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明媚的3月里,有专属给女性的节日。我们精心选择了一批跟“她”相关的书单。这个“她”或者是写作的女性,或者是被书写的女性;有事业很成功的女性,也有生活很平凡的女性;有天才的女性,也有普通的女性。有生长在不同的时代,从事不同的职业的女性。她们的生命状态,思维方式,性格特点,各有千秋。而这种丰富、广阔性,也正是女性世界的魅力之一。
当下世界对女性带来哪些新的挑战,她们如何认知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她们人生经历过那些暗河又是如何迎来亮光,在阅读的世界里,都可以找到一些珍贵的线索。任何书单都难免挂一漏万,但好的书单可以是一个线索,帮助你更好寻找更多的阅读对象,形成你自己的书单。
当16位世界级女作家接受访谈,会说些什么?
(《巴黎评论·女性作家访谈》肖海生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九久读书人)
西蒙娜·德·波伏瓦、珍妮特·温特森、伊丽莎白·毕肖普、玛丽莲·罗宾逊、简·莫里斯、多萝西·帕克、琼·狄迪恩......这些名字前可以冠上一个共通的形容词:一流的女作家。她们何时确立写作的志向?文学启蒙是什么?在写作不同的写作阶段,遇到的具体阻碍是什么?她们如何面对外部否定和自我怀疑?她们的同道人或格格不入的对手又是谁?和女性主义思潮的关系如何?
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从《巴黎评论·女性作家访谈》中获悉。这本访谈录是《巴黎评论》出版史上第一个女性作家访谈特辑,收录了十六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女性作家的访谈。其中既有极具水准的对写作技术的探讨,又涵盖了女性作家生活中那些细微却折射性格的细节。从这些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女作家们的睿智。比如在回答“你和过去几十年的女权主义运动保持着什么样的关系?”这个问题时,玛格丽特·尤瑟纳尔说:“它提不起我的兴趣。我对这样的运动抱有恐惧,因为我觉得一名知识女性配得上一个有智识的男性——只要你找得到——而一个愚蠢的女性和愚蠢的男性同等无聊。人性的邪恶在两种性别中的分配几乎是均等的。”
“作家访谈”是美国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最持久、最著名的特色栏目。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作家的长篇访谈,被称为是“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
不同世代的女作家如何看待“女性写作”?
(《新女性写作专辑:美发生着变化》张莉主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张莉,是一位对中国现当代女性写作深有研究的学者。她著有《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姐妹镜像》,主编《年中国女性文学选》。年3月向位当代中国作家发起“我们时代的性别观调查”,引起广泛社会影响。
《新女性写作专辑:美发生着变化》里收入翟永明、林白、叶弥、乔叶、金仁顺、孙频、文珍、蔡东、张天翼、淡豹、周瓒、戴潍娜、玉珍等十三位女性作家的小说、诗歌和非虚构新作。这些女作家涵盖了五零后、六零后、七零后、八零后等各个代际重要代表性作家和诗人。这些人的作品,有助于读者重新理解当下语境里的“女性写作”。
在收入其中的一篇《她们说—“新女性写作专辑”作家微访谈》中,80后女作家孙频说:“我觉得现在现实中的女性处境还是比较尴尬的。随着社会经济和文明程度的发展,以及女性意识的增强,这两年的社会环境对女性尤其是单身女性反倒更为不利了。已经从一个旧秩序里出来了,但那个新的秩序似乎还没有确立,心里已经接受了两性平等,但一旦进入现实又有深重的无力感,发现女性仍然是隐形的弱势者,仍然得向一系列规则与约定俗成的东西妥协。写作中,我一直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