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西南联大建校80周年,这一年中华书局相继整理出版了《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梅贻琦西南联大日记》,引起了读书界的强烈反响,催生了一篇篇高质量、可读性强的文章。
今天我们隆重向读者朋友们推荐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原《近代史研究》主编徐秀丽老师的大作《万里孤征心许国——读〈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
文章选取“联大之联合不易”、“北大向来最大”、“君子固穷”、“倾情梅花”等典型事件讲述了郑天挺先生在西南联大时期的实心任事和真诚为人(本篇推送为下篇,选取“君子固穷”和“倾情梅花”两部分内容,)。
正如徐老师在文章中所指出的:“从日记可见,西南联大时期的郑天挺,刚毅坚卓,刻苦耐劳,对联大鞠躬尽瘁,为北大深谋远虑,与朋友坦诚相待,于学术认真努力,待家人温情缱绻,临财不苟,安贫乐道,完美地体现了士君子的高尚人格。”郑天挺先生高尚的品格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
君子固穷
年2月底,在以往归纳本月空袭警报次数的位置,郑天挺记下“二月份无警报”六字。可是,甫结束“跑警报”,却发现已被通货膨胀追得难以喘气。就在同一日,他第一次记下了本月份的收支账。生活贫困,是西南联大教授共同的噩梦,区别只是由额外收入多寡、家庭负担轻重导致的贫穷程度不同而已。郑天挺行政事务繁忙,又洁身自好,其穷更超同侪。
战时通胀并不始于年。实际上,从年起,昆明的物价就节节攀高,日常生活中渐有深刻感受。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级毕业纪念
年12月25日,郑天挺、罗常培在钱端升家午餐。钱家女佣已请辞,“一切均其夫人自任”,郑感叹“抗战以来,最进步、最能适应环境者莫一般太太若,男子不如远甚”。几天后,因“浣衣手破”,郑天挺留下洗衣记录,自述一段时间以来一直自己“浣衣缝袜”,并言“尝谓自抗战后最进步者为时髦太太,其次则为单身先生,盖昔日所不愿作、不能作者,今日莫不自作之也”。他用毛边纸写日记,年1月,每张毛边纸已涨价至三角五分。一张毛边纸可裁日记纸八张,每张四分三厘余,“贵哉!”当然,比起抗战末期的物价来,这还只是小巫见大巫。年7月5日,郑天挺写下过另一则相似的日记:他用70元买了一盒火柴,内装51根,“入巷口之际,泥泞不可下足,顷刻用去六根”。
贫穷导致一些同人行为失检,郑天挺深以为耻。年1月,学校垫发年1月至12月米贴,请各人自填眷属人口表,并要求由同事一人、系主任一人为之证明。有两位同事认为觅人证明有辱教授人格,深表不满。结果,有位教授的女儿已经出嫁,仍填在家庭人口中,而未声明何时已嫁;有位主任生子仅四月,填为一岁,未声明何时出生;尤有奇者,某位教授夫人尚未分娩,孩子的名字已赫然填于调查表,而且说依外国法律,婴儿在母胎已享有人之权利。“呜呼!此他人辱之乎!抑自辱乎!何不幸而见之我北大乎!”年4月5日,昆明南屏戏院赠与联大张影戏票,恰好这天晚上南开办事处举办张伯苓校长七十庆祝会,结果,“同人早来者欲归,未来者迟迟,盖皆为今晚电影故也。……南开办事处惟余(陈)序经一人而已,心实痛之,乃决定还舍。……呜呼!此真不成话矣!同人固穷,终年未必能一看电影,然何致置正事于不顾以至此极耶?”
