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作为古典名著,一直有着大量的阅读群体。读书作为非常主观的个人活动,就难免出现分歧和争辩。
那么,抱着什么样的心态阅读《红楼梦》,才能收获最大?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说一下个人一点浅见。
本人用君笺雅侃红楼这个账号五年,写过八千多篇解读文章,具体字数就不说了。
有人对我的观点赞同,就有人反对。有人大力支持,也有人坚决反对。
有人先支持又反对,有人曾反对后支持。
类似情况林林总总。除非有人的读书角度不同。
比如有人认定《红楼梦》是清朝历史。有人说是曹雪芹家事。也有人说是江宁织造曹家故事。有人又说是清宫皇家野史。还有人说是反清悼明……这种观点自成一家,肯定和只读原文情节故事的解读有本质的分歧。
遇到这种情况便会产生无效沟通。因为是读书方向出了差异,而不是读书的问题。
就像两个人,一个喜欢川菜,一个喜欢粤菜,然后争辩谁不好吃一样,错在出发点上便无法结论。
个人观点是互相尊重对方立场,不做无谓争竞。
对于那些阅读原文的读书人,对原文阅读和理解才是最至关重要的。
以八十回本为止,曹雪芹基本上已经铺垫了所有线索,足够呈现出结局的主要内容,就看如何去理解。
但有人喜欢一百二十回的结局,也未尝不可。
读书在于个人难免主观。在自我认识和理解中肯定是对的。但对别人却未必认同。
所以,经常有人评价“牵强附会、胡说八道,曹雪芹都没你想的多”,代表各自读书的分歧之争,最为常见。
无论是谁都不可能说自己完全遵照作者的思想去理解,更不可能百分百正确。
别说曹雪芹先世多年,就是余华和莫言这些现代作家的书,很多人的理解与作者也都不一样。他们各自看到的,肯定是自己的思想。这就是文学的魅力。
如果一定要强求和作者屈同,注定会错误理解古人的书。而且也不可能读每一本书就要去问清楚作者写的是什么?
《红楼梦》的阅读,坚持“依据原文”,根据原文的线索和伏笔去适当延展理解就非常足够了。而尽量不要自己创造故事来解释原文。当然,演绎改编故事又是另外说法。
基于原文的阅读的好处,在于可以轻松驾驭自我理解,不用给自己套上过多枷锁。比如某某人怎么说,某某专家是何观点。
只需要想一想曹雪芹为什么这样写,然后从原文去找到相关线索作证解决问题就好了。
至于对和错不是核心,而是自己是否得到。
《红楼梦》的特殊在于作者没有明确大结局。导致谁对谁错,谁也不知道!
尊重每个人的观点,坚持自己有理有据的理解,就是好的读书人。
举个简单的例子,说说王熙凤这个人物。
推崇者将之奉为女性楷模。有能力、有手段、有野心、够狠辣,十足的女中枭雄。
贬损者将之斥为魔鬼,杀人如麻,放纵贪欲,草菅人命,泯灭人性,十足非人。
不同的人看不同的角色。不知道其他人是如何看待《红楼梦》中人物,肯定有喜有厌!
但本人喜欢曹雪芹笔下的每一个精彩人物,无论善恶还是慧蠢,都由衷喜欢。
以喜欢为基础,再看人物的优点和缺点,尽可能真实客观的去认识他们。
比如王熙凤,确实比贾家男人都强。这是《红楼梦》女强男弱的基调,毋庸置疑。
但要说王熙凤是武则天那样的能人,则差之甚远。
纵观王熙凤的能力很强,但水平非常一般。
荣国府在她的手中不但没有焕发生机,反而走向灭亡。
这当然主要是男人的责任。但王熙凤自己那一摊也是越来越糟糕。
王熙凤管家荣国府,抛开她依仗权力铁血手段的冷酷镇压,实际是一地鸡毛,并没有办过一件对贾家有益的事。
反观贾探春管家,在极有限的权力范围就做了好几样对贾家有益的管理举措。双方优劣一目了然。
贾探春的方式叫管理,王熙凤的方式只叫管。
贾探春是为了贾家好,站的高看得远。
王熙凤只为她自己好。这就是格局的差距。
而王熙凤处理自己的事情也不好。比如贾瑞和尤二姐那两件事,完全没必要小题大做到自己挖坑埋自己的地步。最后她的结局与此有关。
所以,王熙凤这人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她有着卓越的能力,却并不能用之于正。
这种评价和喜欢不喜欢她无关。
王熙凤确实自私,寡毒,人性缺失,视人命如草芥都是事实。她这种人肯定是坏人,而她的能力可惜被糟蹋了。
王熙凤更像是武则天的佞臣来俊臣,当不起狄仁杰那样的本事。
她最终的结局,也必然是自作自受。
比较起来,比王熙凤强的大有人在。只能说贾家男人太差是真的。
所以,一个人物的分歧凸显出读书理解的争议。无关对与错。
千万不要因为别人与自己的观点不同,就说什么误导了,曲解了,牵强附会等等……
站在不同意的观点,再正确也不对。
站在同意的观点,再错误也有人支持。
还是那句话,包容不同观点才能看到自身的不足。你说呢?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文|君笺雅侃红楼插图|清代画家孙温《绘全本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