视角描写画面,由面到点,由下到上,由物及人,富有镜头感。

B.文中对鱼香大抄手做了详细介绍,突出了鱼香汁干拌的独特吃法,为后文老人凭此追踪到他埋下伏笔。

C.小说的语言极富特色,既细腻又质朴,文中对话多采用日常口语,“味道安逸”“为啥子”等词语带有地域色彩。

D.小说补叙张瘸子与严琼花的爱情故事,一方面补充了文章内容,另一方面丰富了人物形象,同时还设置了悬念。

8.小明要将小说中张瘸子招呼食客的内容(文章第3-4段)改写成一个话剧表演的台本,请你根据文本内容帮小明完成下列表格。(5分)

9.作者在创作小说时一直斟酌末段是否删去,你认为删与不删哪个效果好?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奏,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

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不听,则以其欲死秦师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侯生为信陵计,曷若见魏王而说之救赵,不听,则以其欲死信陵君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姬有意于报信陵,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夜劝之救,不听,则以其欲为公子死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此,则信陵君不负魏,亦不负赵;二人不负王,亦不负信陵君。何为计不出此?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呜呼!自世之衰,人皆习于背公死党之行,而忘守节奉公之道。有重相而无威君,有私仇而无义愤。如秦人知有穰侯,不知有秦王;虞卿知有布衣之交,不知有赵王。盖君若赘旒①久矣。故信陵君可以为人臣植党之戒,魏王可以为人君失权之戒。《春秋》书葬原仲②、晕帅师③。嗟夫!圣人之为虑深矣!

(节选自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注〕①赘旒:原指旌旗上的飘带。后比喻实权旁落、被大臣挟持的君主。②葬原仲:原仲,陈国大夫。他死后,鲁公子季友没有得到国君的许可私自到陈国给原仲送葬。孔子认为这是结党营私的体现。③辈帅师:晕,羽父,鲁国大夫。宋国伐郑,请鲁国一同出兵,鲁隐公不应,辈执意带兵而去。孔子认为这是目无君主的行为。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夫强秦A之暴B亟矣C今悉兵D以临赵E赵必F亡G则魏H且为之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岌岌,形容十分危险,与《离骚》“高余冠之岌岌兮”中的“岌岌”意思不同。

B.诛,诛杀,与《六国论》“泊牧以谗诛”中的“诛”意思相同。

C.悟,醒悟,与《屈原列传》“冀幸君之一悟”中的“悟”意思相同。

D.报,报答,与《过秦论》“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中的“报”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盗窃兵符一事,评论者认为信陵君是有罪的;而作者认为当时天下形势危急,窃兵符来救六国,信陵君无罪。

B.信陵君急于救赵的思想出发点是因为和赵国平原君有姻亲关系;否则,即使赵国灭亡,信陵君也不会救助。

C.面对赵国的求救,参与此事的信陵君等三人都应尽力去说服魏王,这样信陵君既不会辜负魏王,也不会辜负赵王。

D.最后--段以穰侯、虞卿为例,揭示利害关系;又将君主比喻成“赘旒”,以此震骇警醒任君权旁落的君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2)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14.在救赵一事上,从魏王身上能吸取哪些历史教训?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老樵

吕南公

何山老翁鬓垂雪?担负樵苏清晓发。

城门在望来路长,樵重身羸如疲鳖。

皮枯亦复汗淋沥,步强遥闻气呜咽。

同行壮俊常后追,体倦心烦未容歇。

街东少年殊傲岸,和袖高扉厉声唤。

低眉索价退听言,移刻才蒙酬与半。

纳樵收值不敢缓,病妇倚门待朝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以问句开篇,避免了平铺直叙;老人“鬓垂雪”的特点呼应诗题中的“老”字。

B.全诗以老樵口吻叙事,叙述中充满感情;各事件叙述以时空变化为顺序,条理清晰。

C.诗中善用对比手法,老樵与街东少年的对比,突出了老樵的卑微特点及卖樵的艰辛。

D.诗中的细节描写,如少年的“厉声唤”、老樵的“退听言”等,增强了叙述的生动性。

16.前人认为末句“病妇倚门待朝爨”:是点睛之笔,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五代史伶官传序》以“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了“,”的经验教训。

(2)中国文人往往具有开拓精神和牺牲精神,屈原在《离骚》中也有这样的表露:“,”。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用“”一句表明蜀地和秦地之间少有往来的情形;用“”进一步表明蜀地与秦地之间没有人可以通行的道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曹雪芹是伟大的文学家,更是高妙的语言大师,曹雪芹的巨作《红楼梦》不仅在文学界树立起一座历史丰碑,而且构建了一座修辞艺术的殿堂,在众多的修辞手法之中,谐音艺术贯穿全书,每每读之,令人__①__。

