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松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读创诵读陈冬平记忆犹新的儿时阅读往事读书
TUhjnbcbe - 2025/4/4 21:19:00

在文字中相遇

在声音中相知

敬请收听读创/深圳商报“读创诵读”

—————————▼—————————

朗诵:赵玉(读创/深圳商报《文化广场》编辑)

▲点击小三角收听

记忆犹新的儿时阅读往事

作者:陈冬平

大约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对阅读产生浓厚兴趣。只是当时条件有限,找不到更多课外读物。每个新学期开学,是我最为期待和盼望的。因为可以领到新的语文课本,新书一到手,我会把所有的课文一气读完。

母亲年少时读过几年书。她曾经读过的两册语文教材,被用来放置我们全家人的鞋样(用旧报纸减成)。我发现后拿来一篇篇地读,《小猫钓鱼》《狐狸和乌鸦》的故事,用寓言的形式讲述生活的道理,平易浅显,生动形象,感觉很有趣。还有一本《电的知识》,是学校奖励给我母亲的。这本小册子,图文并茂,讲解电的一些常识。不过当时我年龄尚小,不知道电到底是什么,也没见过电灯什么模样,读起来似懂非懂,只是觉得新奇。母亲学生时代的两本书,成为我最早的人文、科普启蒙读物。

四年级时,我们班有个同学叫方伟,个子不高,清瘦白净。不论上学、放学,他周围都会紧随一群同学“前呼后拥”,俨然“大佬”和一群跟班。不为别的,只因为他父亲在城里当工人,有条件买很多“小人书”(连环画书)。尽管他的表现和成绩一般,但他依然明星一样。每天一进教室,就从书包里掏出几本小人书摆在桌面,一下子吸引众多同学目光。他不愿意借书给别的同学看,说是怕弄坏了。

不过,方伟允许大家跟他一起看,由他掌控翻页。一旦他打开一本“小人书”,同学们倏忽一下围拢过来,众星捧月一般把他团团围在中间。方伟边看书还边要求有同学“维持秩序”。因为看的同学多,容易围得紧密、严实,遮挡光线影响看书效果。看书过程中,方伟还时不时发点小脾气,颐指气使,一会怪这个同学挤得太紧,一会嫌那个同学嘴巴唠叨。虽然我很看不来方伟的做派,但是抵不住“小人书”的诱惑,有时候也和同学们一样凑过去看一看。

不记得从哪里得来一本无头无尾的《水浒传》,我如获至宝。写完作业之后,夜深人静时刻,昏暗煤油灯下,我躺在床上一页一页翻看,虽然有些字和词还不认识、理解,但我仍然看得津津有味。这应该是我最早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从这本残缺不全的小说中,我知道了梁山好汉,替天行道。宋江,李逵。朋友,兄弟。懂得了侠义,肝胆……义薄云天的英雄好汉令我佩服,景仰。看了《水浒传》,自此对文学,对阅读更加痴迷。

我读五年级的时候,听同学说我班的李胜久有一本很好看的书,内容是“反特”方面的,书名已经忘记了。他和方伟一样,也不轻易出借他人。但他有个特点,喜欢吃胜过书。其时正值初夏,小麦收获了。有一天,我家做了一次蔬菜包子吃。中午回家吃饭,我特意省下一个。下午上学,我把李胜久叫到教室外面,说用一个菜包子换你的故事书看两天。李胜久当即返回教室取出书来交给我。

我记得自己买的第一本“小人书”,名叫《渡口小艄公》,价格是一角钱。平时,我们除了上学,到街上去买东西的机会不多。当时快要放暑假了,刚好家里给了我几角零用钱。利用中午时间,我到街上唯一的综合商店,买了这本连环画书,里面的故事情节我现在还记得。这本属于自己的书,我爱不释手,百看不厌,内容几乎都能背出来。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斗转星移,日月如梭,一晃四十年过去,我喜欢阅读的习惯一直没变。只是如今,我再不会为找不到书读而担忧,不会为了看书而瞧人脸色,也不会用食物去和人交换想看的书。

儿时的阅读往事让我懂得,对于喜欢阅读的人来说,书,该是多么珍贵不可或缺。有属于自己的书,可以随心阅读,又是多么快乐和幸福的事情。

陈冬平,广东省深圳市桂园中学党总支副书记,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点灯人”校园阅读推广人;湖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湖北工程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兼职教师,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语文学科兼职教师,深圳城市学院教师继续教育授课专家;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学学会会员;《好作文》特约编委,《小小作家》特约编辑。“深圳校园十佳文学少年”“优秀辅导老师”。深圳市罗湖区第七、八届兼职督学。深圳市罗湖区教育系统“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督学”。长期致力于中小学语文教育和阅读与写作教学、文学教育的实践、研究和推广。在《中国教育报》《语言文字报》《中学语文》《语文导报》《湖北日报》《南方都市报》《深圳特区报》《初中生》等国家、省、市级报纸、杂志发表文学作品和读写文章多篇。出版散文集《风从故乡来》和读写专著《悦读悦写》。

审读:喻方华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创诵读陈冬平记忆犹新的儿时阅读往事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