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各地各种考试中,尤其是高考,“作文题”越来越呈现出极强的“文学性”和“哲理性”,学生日常阅读能力的考察逐渐成为了重中之重。
一个孩子的聪明才智,如同种子,需要条件才可以发芽生长。这个条件就是海量阅读和动手动脑的游戏方式。一个孩子如果从没读过一本好书,而是把大把的时间都投入到应付作业、各种培训里去,那么这个孩子好的天赋就可能被活活挨饿受冻,甚至一步步消亡。
从小我就会要求孩子多看书,也因工作便利,没事会带他上学校图书室转转,或让他上书店消遣。就这样他从小有了喜欢看书的习惯,而且涉猎范围较广。如此不但对其谈吐、写作或理解等能力,喜欢阅读多少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父母的示范作用不可少,尤其是丢开手机与电视,陪孩子一直看书,做读书笔记,写点文章(读后感、心得体会等)。
看书时我一直鼓励学生要认真做笔记——不动笔墨不看书!现在在我身边学习的一个侄子倒也很喜欢看书,有时上数学课也看——这明显就本末倒置了。我经常批评他,如此看书一定学不能致用;不做读书笔记,纯属是追求故事情节的那种学生。
为什么有人会说得语文者得天下?就是语文决定了很多能力,尤其是阅读理解能力的速度,其实说白了也是语文要多看、多读、多写,引导正确的价值观。
每年的高考日一旦正式拉开帷幕,高考第一天的高考语文必定就立马上了热搜第一。虽然跟语文考最前面也有关系。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常有家长不解:自家孩子小学成绩挺好的,常常考双百,一般也90多分(分制),可为什么一到初中,尤其是初二下及初三,成绩突然就落后那么大?有时狠狠被人甩后边了。
听起来并不是奇闻却是事实:小学一般就两科,内容较简单,故孩子的成绩往往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小学阶段的成绩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虚假性,因为孩子把全部时间都投入到课本和作业里去了,自然就没有时间读书,而这如同丢了西瓜捡芝麻。
而初中成绩不好,则很有可能是因为孩子在小学时被忽略了阅读能力的培养——往往就是父母的责任!
6~12岁是孩子的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期(中小学阶段),是孩子各项能力的发展黄金期,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学习能力的发展,也就是“阅读能力”。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小学阶段“爱上读书”的习惯更重要。
读书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定要从小就培养好的阅读习惯,积少成多并具有连贯性。天天出入麻将、扑克牌的父母,其孩子认识“中发白”“王炸”的概率最大。
每天要有固定的阅读时长(不是固定时间点),不可以三分钟热情或看心情:心情好就读,心情不好(不喜欢)就随意,这样作用不大。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重要的不是读什么(个人以为可多读点科学、历史、优秀诗歌与散文等内容),培养一种以书为伴的良好习惯,而这种习惯只能通过从头到尾读完一本,再读一本的循环不断的过程才能培养出来。
中小学时如果数学好,一般总成绩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但更多的人说,语文比数学重要,如果连题也看不懂,题目意思也理解不了怎么做解答?这话有一定的道理。
聚沙成塔(阅读量的累计)大家都懂。有了量的积累,才可能有质的改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肚里有货,写作文才感觉有话说,不会半天憋不出一个屁来。下面这个简表或可作参考。
再说了,现在的语文除了作文,大多数都是长篇阅读。可见,不论男孩女孩,不论穷养富养,家里一定要有一个不大不小的书房。也话是跟职业有关,也许是跟性格有关,来我家的人,有时都说:你家全是书,除了笔和纸,随处是书。
是滴,以前只有纸质稿,现在方便多了,网上查找方便,电脑记录也容易,于是我的电脑上全是读书笔记——各种摘抄(以前是纸质的)。
一个人要想在各种竞争中胜出,只有博览群书、海量阅读古今中外各种图书,广泛涉猎百科常识书籍,智慧才能不断成长,最终形成一种巨大的发展潜力。
以年的高考作文题为例,乍一看这些作文题,有的立意似乎一眼能望穿,然而没有深厚的人文积淀,想要顺利写好这样的作文应该会有一定的困难。
有的题初看之后,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然细细品味之后,也能找到立意与下手方向,但前提是肚有得有一定的好货(墨水),否则比难产还苦。
显然,这些作文题光靠平时语文课本上的知识点显然不能解。许多考生纷纷表示,要想写好这些作文,平时的阅读积累是绝对少不了。
阅读要从娃娃抓起,从启蒙阶段就开始重视,让他爱上读书,愿以书为友。中高考语文,再一次证明,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迟早会受影响,甚至一直是硬伤!有人说作业多,没时间看书——玩手机怎么有时间?能好好利用“三上”时间,积少成多也很容易。
你家孩子经常会看书吗?要善于懂得从阅读中汲取正能量,拥有正确的价值观,这样才能一直立于不败之地,你赞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