《红楼梦》中的谐音广泛地运用在人名地名之中,其中,在人名上的运用更普遍。比如,贾府四姐妹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人名字会在一起谐音“原应叹息”,暗示四人命运遭际令人叹息。又如,娇杏谐音“侥幸”,她从甄家的丫髯一跃成为贾雨村的正夫人,可见其“侥幸”;甄家千金甄英莲的名字也暗含谐音,谐音“真应怜”。

谐音还是作者表达讽刺与批判的重要方式。比如书由贡宝玉的父亲腐朽陈旧,表面上__②__,其实是彻头彻尾的伪君子,其名“贾政”谐音“假正”,正是作者对其辛辣的嘲讽。谐音艺术在《红楼梦》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咀嚼其中味道,每个谐音都__③___。如此成功的对谐音艺术的广泛使用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这不仅展现出作者对整部书的良苦用心,更展现出作者在语言艺术技巧上的高妙之处。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近来,一些政务服务平台利用“谐音”取名击红,加重庆市政务服务平台取名“渝快办”,广东省政务服务平台取名为“粤省事”,请任选一例咀嚼其中含义及妙趣。(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1-22题。

中国画需要题跋。题与画每每相得益彰,好画还须有好题。题得好,__①_。但反过来,假使题得不好,那真真是佛头着粪,整个的画面都要被它破坏。抱石肯把他辛苦的劳作拿来让我题,他必然相信我至少不至于题得怎么坏,但在我则不免有几分惶恐。以前我曾替他题过一幅画,__②___,至今犹耿耿于怀。目前经验虽然又多了一些,但也不敢说有十分的把握。辞要好,字要好,款式要好,要和画的内容、形式、风格恰相配称,使题跋成为画的一个有机的部分,这实在不是容易的事。而且据我自己的经验,好的画确实是比较好题。打个不十分伦类的比喻吧,就好像好的马比较好骑那样。经受过训练的马.只要略通骑术,它差不多事事可以如人意。即使你是初次学骑,它也不会让你十分着难。没有经过训练的劣马,那是不敢领教的。好的画不仅可以诱发题者的兴趣,__③__。你对着一幅名画,只要能够用心地读它,它会引你到达一些意想不到的境地。由于心思的焕发、兴趣的葱茏,便自然会得到比较适意的辞、比较适意的字、比较适意的风格。

——好的,题吧,大胆地题吧。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一个类比推理,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推理过程。(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荀子在《劝学》中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其中蕴含了一个普遍的道理:做事需要讲究方法、讲究技巧。

而杨振宁先生曾对弟子翟荟说,做科研要“宁拙勿巧”。翟荟教授也说“宁拙勿巧”是一种科研态度,一方面是说做科研不要投机取巧,必须诚实;另一方面是说做学问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一步一个脚印。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字。

参考答案

1.(3分)D“主要受生理条件和物质世界体认工具的优化与否等因素影响”错误。

2.(3分)A“农耕词汇在不同领域有着无可比拟的表达优势”扩大范围。

3.(3分)C材料二第二段是阐述体认对象的发展变化带来语言的变化。C项“秒杀”体现的是互联网技术带来的语言的变化。

4.(3分)B“体验”与“认知”在体认过程中二者交融,不能分离而单独存在。

5.(6分)①农耕词汇本身具有强大的情境性、瞬时性与生动性,展现出优秀的语言表现力,能够在当下交际语境中找到契合点。②当代语境体认场景丰富,人们认知能力提升,二者互动,使语言表达的需求不断增加,为农耕词汇运用于其他领域带来新的空间。③农耕词汇体现了独特的中国农耕文化,能重构人们对身体与世界的认知,提供为人处世的智慧,这也反过来为语言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动力。(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

6.(3分)B“心虚慌乱”不准确。

7.(3分)D“补叙”错误,应是插叙。

8.(5分)环境:店外细雨蒙蒙;店内坐满食客。(2分)动作:张瘸子在忙碌(1分)旁白:张瘸子手艺好(做手抄风味独特或生意红火)(1分)他善良仁义(1分)