西南联大旧影
为维持温饱,不但教师普遍兼职,学生也多半在校外兼差。郑天挺担任重要行政职务,显然无暇兼职——他仅在年兼任过云南大学文法学院讲师,讲授隋唐史。除兼课外,稿酬是一些教授的重要经济来源,有某些特殊情况下,还是一项很高的收入。如有位教授被《扫荡报》聘为主笔,月薪元。一个月后,该教授要求将月薪提高到元,每周作文4篇,经梅贻琦校长说项,报社方才应允。不久,该教授又要求月薪增至1.5万元,每周交文3篇。报社因其受聘未满三月未立即应允,希望学校出面协商。郑认为“此事于吾校同人声誉有关……文章固无价,信用更无价也”。此时是年1月,当月郑本人收入元,支出.5元。
郑天挺有些稿费收入,但不多。年6月8日,他得知在《中央日报》发表《清国姓臆测》一文有稿费元,而全文不足字,每千字超过元,感叹“无乃太多乎?”他事务繁忙,经常苦恼没有时间写作,同时,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学者,一篇文章之成,耗尽心血,即使发表后仍担心与他人研究重合,从而减损了学术价值。例如,他得知朱希祖曾在《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中发表过《后金国汗姓氏考》一文,久求未得,在《清国姓臆测》发表数月后,听友人说该论文集在青云社有一本寄售,他无力购买,便到店中阅读,结果发现“与余立说迥异,心乃安”。他自然更不屑于写无聊文章。年1月7日日记中说:“近半年来,昆明各报星期论文每篇酬八百元,小报无聊文字每千字酬二三百元,同人争先恐后,余甚耻之。曾语端升,非贫无立锥,绝不为小报写稿也。”
《郑天挺明史讲义》
为救助联大教授,除教育部、美国联合援华会、哈佛燕京学社等提供资助之外,还有一些特别渠道对尤其困难者提供帮助。如昆明富商邓锡之愿资助数位教授每月1万元,在考虑第二批受助人时,梅校长想推荐郑天挺,郑以“无功受禄甚不安,且校中更有穷过我者,谢之”,并谓“有生以来未尝分外受人一分也”。最后转荐了他人。
郑天挺
郑言“近年生活日苦,然余除作学术文字,投之学术性刊物略得微酬外,尚无一文之兼职。此则足以自豪,而无所愧怍于任何人也”。不过,他对家人其实深怀愧疚。留存北京的儿女生活困苦,鞭长莫及;不远万里到西南联大求学的长女郑雯天寒无衣,新做一件长袍需花费四五千元以上,他只得将自己的旧驼绒袍改做成女装。因天气寒冷,又下雨,“雯儿棉衣尚未成,徬徨无计”。郑雯曾向北京家中索要衣物,次女郑晏托人带到昆明,结果,“其三件皆稚眉夫人遗物也,睹物心伤,不忍多视”。
君子忧道不忧贫;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年7月13日,郑天挺与在西南联大任教的德国地质学家米士教授谈及同人之穷困,“米士毅然曰:‘君子固穷’”。闻听此言,郑天挺深为感动。
倾情梅花
年,对郑天挺而言是家国同时遭难的一年。这年的正月初七日,郑夫人周俽(字稚眉)在医疗手术中麻醉过量再未醒来;数月后,郑处理完学校善后只身南下,留下五个年幼子女在沦陷区北平,由尚未婚娶的三弟照料。年10月10日国庆节,一日“杂思纷至”,得句“万里孤征心许国,频年多梦意怜儿”,未能成篇。这联诗句在以后的日记中数次提及,无疑是他抗战八年行事和心境的贴切写照。
年冬季,妻子病逝,郑天挺告别子女,孤身带领留校教授南下。此为郑夫人与子女合影
