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发现:小学阶段“踩坑”,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影响,我想,以下是我的心得。
表妹说,开学以来,家里的快乐度就一落千丈,就是因为侄女的功课太慢。
每天一下课,侄女就像乌龟一样,在别人十五分钟就能做完的功课,她一个小时就能做完。算术题就更难了,别的小朋友都是十分钟做完七八十道题,而我的儿子却花了四十分钟。
隔着手机,我都能感觉到莫槿的怨气,她情不自禁地说道:“我现在最后悔的,就是没有给她更大的压力!”
以前的表妹,一向认为“多玩耍,让自己的本性得到解放”,对“幼小衔接”这个概念,她是不屑一顾的。她坚定地相信,读书若被“逼迫”是毫无意义的,也始终相信“没有根基的人会有很大的潜力”。
可是,事实把她的美梦击得粉碎,完全没有任何知识的侄女,在学校里,连字母都学会了,还不知道B,P,D的区别;而在数学方面,其他孩子都已经做完十道了,只有她还在苦苦挣扎。
因为事先没有做好充分的功课,侄女很难有成效地完成功课,而成年人也经常为此而生气。
问了问身边的同学,才知道有些学生和莫槿一样,都在为第一年的学习而苦恼。出于好奇,我跟踪调查后,发现大部分成功“幼升小”的儿童,都有一定程度的“幼小衔接”。
“幼升小”面临的困境
对于即将到来的“幼升小”,美美也在考虑要不要实施“幼小衔接”,为此她也请教过不少资深人士。后来才知道,一个不慎,就有可能落入“幼升小”的圈套。
首先,儿童在进入学校之前,一定要学会十位数的加减数。
侄女最头痛的是数学问题,经常连20以内的加减项都弄不清楚,每一道计算题都会被母亲一巴掌拍死。
表妹曾说过,要训练儿童的“数感”,可她觉得“数感”这个东西比较虚浮,很多父母都没能从这个角度入手,也就影响了儿童的学习。另外,很多人都会下意识地认为10以内的加减算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往往忽略了这个根本。
从心理上讲,一年级儿童还处在“先运算”与“特殊”操作的过渡时期,还没有形成抽象思考的能力。十以内的加减乘除,对他们来说还是很难的。
但是,这确实是一个小孩上了一年之后的最起码的条件。要想让宝宝跟得上教师的脚步,最好在幼稚园时就养成10以内的加减乘除习惯。
其次,在儿童进入学前阶段,有学者就这一点进行了批判,他们指出,预先进行扫盲教育是多余的。
但是,母亲的实践告诉我们,在一年级以前,必须要有一个基本的阅读能力,并不要求太多,-个单词就足够了。
具备了一定的读写能力,不但可以帮助儿童在学习语言方面获得优势,而且可以对数学学习起到正面的作用。
要明白,假如一个儿童不能了解一个数学问题,他是很难做好功课的。尽管教师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主题,但是幼儿在小学阶段,其注意力更易被分散和分散。如果注意力分散,缺少读写能力的儿童就很难再去了解问题,更别说去解决问题了。
由于不能看懂这些数学问题,我的侄女在做图表运算时有困难。
在进入学校之前,学会怎样恰当地用钢笔是非常重要的。
一些母亲反馈说,他们的小孩写得很慢,也许是因为他们的手拿着不好的东西。我仔细看过侄女的书写习惯,她总是把自己的腕关节扭来扭去,这样不但使书写变得歪歪扭扭,而且书写的速度也变慢了。
一名从事教育学研究的友人对我说,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由于小孩缺少控制笔杆的能力,所以在学校里,手不够有力,所以才会觉得很难写。他提议,让侄女先去学习一下控制笔的技巧,锻炼一下手上的力道。
小孩还很小,有没有进行幼小衔接的必要?
可能会有人怀疑,因为他们还小,要记住个字,还要学会写字,怎么可能看得懂那么多?
事实上,父母们完全没有理由担忧,这恰恰是因为儿童的脑部在很小的时候就具有更高的可塑性。
研究脑部的专家们已经表明,人脑在六岁以前发育得最为迅速,这个阶段的神经细胞相互联系迅速发展。
这个阶段的儿童比成人有更好的记忆和复制的能力。
5、6岁儿童已具备了系统的学习技能,汉字、加减、拼音等技能对他们来说都不是难事。
当他们学会了这方面的东西,他们就会变得更有独立的学习和自信。
而对于从来没有经历过这种事情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学生在一段时期后,若不能找到合适的方式,很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所以,在小学升小之前,一定要让宝宝打好所需的功课。
“幼升小”必须报补习班么?不少人询问,幼儿衔接课程的必要性。我觉得没这个必要,因为小孩子的事情,父母都可以教。如果有足够的时间,有合适的教材,就可以在家里实现幼小衔接。
看到侄女天天学习到晚上10点,而且因为落下了功课,被教师和父母骂得狗血淋头,真是让人心酸。担心长期下去,小孩会丧失自信。
在母亲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