9.(6分)示例一:删去好。①从情节安排看,删去后的结尾已经交代了事情的结局,情节完整。②从表达效果看,删去后故事在云巧看信后戛然而止,给读者留足了想象空间。③从人物形象看,两封信己折射出主人公的形象,没必要再借次要人物读信后的反应来衬托。④从结构关系看,删去后以云巧看信知晓鱼香大抄手制作方法为结尾,照应题目,首尾更圆合。(每点2分,写出任意三点满分。意思对即可。)示例二:不删好。①从情节安排看,删去后的结尾没有交代云巧和严琼花看信后的反应,情节不完整。②从表达效果看,以严琼花看信后流泪去城里探望张瘸子为结尾,故事结局令人欣慰,符合读者的心理预期。③从人物形象看,结尾再次借次要人物读信后的反应来侧面衬托,使人物形象更鲜明。④从主题上看,以两个人读信的反应结尾,展现了小镇整体民风的善良淳朴,丰富了小说主题。(每点2分,写出任意三点满分。意思对即可。)

10.(3分,每处1分,多涂不给分)CEG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11.(3分)B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文言实词的能力。“诛”,文中是“责备”的意思;“洎牧以谗诛”中的“诛”是“诛杀”的意思。

12.(3分)A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窃兵符来救六国,信陵君无罪”错误,由原文“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可知,信陵君窃符是为救赵国而不是六国,而且作者认为窃符救赵这件事是有罪的。

13.(8分)(1)盗窃魏国的兵符来解除魏国的祸患,借用一国的军队来分担六国的灾难,这有什么不可以的呢?(关键词“纾”“分”“奚”的翻译各1分,大意1分)(2)这是倾覆了魏国几百年来的国家命运来殉葬于自己的姻亲,我不知道信陵君用什么来向魏王谢罪。(关键词“殉”“何以”“谢”的翻译各1分,大意1分)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4.(3分)①魏王作为一国之君却大权旁落,以致“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②不知唇齿相依的道理,没有果断救援赵国。(答出一点得1分,两点得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附:参考译文

评论者把盗窃兵符看作是信陵君的罪过,我认为这一点还不够拿来怪罪于信陵君。那强大的秦国的残暴很急迫了,如今率领所有的兵力来对付赵国,赵国必定会灭亡,那么魏国将要步其后尘。赵国和魏国,又是楚国、燕国、齐国等各国的屏障,赵国、魏国亡了,那么楚国、燕国、齐国就会步其后尘了。天下的形势,再没有比这更岌岌可危的了。因此救赵国,也就是用以救魏国;救这一个国家,也就是救六个国家啊。盗窃魏国的兵符来解除魏国的祸患,借用一国的军队来分担六国的灾难,这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既然这样,那么信陵君真的就没有罪过吗?我回答:又不是这样的。我所责备的,是信陵君的心啊!信陵君只不过是一个(王室的)公子罢了,魏国本来有其君王。赵国不向魏王请求救援,而是很恳切地向信陵君求救,这是赵国只知道有信陵君,不知道还有个魏王啊。平原君用姻亲情分来激发信陵君,而信陵君自己也为了姻亲的缘故,想赶快去救赵国,这是信陵君只知道有自己的姻亲,不知道还有个君王。他盗取兵符,不是为了魏国,不是为了六国,而是为了赵国罢了。其实也不是为了赵国,只是为了一个平原君罢了。假使祸患不在赵国,而在其他的国家,那么即使撤销了魏国的屏障,撤销了六国的屏障,信陵君也一定不会去拯救的。假使赵国没有平原君,或者平原君不是信陵君的姻亲,即使赵国灭亡了,信陵君也一定不会拯救的。这就是说赵王与其国家的重要性,还抵不上一个平原君,而且魏国所依仗的用来保卫自己国家的军队和武器,却拿来供信陵君的一个姻亲使用。如果侥幸战胜了,结果还算过得去;如果不幸没有战胜,在秦国做了俘虏,这是倾覆了魏国几百年来的国家命运来殉葬于自己的姻亲,我不知道信陵君用什么来向魏王谢罪。那盗窃兵符的计谋,原来是出自侯生,而由如姬来完成的。侯生教公子去盗窃兵符,如姬为公子从魏王卧室之内把兵符偷出来,这两个人也只知道有信陵君,而不知道有魏王啊。

我认为信陵君若为自己打算,不如用赵、魏两国唇齿相依的形势强烈地劝谏于魏王,如果不听,就用他本想为赵国而牺牲于秦军的心愿死在魏王面前,魏王一定会醒悟的。侯生为信陵君打算,不如去朝见魏王来劝说他救赵国,如果不听,就拿出本想为信陵君而死的决心死在魏王面前,魏王也一定会醒悟的。如姬既有意于报答信陵君,不如乘魏王的空闲时,日日夜夜劝魏王救赵国,如果不听从,就拿出她本想为公子而死的决心死在魏王面前,魏王也一定会醒悟的。像这样做,信陵君就不会辜负魏国,也不会辜负赵国;侯生和如姬二人不会辜负魏王,也不会辜负信陵君。为什么不用这样的计策呢?信陵君只知道有作为姻亲的赵国,却不知道有魏王。内部有宠幸的侍妾,外边有邻国,低贱者则有像夷门监侯生等鄙野之人,又都只知道有个公子,却不知道还有位君王。那么这样魏国只有一个孤立的君王罢了。