郑天挺对国事始终壮怀激烈,抗战到底的决心未尝稍懈,抗战胜利的信念未尝稍移。抗战初起,还在长沙时,郑就言自国难日急,学者好读遗民诗文,他则主张读中兴名臣集,因遗民诗文固然可以激励正气,而中兴名臣之所作,于激励正气外,兼可以振发信心。“当千钧一发之际,不有匡济之术,乌可以复兴哉!”年4月13日,汤用彤前往越南海防接眷,郑托其购皮鞋一双,备三年计划之用,因“战事非三年不能止,不能不计及也。”他心中从未有过抗战失败的念头,而且固执地认为战事会在年结束,虽然“其理由则说不出也”。
年4月17日晚与潘家洵谈家常及时事,郑说明年夏,同盟军必胜,中国必胜。潘表示不信,郑书一字条,请潘见证。文曰:“郑天挺曰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夏同盟国必胜,中国必胜。证明人:潘介泉。”并说“此条可悬之国门,愿千金易一字”。同年6月,罗常培的一位友人某副师长从缅甸败归,全师尽没,谈到敌军,不胜惶惧。郑谓“此真败军之将,不足以言勇也”。7月,与亲戚谈及在北平朝夕往还之多人“不觉垂垂老矣”,郑表示不自知亦有老意否,“虽然余志绝不老也”。年7月7日,郑在日记中回顾了9年前此日,表示自己当年只身南下,“含辛茹苦者九年,而气未尝稍馁,固知必有今日”。
《郑天挺清史讲义》
然而对于家人,郑天挺始终满怀温柔的伤痛和牵挂。郑始终未再娶,每年妻子的忌日,郑必会写下思念之情,如年:“今日为先室周稚眉女士周年忌。此一年中……忧难相寻,无可告语。每当谈笑极欢,或危患卒至,恍若君犹在室,及一凝思,始觉隔世。此情此景,最为神伤。竟日未出,扃户独坐。”年:“乘车归寓掩户,为稚眉夫人诵经一卷。……(师友多方设法欲为排遣)盛意可感,然又乌知余之伤心哉!”年:“今日为亡室周稚眉夫人五周年忌日。自夫人之逝未五月而卢沟桥变作,又一月而北平陷。余处危城者四月有半,轻装南来,无日不以夫人为念。……昨夜医院情形,其悔痛又不止泫然也。”年:“亡室周稚眉夫人逝世九周年忌日。……叔存(邓以蛰)不知余久丧耦,请柬竟有太太,今日尤增惆怅。”
郑夫人一字梅,不但爱梅,而且善于艺梅。梅花几乎成为妻子的化身。郑天挺日记留下数条赏梅记录,情真意切。年1月12日,与友人相约游西山,他心中眼中似乎只有梅花:“寺中梅不甚多,寺外有数株尚盛,茶花仅殿前一朵而已。出太华,步至华亭寺,门前有梅二。寺内茶花、木笔、玉兰甚盛,独无梅。转而西,有楼三楹,曰鬟碧轩,庭无杂树,惟绿梅两株,老干枝枒,琼萼锦碎,甜香暗袭,万虑澄消。坐石鼓,久而忘去。……不知夫人所培诸梅今若何已。余之探梅,盖亦在追念此喜梅艺梅之人耳。”年1月24日,“饭毕偕晓宇步至黑龙潭上,观看唐梅、宋柏、明茶,妄言耳。但梅花实盛,环屋遍植,幽香暗袭,令人不忍即离。”友人也知道郑对梅花的痴情,年2月2日,罗常培的学生张清徽“送来梅花数枝,香甚。莘田假以瓶,陈之座侧,盖知昨日为亡室忌日者也”。
《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
郑天挺只身南下时,五个儿女中最大的双胞胎女儿只有13岁,幼子才3岁。暌隔多年,儿女的容貌已经模糊。年4月24日得长女郑雯自北平来书,谓有南来意。“昨夜旻(郑雯曾名郑旻)、晏两儿入梦,晨即得书,计不得其书且二年余矣!字里行间多少委曲,多少热情,多少希望,读之泪下。噫!苦吾儿矣!苦吾儿矣!”8月14日,郑雯经多方转折来到昆明,“忽见公司汽车来,仅一女子,似是雯儿,又不甚似。车停,果雯儿也!一时悲喜交集,泪欲落者屡矣!”年4月21日“雯儿携来昌儿像片一帧,今年二月所摄,骤视竟不相识矣,为之泫然。”他所托帮他照顾儿女的三弟,竟未得见最后一面。年10月4日,郑天挺北中途中到上海探望三姊,姊“屡支吾其词,最后直告以三弟噩耗,惊骇泪下!八年来以儿辈累弟。吾负弟矣!吾负弟矣!竟日未出,晚映自摄家庭电影,见亡弟亡室之像,尤悲!”
