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20多年前曾提出语文教学要“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和重习惯”的“五重教学”观。语文教学怎样才能重情趣?怎样重感悟?怎样重积累?怎样重迁移和重习惯呢?“五磨教学法”从教学操作策略角度,对此给予了回答。
何谓“五磨教学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年版)》颁布后,语文教学改革更加聚焦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五磨教学法就是循着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产生的。
五磨教学法具体指哪“五磨”?一磨:听读——磨磨耳朵;二磨:朗读——磨磨嘴巴;三磨:品读——磨磨思维;四磨:抄写——磨磨心境;五磨:仿写——磨磨笔头。
第一步,听读——磨耳朵。听老师朗读(或者听同学朗读),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和语言感受力。第二步,朗读——磨嘴巴。听了老师朗读,感觉有味道,学生就愿意跟着老师大声朗读,或者模仿老师大声朗读。前面的听读是感受语言,听读之后的朗读就是体验语言,旨在培养学生的流畅语感。第三步,品读——磨思维(或者磨大脑)。在听读和朗读整体感知文本后,让学生合上书本,回忆印象最深刻的部分。然后打开书反复品读(默读,轻声读,批注,再大声朗读),思考为什么这一部分会印象最深刻,做好批注。这是文本细节精读,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第四步,抄写——磨心境。整体感知和细节品味后,选择自己最喜欢或者最有感觉的语段摘抄下来(低段可以是句子摘抄)。通过自主选择内容摘抄训练,帮助学生内化语言。第五步,仿写——磨笔头。在学习了几篇文章后,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名篇佳作为范文进行仿写。用名家名篇的语言和章法写自己的故事。这是从“读”迈向“写”的过程,旨在发展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五磨教学法力求达到“方法可视化、功能层次化、过程清晰化、目标精准化和方式多样化”。从方法上看,读和写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方法,“听读、朗读、品读、抄写和仿写”,简简单单,扎扎实实,每个教师可教,每个学生可学,容易迁移借鉴。从功能上看,围绕语文学习的核心素养“语言运用”,“听读”感受语言,“朗读”体会语言,“品读”品析语言,“抄写”内化语言,“仿写”运用语言。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读到写,从输入到输出,既凸显了语言学习的层次感,又呈现了语言学习的全过程。从过程上看,学生的心、眼、口、手全部参与进来,运用起来,从而达到专心致志的效果。从目标上看,每一步教学都有精准目标,“听读”指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朗读”旨在培养流畅语感,之后再引导学生梳理文脉,整体把握文本结构;“品读”意在品析名家语言,体会名家语言的独特风格;“抄写”功在完成语言的内化,更新语言,丰富语言积累;“仿写”着力打通从“读”到“写”的通道,尝试用名家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当然,每一步呈现的目标不是单一的显性目标,显性目标背后还有多重隐性目标。从语言学习的形式上看,语言学习需要从感性入手,“听读”是感性学习,“朗读”也是感性学习,朗读之后梳理文本结构就是理性学习。后面的“品读”是品读触动自己心灵的文字,是感性学习;同时,赏析批注则包含了理性思考。“抄写”再回归理性学习。最后“仿写”,是包含了感性和理性的综合性学习实践。其实每一步教学都包含感性和理性,我们这样标识出来,主要是强调在不同阶段要有所突出,同时避免一味地人文感动或一味地理性分析。
一个课堂教学实例
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五磨教学法的课堂教学实例。
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14课《母鸡》,是老舍的散文名篇,主要讲作者一开始讨厌母鸡,后来看到一只母鸡孵出一群小鸡,百般呵护小鸡,对母鸡心生敬畏,不敢再讨厌母鸡。课文内容简单,结构清晰,语言朴实,旨在赞美伟大的母爱。
破题导课。教师板书“母鸡”,请学生说说自己在哪里见过母鸡,母鸡留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学生聊完自己生活中的母鸡印象,再来学老舍笔下的《母鸡》,目的是把课堂学习与学生的生活链接起来。
第一步,老师范读全文,学生听读。边听边做笔记,重点词句圈起来,有感觉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有疑惑的词句打上问号,发现老师朗读有错的地方要标出来。学生听了老师的朗读,初步爱上了老舍的《母鸡》。
第二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让学生一人一段,逐字逐句朗读全文,要求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不错字、不疙瘩”。听到朗读有错误,待同学读完后举手指出,大家一起纠正。若朗读完全无误,则全班跟着齐读。
