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直面作品
很多人读小说前喜欢先去读评论或者看解说,这是非常不好的。各种解说、评论就像一层层包装纸会将小说本来的面目包裹住,会让人读不出它的真实面目。
我们必须不带任何先入为主的思想去读,用自己的心灵和情感去感受小说的内容。
举个例子,现在让你回忆鲁迅的小说,你能想起什么?有自己的一丝感悟吗?
大概是没有吧!
读小说要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而不是拘泥于教条理论。
对于其中的某个人物是喜欢还是讨厌?他做的某些事你是不是好像在生活中经历过?
要珍惜这种“模糊的映像”。
阅读小说的时候,我们还会经常遇到一些让自己感觉心里不舒服的地方,会想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啊?
这其实是作者向我们发挑战的信号,这往往就是文本细读的开始。这时候就要停下来了。问一问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循着这个线索,我们就能对小说的内容作进一步的探究了。
这种感觉也可以帮你突破在读小说前因为读评论而对某些人物形成的固有印象。
比如有些评论说某个人是无恶不作的坏蛋,可是你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并不是这样,你甚至有些可怜这个人。
这时候,你必须相信你的判断。然后重新仔细地去读文本,深化自己的感受,分析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这样你就能发出一些自己对于某部小说的独特的评论了。
02借用经典
这里说的经典并不是小说本身的经典性。而是他对于经典文学资源的依赖。一种思想不可能凭空产生,都是有一定渊源的。
举个例子,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里范柳原说的话里引用了诗经的一句话:“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诗经》里是这样说的:“死生契阔,与子相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就一个字不一样,意境就完全不一样了。与子相是我与你相约立下誓言要生生世世的在一起。而与之相悦的意思是我们相互看看,很高兴,我看到你很高兴,你看到我也很高兴。
仅一字之差,就油滑、轻浮的不得了了。命运无法把握,我们还不如在一起寻欢作乐,游戏人间。
03寻找缝隙
《倾城之恋》写的是白流苏和范柳原两人的“倾城之恋”。按道理来说两人第一次见面,爱情开始的场景仔细描写的。但就是张爱玲这种在叙事是有些啰嗦的作者,却偏偏没有对这个场景的描写。
这肯定是张爱玲故意没有写,因为这样才更显得两人的恋情不真实。
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要注意这种缝隙。因为任何一部好的作品,叙事都应该是完整的,描绘的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我们在细读的时候要注意其中不符合逻辑的缝隙。
缝隙里隐藏了解开小说真实思想的密码,通过这个缝隙,我们能读书很多字面上读不出的东西。
04故事结构
许多小说在结构上其实和经典故事在结构上是一致的。如果在阅读的时候能注意到也能帮助我们理解小说的内容。
比如王朔的《渴望》就借用了《赵氏孤儿》的故事结构。
《赵氏孤儿》结构是:赵家有难--孤儿遗失在外--程英为了保护孤儿牺牲亲生儿子--程婴被世人唾弃--孤儿长大,赵家洗去冤屈--程婴含笑九泉
《渴望》的结构是:王家遇难--小芳遗失在外--慧芳为了抚养小芳放弃了自己的亲生儿子--慧芳被王家遗弃--小芳长大,王家团聚--慧芳瘫痪
这就是作者对于民间文化资源的运用,不管他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
总结
读小说最直接最感性的就是你的“模糊影像”。进一步深入就是对小说技巧的分析,应该去寻找里面对经典的借用。再进一步就要发现作者留给我们的缝隙和它对经典故事结构的应用。
一步步深入下去,会让你的阅读过程变得有趣,收获也要比文本本身描写的东西多。
最后将自己的收获的内容总结起来就是一篇好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