更为不幸的是,抗战胜利一年后的年7月,郑雯在北返途中死于飞机失事。这一噩耗的是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的最后一篇。
(原文收入作者文集《也错过也相遇——过渡时代的个人、家庭和群体》,四川人民出版社年5月出版)
拓展阅读:
俞国林:“北大舵手”的西南联大岁月
常建华:《郑天挺清史讲义》中的清修《明史》与清代考据学
郑天挺日记中的家人
及时学人郑天挺年12月31日的朋友圈
郑天挺先生与中华书局
徐俊
不只是一部个人史,更是一部西南联大史
俞国林谈《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
西南联大教授的业余生活:桌游、扑克、诗谜、二十一点……
西南联大教授如何解决吃饭问题:包饭、蹭饭、下馆子……
万里孤征心许国
读《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上篇)
半部联大校史,一代学人心路。
比《无问西东》剧情更生动、更详尽的西南联大往事。
西南联大总务长郑天挺亲笔记录和梅贻琦、陈寅恪、冯友兰、汤用彤、傅斯年、钱穆、林徽因、金岳霖、罗常培、闻一多等人的交往。
《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
郑天挺著
9
.00元
西南联合大学年正式建校,年7月31日停办,在抗日战争时期教学、研究不辍,保存了重要的学术资源,培养了大批未来的学术骨干。对这一过程,郑天挺先生参与始终,始以教授膺聘,自年起担任总务长,主持教务、校务等工作。此期间郑先生坚持记日记习惯,其日记起年1月1日,讫年7月14日,中阙年5月至12月、年3月22日至4月10日、年11月4日至12月31日。其起讫时间,几与西南联合大学相始终。其中年5月至12月是记了不慎遗失了,其馀缺失的是未曾记的。
郑先生关心民生疾苦,对当时的社会有深入观察,在日记中记载了许多体现当时生活的信息。关于物价、薪资、补贴等的记载,变化的情况,细密详明,直是经济史研究的第一手材料;又如日机空袭,教授、学生“跑警报”等记载,包含时间、地点、方式、人物等诸多要素,更是抗日战争史研究的珍贵素材。作为西南联大八年的生活记录,其中对当时学者的清贫与坚守,叙说至真,令人读之,赞叹不已。
《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跨度大,涉及广,记载周详,行文严谨,是研究西南联大校史、近代学术史、教育史、文化史、社会史、经济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集中体现了一代学人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顽强治学的精神风貌。
书末附《人名索引》与《人名字号别称对照表》,便于检索查阅。
清华大学终身校长的西南联大记忆
西南联大维持、发展的真实背景记录
《梅贻琦西南联大日记》
梅贻琦著
黄延复、王小宁整理
简体横排
32开精装
-7---7
52.00元
梅贻琦先生字月涵,年至年任清华大学校长。年,抗日战争时,清华与北大、南开三校合并为西南联合大学,梅贻琦任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翌年任西南联合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兼主席,一直到抗战胜利。《梅贻琦西南联大日记》即收录了梅贻琦先生从年到年在昆明主持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校务时期的日记(其中有间断和不少缺失)。
日记所记录的时间正是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八年的关键时期,真实记录了梅贻琦先生的思考活动、经历见闻。第一,物价飞涨,生活紧张,不少教工兼职增加收入,而学校领导到处筹款,设法增加教职员工补助。第二,经常跑警报,生命财产没有保障,当时敌机经常来轰炸昆明,日记中有炸毁联大财产、炸死联大职工的记录。第三,校务繁重,梅贻琦先生同时掌西南联大和清华大学,事务繁重可想而知。第四,应酬频繁。为了维持联大,争取科研、教学经费,提高联大的声誉,一要和中央各部委、地方政府打交道,二是要和金融界、银行界打交道,三是要和军界打交道,四是进行国际联系,接待外国使团、学者,等等。
可以说《梅贻琦西南联大日记》和《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一样,是了解、研究西南联大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具有很高的价值。
罗常培、郑天挺、梅贻琦年入蜀记
西南联大教授现实版的“人在囧途”
《蜀道难(附梅贻琦日记、郑天挺账单)》
罗常培著俞国林整理
简体横排
32开平装
-7---6
28.00元
