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松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教育孩子,动口不如动手,千次百次的说
TUhjnbcbe - 2025/3/9 9:21:00

文|全文共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带着妹妹回老家,小侄子跟她玩的过程中,小侄子哭了,而且哭的撕心裂肺。

我刚开始以为是妹妹欺负了弟弟,赶紧跑了过去。

后来才知道,是小侄子在表演扔杯子(把杯子扔起来,两只手再接住)。结果,杯子掉在了地上,小侄子没接住,一下给摔碎了,他哇哇大哭起来。那是他最爱的米奇水杯。怎么劝也不行,甚至开始躺在地上打滚儿。

担心杯子的碎片会伤害到他,我和妹妹走过去喊他起来,打算收拾干净,再跟杯子说再见。

他边哭边喊:“不要,不要,我要杯子回来!”

我蹲下来,轻轻拍着他的后背说:“我知道,你现在非常难过,我和妹妹也很难过,我们一起陪着你难过一会儿,然后我们再跟杯子说再见,好不好?”小侄子又哭了一会儿,泪眼朦胧的喃喃道:“杯子怎么样才能回来呢?”

我坚定的摇摇头说:“回不来了。刚才我跟你们说过,别扔了,杯子会碎的,你不相信,还是要扔。现在你看到了吧,杯子真的会碎的,而且碎了,就再也回不来了!”一旁的妹妹很配合的点点头,意思“妈妈说的对。”

接着我捡起一片杯子的碎片,拿过一张草稿纸,用碎片划了一下,破了,我看向他们两个,问道:“杯子的碎片,是不是很厉害?”他俩头如捣蒜地点了点头。我接着说,如果现在我们不收拾起来,这些碎片可能会像刚才划破这张纸一样,划破你的皮肤,会流很多血,如果比较深,医院取出来,打针、上药……

他俩听呆了,怎么打碎杯子的事情,变得这么严重了?接着我问他们:“打碎杯子好吗?”他俩齐声说:“不好!”

最后我们一起收拾了这些碎片,并默默的跟杯子道别。小侄子有说,希望再买一个一模一样的杯子回来给他。我跟他说,不可以,因为你喜欢扔杯子,再买一个,还会摔碎的!

他信誓旦旦的保证,以后再也不摔杯子了,我们约定以一个月为期限,一个月他不扔杯子,我就给他买一个一模一样的。

一个月后回去,询问过家人他没有扔杯子后,我掏出准备好的米奇杯子,送给他并叮嘱:“这个杯子要保护好,如果再摔碎了,你多久不扔杯子,都不可能再有一模一样的杯子了!”

杯子一直被小侄子保护的很好,我每次回去都能看到。不仅如此,家人的杯子如果放在桌子边缘,他还会马上提示:“靠里一点点,别摔碎了,摔碎了杯子很可怕的!”

跟孩子说“不要”、“不许”,教育效果甚微

上面的事情,是发生在我自己身上,同样的事情不胜枚举。家长跟孩子说“不许”、“不要”,根本起不到什么效果,因为他们理解不了,也记不住,更不会重视。

所以,如果你希望孩子记住,那么可以用孩子听得懂的方式,跟他解释,一件事的规则,让他明白,为什么你会不允许、不要他做,以及做了以后,后果又会是什么样的?这也是体验式教育所提倡的。

家长往往说自己教育孩子没什么效果,其实可以反思,你是不是“口头表达”的父母?也就是说,每次都只是说说,并没有让孩子明白,到底做了不允许的事情,结果是怎样的,又要承担什么后果?

一千次的重复说教,不如一次具体的承担后果。

习惯了跟孩子说教,但却不说清楚,到底这件事做了以后,后果是什么,或者没有让孩子直接感受到,其实和没说,没什么区别,他也不会往心里去。

一百次的直接命令,都不如一次的真切感受。

命令孩子是我们家长经常会做的:“不行,别去那里!”

“不可以,回来!”

“不要碰!”

“……”

你跟孩子下的这些指令,从他们的左耳朵进去,右耳朵悄悄出来,没留下一丝丝痕迹。你说你的,我做我的,可能有一次碰到了,却没有发生意外,导致胆子越来越大,根本什么都不怕,你说了也没用。

所以,不如像上文中我跟侄子的沟通一样,让他体验一次结果(或者故意让他体验一次),都比你每次下命令效果要好的多。

凌晨妈妈来叨叨:

每个家庭对如何养育孩子,都有自己的一套战术和理论,也会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并没有唯一答案。但我认为,单纯的让孩子听话,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尊重并正确引导孩子,看待问题,才是家庭教育的真谛!

一位凌晨开始创作的二胎妈妈,我手写我心,点滴都是我带俩孩子的育儿经验。希望我的育儿经验能带给您一点帮助!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链接一:有种“心疼”叫苍井空,与正常妈妈一样晒娃,评论区却不堪入目

相关链接二:小鱼儿发脾气,胡可用接纳性语言应对?脑科学家研究给出证明

相关链接三:9岁儿子变了样!是叛逆期提前?妈妈:心里失落

1
查看完整版本: 教育孩子,动口不如动手,千次百次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