啊!自从世道衰败以来,人们都习惯于背离公道而甘心死于私党的行为,而忘掉了坚守节操、奉公行事的道理。(于是就形成了)只有权势很重的宰相而没有权威的君王,只有私人的仇恨而没有出于道义的愤怒。像秦国人只知道有穰侯,而不知道有秦王;虞卿只知道贫贱时的老朋友,而不知道有赵王。君王就像连缀在旗上的装饰品一样,大权旁落的现象已经很久了啊。因此信陵君可以作为人臣结党营私的鉴戒,魏王可以作为人君失去权力的鉴戒。《春秋》记载了季友私自送葬原仲和领兵伐郑这两件事。哎!圣人的思虑是多么深远啊!

15.(3分)B“全诗以老樵口吻叙事,叙述中充满感情”错,从首句“何山老翁”中可见,诗歌采用旁观者视角和口吻叙事,叙事客观、冷静。故选B。

16.(6分)①解释上文老樵赶路“未容歇”、收值“不敢缓”的原因,揭示樵夫家有病妻、室无粒米的生活困境。②表达了作者对底层人物悲苦生活的同情。③与上文街东少年的行径形成对照,批判了社会的不公。(6分,一点2分)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句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末句“纳樵收值不敢缓,病妇倚门待朝爨”,意为:他慢慢地收拾伐木所得,不敢怠慢,有位生病的妇人倚门等待早饭的柴火。最后一句提及的病妻倚门等待老樵夫卖柴钱买米作早饭,揭示了樵夫家有病妻、室无粒米的生活困境,表达了作者对底层人物悲苦生活的同情。上文“城门在望来路长...体倦心烦未容歇”六句,描写瘦弱的老樵大清早就去城里卖柴,负重前行,汗水淋漓的情景。老樵夫虽然感到疲倦和心烦,但他也不休息,就是因为家中有病妻在等他卖柴买米做早饭。所以,该诗的末句就解释上文老樵夫赶路“未容歇”、收值“不敢缓”的原因。“街东少年殊傲岸......移刻才蒙酬与半”四句,描绘了街东的年轻人,他们傲慢自大,高声呼唤樵夫,而他低头索取公平的报酬,却只得到了一半。诗人通过末句,把老樵的生活状况与上文街东少年的行径形成对照,展现了他艰辛的劳作和较为贫困的境遇,批判了社会的不公。

17.(6分)(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2)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3)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

18.(3分)①拍案叫绝(赞不绝口/叹为观止)②道貌岸然(装腔作势/装模作样)③妙趣横生(逸趣横生)(每空1分,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19.(4分)改为:如此成功的对谐音艺术的广泛使用在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古典小说中如此成功的对谐音艺术的广泛使用并不多见,这不仅展现出作者在语言艺术技巧上的高妙之处,更展现出作者对整部书的良苦用心。

20.(3分)①广东省简称“粤”,“粤省事”有“省时省力”“越来越好”之意,生动形象地诠释了政务服务平台让大家轻松享受到各种政务服务的决心。②重庆市简称“渝”,“渝快办”有“愉快办理”“快速办理”之意,生动形象地诠释了重庆市政务服务平台的办事效率及为民服务的暖心态度。

21.(6分)①对于画不啻(不仅/不止)是锦上添花②题得特别拙劣③而且可以启迪题者的心思(每点3分,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22.(4分)①将骑马与题画进行类比②好马就好骑,以此类比推理出好画就好题。(每点2分,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23.(60分)

审题: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题目有两则材料。材料一引用了荀子《劝学》中的一句话,并揭示了其中蕴含的道理:做事需要讲究方法、讲究技巧。材料二介绍了杨振宁先生对弟子翟荟的教导:做科研“宁拙勿巧”,翟荟教授也说“宁拙勿巧”是一种科研态度,做科研必须诚实,一步一个脚印。

综合分析材料的内容,荀子的名言,强调做事情不应该死板,要学会变通,只有讲究方法和技巧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杨振宁和翟荟师徒二人的话意在强调做科学研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一个强调讲究技巧和方法,一个强调诚实、踏实,不应该投机取巧,这是典型的二元关系题,考查基本的思辨能力。二者看似矛盾,其实他们所强调

1
查看完整版本: 承德市2024年高二下学期3月阶段性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