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张经典照片。
◎废墟上的阅读者。图片来源:PUNKTO
照片中的故事发生在年10月的英国伦敦,名为「荷兰屋」的图书馆遭受了纳粹的轰炸。
然而,一片狼藉当中,有三名带着礼帽的男子,却在静静地翻看着书。
消失的屋顶、凌乱的空间、四处堆积的钢筋水泥与他们的阅读,形成了一幅极具张力的场景,令人深感震撼。
震撼之余,它更揭示了某种信念,它在无声地告诉我们:
无论在何时,即便是面临极大危机的日子里,即便暴力和战争威胁着我们的生存,人对于知识的渴望也无法被抹除,甚至越是动荡的年代,人们对阅读的渴望便愈发强烈。
因为,阅读象征着文明,它提供给人们一种坚不可摧的力量。
野蛮可以利用枪炮摧毁街道,可以在物质上将一切炸成废墟,但是永远无法摧毁阅读带来的精神坚韧,无法摧毁阅读这座文明的避难所。
显然,「荷兰屋」的三名读者都清楚这一点。他们的行为,就像作家冯磊评价的:
「战争总会结束,和平早晚都要到来。他们个人的力量,本身并不足以改变伦敦的命运,但是他们身上折射出的,是文明对野蛮的抗拒与不妥协。」
事实上,类似的事情不止发生在英国,在中国同样如此。
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曾开展过一个讲座,题目为《危机时刻的文学批评》。
讲座中,他以陈寅恪、钱锺书等中国学者为例,讲述了抗日时期与建国后的某些黑暗时刻,他们是如何通过阅读和写作来对抗众声喧哗与时局影响的。
而在更久远的历朝历代,从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再到安史之乱、清末民初,在失序与混乱当中,无数读书人仍在用阅读进行着抗争,寻找着安定。
对于他们来讲,阅读就像是一种具体可触的又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然而,这令我们不禁畅想,如果古今贤哲真的都汇聚在避难所之中,并互相添加了好友,他们相互之间会如何交流与分享阅读的心得和体会?
注释:
1.钟会早年对玄学有些研究,写了《四本论》,想让嵇康看看,可又怕嵇康看不上,情急之下,从院子外直接把书直接扔到嵇康家里,掉头就跑。后来,钟会在司马氏麾下做了高官,再次造访嵇康。嵇康瞧不上他,一直在独自打铁。钟会见状,明白了嵇康的意思,准备离开。这时,嵇康说话了:「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两人就此结下梁子。2.大疫,即建安二十二年(年)的大型瘟疫,曹植在《说疫气》中记录「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建安七子中,陈琳、徐干、应玚、刘桢均死于这场瘟疫。
注释:
1.「大盗割鸿沟,如风扫秋叶。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出自李白的《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李白此时(年)为了躲避战乱,在庐山隐居。2.安史之乱爆发于天宝十四年(年),李白的知己孟浩然早已病逝。3.天宝三年(年)秋、李白、杜甫与高适三人,曾在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一带交游打猎,作诗唱和,十分亲近。4.李白与王昌龄关系很好。李白写给王昌龄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人人皆知。王昌龄于年七、八月前后离开龙标(今湖南怀化黔阳县一带),启程还乡。但最终在年冬到年十月之间,途径亳州时,为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注释:
1.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危机加深,逐渐滑向深渊。元和十四年(年),韩愈上书《论佛骨表》,唐宪宗大怒,将韩愈贬往偏远的潮州(今广东省潮汕地区)。2.同年,唐宪宗召元稹回京,授膳部员外郎。唐宪宗大赦,柳宗元奉诏回京,却于第二年去世。刘禹锡母亲病逝,刘禹锡终于离开连州(今广东省清远市附近)。贾岛写下《寄韩潮州愈》一诗,表达对韩愈的思念。
看到了这么多读书人对于阅读的讨论,你是否也随之心动,想要一起进行探讨?
那么,就让我们在4·23读书日当天,在明白知识视频号,与陈嘉映老师、高全喜老师、刘擎老师等诸位名师一起,走进阅读这个时代的避难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