年5月,西南联大常委会主席梅贻琦、总务长郑天挺、中文系及师院国文系主任罗常培三人,先后从昆明飞重庆,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入蜀学术文化考察,“三个多月困难的旅途,拖泥带水,戴月披风,逢山开路,过水搭桥,还仓皇地逃了好几次警报,历尽了抗战期中旅行的苦楚”,中途“研究了学术,赏玩了风景,采访了民俗,慰问了朋友”。罗常培将这一路的经历写成了具有日记性质的游记——《蜀道难》,是对抗战中期蜀道上某时某地的旅途实情、学术状况、人物动态的真实记录。
梅贻琦、郑天挺、罗常培三人此行,本来都写有日记,今唯有梅贻琦的日记保存下来;而作为此行财务总管的郑天挺,也留下来一份账目清单,详细记录了那个时代的交通、住宿、餐饮、听戏等物价。现将梅贻琦这部分日记及郑天挺账单附入《蜀道难》相关章节之后,三人资料对读,展现出一幅鲜活的画卷,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杨树达先生—年间学习、生活、交游全纪录、
《杨树达日记(一九四八—一九五四)》
杨树达著杨柳岸整理
简体横排
32开精装
-7---3
48.00元
杨树达(—),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毕生从事汉语语法和文字学的研究和教学,长于甲骨、金文等文字和训诂、音韵、语法及修辞研究。新中国成立后,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长。杨树达自年8月到年2月初所写的日记,共51册。这是其中的第46册(年11月1日—年9月30日)和第50册(年11月21日—年5月18日),所以定名为《杨树达日记(一九四八—一九五四)》。日记内容非常丰富,保留了杨树达研究古文字、古文献的记录,以及和陈寅恪、郭沫若等学者书信往返的内容要点,尤其是对当时著名人物的看法评价,都写在了日记中,毒舌辣评,放言无忌,是研究近现代学术史、教育史的第一手资料。此次整理出版,为方便读者阅读使用,除施加标点外,还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对其中的人物、地名、长沙方言做了简单的注释,二是编制了人名索引,三是书前附了杨树达及家人照片合影、友朋往来书信、日记原稿书影,四是绘制了杨树达先生家族谱系表。
文献学家、古文字学家顾廷龙先生一生学习、生活、交游全纪录
《顾廷龙日记》
顾廷龙撰李军师元光整理
简体横排
32开精装
-7---4
.00元
顾廷龙(—)是当代最著名的文献学家、目录版本学家,先后任职于北平燕京大学图书馆、上海私立合众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其遗留日记手稿,现存年1月至4年间记录,略有缺载,但—年部分相对保存完整,记录了顾廷龙经办上海私立合众图书馆的详细经过,并涉及他与民国学者、私人藏书家、书商等交往的记录,内容丰富,是了解、研究近代文化史、学术史、书籍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日记后附录—年上海市合众图书馆、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工作计划、简报、年度总结等全宗材料,是研究民国时期北平、上海等地的学术史、经济史、生活史,以及中国图书馆史重要的文献资料。
一代文物收藏大家、金石文字研究大家容庚在—年文化古城北平的成长、生活、交游全记录
《容庚北平日记》
容庚著夏和顺整理
简体横排
32开精装
7138559
98.00元
容庚日记手稿共16本,—年记于北平(今北京),先生南归后一直保存在身边,历数次浩劫而完好无损。3年3月6日,先生去世后,日记手稿由其女公子容珊等保存,年8月后转由先生长孙容国濂保存。容庚日记,本为私人纪事,所记多为生活、读书、学术研究、交往及购藏书籍、书画、铜器等行状。但作为现代学术大家,容庚日记同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及史料价值(城市史、社会生活史)。
《陈乃乾日记》
陈乃乾著虞坤林整理
简体横排
32开精装
-7---4
58.00元
陈乃乾在出版、学术两界地位尊崇,组织过多种重要文献的出版,且交往极为广泛,从业一生,所经所见,殆非同时之人能及。其日记上起年,下至年,跨度长达四十余年,内容丰富,可想而知。近人感时伤事,借笔墨抒胸臆,往往形诸日记,连篇累牍,不能自休;陈乃乾日记与此颇异,言简意赅,每日多不过数百字,而富有价值:如访书经历、掌故见闻、版本考订、编纂工作、人物交往……乃至一时物价,甚或偶闻验方,一一形诸笔墨,直截明快,便于学者读用。鉴于陈乃乾日记的重要史料价值,今予出版,以飨读者。
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全2册)精
(统筹:一北;编辑:白昕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