读完之后,梳理结构。课文的核心结构是“讨厌母鸡——不敢讨厌母鸡”。同样是母鸡,前面讨厌,后面不敢讨厌,老舍情感发生如此巨大变化,是因为他看见了“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此处强调课文的原句,文本的结构“讨厌母鸡——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不敢讨厌母鸡”就一目了然。
第三步,品读课文。学生先合上书,默想老舍笔下“讨厌母鸡”和“不敢讨厌母鸡”哪一部分印象最为深刻,然后打开书找到自己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先默读画上波浪线,再轻声读,边读边做批注,继而大声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按照文本“讨厌母鸡——不敢讨厌母鸡”的文脉结构,先请“讨厌母鸡”的学生分享,首先要读通顺,读出老舍实实在在讨厌母鸡的情绪,并分享自己印象深刻的原因。后面再请学生分享体现“不敢讨厌母鸡”细节的文字。这样做到位了,学生自然就明白了课文“先抑后扬”的写作特点。
第四步,摘抄课文,限时5分钟。把自己觉得老舍写得最精彩的语段摘抄下来,这是内化语言,摘抄的内容由学生自己决定。
最后总结,“一位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学生自然明白,老舍不仅是赞美母鸡,实际上是赞美伟大母爱。
仿写,不急于在这一节课完成。我们会在《母鸡》学习之后,安排一周语文课让学生阅读老舍13篇作品。读完13篇作品后,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篇作品进行仿写。用老舍的语言和章法写自己的故事,这就是跟着老舍学写作。
《母鸡》第二课时,前面5分钟回顾上一节课印象最深刻的内容,要求用老舍原文句子回答。随后再用5分钟请学生上台分享易写错读错的字词,集中字词教学,最后30分钟合上书,独立完成作业本练习,把作业当作检测。这样两课时完成一篇课文教学,且在课内完成作业。
这是五磨教学法的一个完整课例。五磨教学法基本确保阅读教学的完整性和学习意义建构的生成性,避免了语文课堂因识字学词、作业练习等造成碎片化教学。
“五磨教学法”的灵活运用
五磨教学法是一种符合语文教学基本规律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灵活运用。
譬如,针对一、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五磨教学法就可以是“三磨教学”(1—2年级):听读——感受语言——磨磨耳朵;朗读——体验语言——磨磨嘴巴;演读——内化语言——磨磨思维。
中高年级,五磨教学法的基本流程不变,区别在于后面“品读、摘抄和仿写”的具体操作上。譬如,三、四年级的“品读”,主要是学生的感性认识,分享自己的直觉感受。到了五、六年级的“品读”,则要求学生做好批注,慢慢过渡到遣词造句、写法修辞、语言风格等理性思考。特别是到了高年级,摘抄之后往往还需要引导学生做好文字赏析。
五磨教学法也会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有所调整。譬如,学习古诗词和文言文。我们带学生读李白的诗歌,就用了“五读法”:一读古诗(听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初知诗歌大意;二读古诗(朗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感受古诗韵味;三读古诗(品读),读出诗意,读出画面,感受诗歌意境;四读古诗(悟读),读出诗眼,读出诗心,体悟诗人情感;五读诗歌(摘抄),摘抄诗词,积累诗句,内化诗歌语言。
这就是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古诗词特点,五磨教学法演化成了“五步读诗法”。这种不求甚解、以读为主的方法更适合学生学习古诗词。
五磨教学法还可以结合教师的个人特长有所侧重。特别善于朗读的教师就可以在朗读上下功夫,达到“以读代教”;如果是硬笔字书写过硬的教师,就可以在摘抄上下功夫,达到“以抄代教”;如果特别擅长文本细读的教师,就可以在品读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做好批注。
五磨教学法从听读入手,经过朗读、品读、摘抄和仿写几个步骤,这是语言学习的基本路径。不是说每一节语文课都要“五磨”,而是每一个学生学习语文都需要遵循这样的基本规律:先听,再读,后品,再抄,仿写,最后抵达自由写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年版)》明确提出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大核心素养。其中“语言运用”是四大核心素养的“核心”。五磨教学法的听读、朗读、品读、抄写和仿写,每一步都指向语言学习,听读感受语言,朗读体会语言,品读鉴赏语言,抄写内化语言,仿写运用语言。
“听读、朗读、品读、抄写和仿写”就好比五颗散落的珍珠,当我们系统化提炼出五磨教学法之后,“听读、朗读、品读、抄写和仿写”这五颗珍珠就串成了美丽的项链。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新蓝青学校)
《中国教师报》年08月16日第6版
作者:刘发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