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年秋季中小学语文教材陆续改为部编版教材后,对学生“课外阅读”这一方面的要求更高了,其中包括“课外名著阅读”在篇目以及阅读质量、阅读深度方面更高的要求。
而最近半年来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广大中小学生的课余时间也更加充裕,这无疑为“课外名著阅读”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然而,却仍然有一部分学生,总是觉得似乎很难激发自己“强烈的阅读欲望”。
实际上,广大中小学生并不能抱着“应付考试、应付差事”的想法去阅读名著。要知道,读完名著之后,学生不仅仅会因“对名著内容更深、更细致的了解”而在名著知识部分的答题更加得心应手,且在读完名著之后,学生的综合文学素养,以及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因阅读名著而大有改观,因此,名著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珍贵的精神食粮。
若想解决“阅读欲望”这个问题,要从一些方面入手,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才是最根本、最关键的。愿下面所提到的方法,能够让更多的中小学生从此提高对名著的阅读兴趣,让自己在名著的世界里收益无穷。
方法一:利用吃早餐的时间来“听名著”
一些学生之所以觉得“读不下去”,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则是“总觉得书上面的文字太多,给人一种密密麻麻的感觉”。那么,对于一些走读生来说,则可尝试着在最初把“文字信息”转变为“语音信息”。
说到这,想必聪明的你一定想到了,这个办法则是在自己每日早上吃早餐时让,让家长把书上的名著文字内容念给自己听。这样一来,“文字信号”转变成了“语音信号”,学生不仅可以用一种更省眼的方式、更轻松的方式来获取名著文字信息,还很有利于在一种更轻松的状态之下,逐渐找到对名著情节内容的兴趣。
对于一些“好奇心强”的学生来说,用这种方法甚至还能够激发自己对“更多情节内容”的阅读兴趣,进而在当日做完各学科的书面作业之后,主动“抽出空来阅读后面的情节内容”,从而对“阅读名著中的文字内容”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更有效地解决之前因“文字太多、太密”而没有兴趣阅读的问题。
方法二:举办“名著知识竞答”小组竞赛
“小组竞赛”一般是中小学生比较喜闻乐见的一种课余活动形式。一些重点班的语文老师,经常在班级中举办“名著知识竞答”方面的小组竞赛。要知道,这样做不仅能够让语文课堂的氛围更活跃一些,也十分有利于在一种竞争、比赛的氛围之中,激发学生对名著阅读的浓厚兴趣。
对于每一场“名著知识竞答”小组竞赛,语文教师可提前两个月宣布“知识竞答所涉及的名著范围”,一方面让每个参赛组的学生为小组竞赛上的答题进行相关的准备工作,另一方面,语文教师也可以自行进行命题工作。而至于在小组竞赛中取得优胜的组,也可酌情安排例如“适当减免作业”之类的奖励形式。
相信每位学生在“丰厚奖励”的诱惑之下,一定会在两个月的“准备时间”内像准备大型考试那样,如饥似渴甚至“全身心投入”名著的阅读中去,甚至有些学生也会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渐把“阅读名著”作为自己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等两个月后的小组竞赛现场,每位学生都会惊讶而自豪地发现自己在“名著阅读”方面的“如此大的进步”。
方法三:鼓励学生制作“名著综合手抄报”,让摘抄带动阅读
“手抄报”是每一位学生从小学阶段便开始熟悉并十分擅长的一种书面艺术形式。通过设计版面,大家可锻炼、提高自己的设计、审美素养,而大家收集、整理文字信息的过程,也非常锻炼大家对不同类型信息的处理、运用能力。
而把“手抄报”与名著阅读相结合,对中小学生名著阅读兴趣的提高来说,则是一种“理想组合形式”。
每一次让学生制作“名著阅读手抄报”,语文教师可选好固定的专题来让学生进行,例如某一次制作手抄报的主题围绕着某位作家或某一部文学作品来展开进行。这种“专一性”不仅能够避免学生的手抄报内容因没有方向而无从入手,还十分有利于学生在“主题专一”的要求之下,借助“制作手抄报”的机会,对某位作家或某部文学作品展开更深入、更全面的综合性探究。
学生在制作手抄报的过程中,大部分的工作为“文字抄写的过程”,这种简单易行的过程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会因“难度的降低”而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
制作手抄报的过程对学生来说,也相当于“一边摘抄文字一边阅读名著内容”的过程。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摘抄的文字内容越多,便意味着自己“阅读的内容”越多,进而十分有利于“让摘抄带动阅读”。这样一来,则非常有利于学生在“制作手抄报”的过程中逐渐激发对名著内容的浓厚兴趣,且在这种浓厚的兴趣之下,也非常有利于自己因“名著阅读兴趣的提高”而在文学素养方面逐渐得到升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