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松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你花那么多时间陪孩子,真的有效吗
TUhjnbcbe - 2025/5/14 0:58:00
刘云涛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519/5387123.html

有教育专家说过这么一句话:

中国大部分孩子是有父母的“孤儿”,尽管有父母陪伴在身边,但是却没有传递内在心理支持的正能量。

我们在陪伴孩子上花了太多时间,却不能把我们的爱传递给孩子,这是极其可悲的一件事。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陪伴孩子呢?

01

陪伴的前提:不要总想着改变孩子

有位妈妈抱怨读高中的儿子和丈夫之间火药味特别浓,父子俩几句话不对付就会吵起来。

丈夫平时工作忙,和孩子相处时间比较少,唯有周末或假期的时间在家陪陪孩子。

令人遗憾的是,短短的相处时间里,父子俩都很难平和地度过。丈夫总觉得儿子被妈妈惯得没规矩,一会嫌孩子没有礼貌,一会批评他太过懒散......

儿子正值青春期,面对爸爸这种不留情面的指责时,更是敏感、易怒。

妈妈夹在中间十分无奈:“为什么好好的陪伴,变成了伤害?”

其实,这位爸爸犯了一个最常见的错误,那就是陪伴孩子的时候,忍不住地去唠叨、说教,总想着改变对方、纠正对方,结果把孩子的心越推越远。

就像你手中紧握住的沙子,握得越紧,沙子反而流失得越快。

无论什么样的关系,在相处时,如果固执地要求对方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不仅会让对方抗拒,也会让自己陷入焦虑、愤怒和痛苦之中。

当你想要改变对方时,无论你的出发点多么正当,你带给孩子的直接感受是:我不喜欢你现在的样子,你应该变成我期待的样子。

最后的结果就是:大人等着孩子道谢,孩子等着大人道歉,彼此都等不来自己想要的。

这种陪伴对孩子是一种折磨。

所以,不要试图通过陪伴来改变孩子。陪伴的过程应该是愉悦的,除了原则性问题,其他事情,家长们都可以抓大放小,多给孩子一点自由的空间。

就算你真的想改变孩子,也不是逼迫孩子,而是改变自己,改变你和孩子的相处模式,一旦你们的关系融洽了,孩子会重新思考你提出的建议。

02

陪伴的内容:多陪孩子做他们喜欢的事情

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会发现:原本爱黏着父母的孩子们,越来越不想花时间跟父母相处,他们更乐意去找同龄人玩耍。

即使大人们想要陪伴孩子,有时也会遭到孩子的拒绝。

孩子们是怎么变成这样的?

不是因为他不爱父母,而是觉得父母“无趣”,加上父母频繁地指导,希望孩子这样玩那样玩,或者提醒孩子这不对那不对,结果必然是,孩子不开心,不愿再与父母过多的相处。

钱瑗曾在一篇名为《爸爸逗我玩》的文章中提到:

爸爸钱钟书童心未泯,用墨笔在女儿钱瑗脸上画胡子,在肚皮上画鬼脸。他经常编顺口溜,为她起绰号,以“猪噘嘴、牛撞头、蟹吐沫、蛙凸肚、红猢狲”等形象的称呼来戏弄她。陪着女儿玩各种各样的稀奇古怪的游戏。

父亲充满童心的陪伴,让钱瑗度过了一个无忧忧虑的童年。

像钱钟书先生这样的“孩子王”父亲,往往最受孩子欢迎,因为他们走进了孩子的世界,理解并尊重孩子的童真。

陪伴孩子,也要“投其所好”。

孩子们的游戏大多幼稚,但是父母也要花时间去陪孩子玩,只有这样才能走进孩子的世界。

陪伴孩子时,需要你蹲下来,全情投入,把自己当成孩子,多陪孩子做一些他们喜欢的事情,才能赢得他们的心。

03

陪孩子过程中:对孩子事事有回应

中国家长常常陷入一个误区,总觉得和孩子待在一起就是在陪孩子。

其实不然。

陪伴要求父母全身心投入去陪伴孩子,了解孩子言行背后的内心需求。

如果父母只是敷衍了事,那么父母和孩子之间就很难建立起爱的连接。

根据《家庭亲子陪伴白皮书》,数据显示:父母在实际陪伴孩子时,并非全情投入。

47.6%的家长会“兼职”做家务,38.4%的家长会经常“看朋友圈、刷微博”,49%的家长在陪伴时从不参与孩子正在做的事,而是选择旁观或忙自己的事,使亲子陪伴流于“形式陪伴”。

没有精力的付出,没有全身心的情感投入,更没有心与心的交流,以各种理由忽略孩子,在陪孩子的事情上偷着懒。

你的陪伴用不用心,孩子其实都知道。

我曾经遇到一位妈妈带着儿子在外面玩,妈妈低头看着手机,儿子在一旁玩着沙子,十多分钟都没有交流。

孩子把沙子堆得老高,兴奋地喊着妈妈来看,脸上写着:“妈妈快点来夸我!”

结果妈妈撇了一眼,敷衍地回了句:“嗯嗯。”

孩子见状,委屈地瘪了瘪嘴,眼睛里满是失望。

母子二人在外面待了一下午,但是妈妈没有一分钟是真的在陪着孩子。

没有回应的陪伴,孩子感受到的是孤单、冷漠以及被拒绝感,久而久之,孩子觉得父母并不在乎自己,然后开始自我怀疑,是不是我不够好,不值得被爸爸妈妈在意。

当孩子需要肯定的时候、当孩子需要支持的时候、当孩子对你倾诉的时候,你的及时回应,对他来说就是最后得陪伴。

每一句话,都能得到重视,每一次的情绪,都能被接纳,孩子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进而产生自尊、自信。

及时、积极的回应,让孩子感受到了被爱和被看见,内心充满了安全感,这是孩子日后各种能力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基础。

04

陪伴的质量:看父母的情绪状态

不少父母陪伴孩子时,相比愉快相处,更多的是在和孩子较劲。

我们固执地认为孩子不听话就是在故意跟自己作对,带着愤怒,卯着劲跟孩子僵持。

我曾经在游泳馆遇到一位妈妈带着孩子来学游泳,妈妈站在岸边对孩子劈头盖脸的骂:

“你就知道在那里玩水!”

“我花钱送你来泡澡的吗!”

“给我滚回来从头开始游!”

看着妈妈愤怒的脸,孩子也变得紧张起来,最后游泳馆里都是妈妈的吼叫和孩子的哭声,和我同行的朋友说:

“这哪里是陪孩子游泳,这是来找茬的吧!”

很多父母陪伴孩子的时候,常常板着个脸,孩子小心翼翼地看着父母的脸色,这种陪伴是很痛苦的。

记得有位妈妈满怀期待地问:“如果我是全职妈妈,我花很长时间陪伴孩子,孩子就会越来越好吗?”

答案并不尽然。

如果妈妈本身状态不好,长期处于精神压力之下,这种状态也会深深影响孩子。

这个时候,妈妈更需要做的是照顾自己。

因为比起陪伴时间、陪伴形式,更重要的是父母的状态,是沉重还是轻松、是焦虑还是坦然、是步步紧逼还是耐心引导,这些都决定了你和孩子的相处质量。

小孩子的快乐,往往是基于父母的快乐之上的。

他们并不在乎自己的父母有多优秀,他们只在乎爸爸妈妈陪伴自己时是否快乐。

孩子的成长是需要父母的陪伴和教育的,各位家长不妨试试这样做:

不要过多干涉孩子正在做的事情(培养专注力);多跟孩子语言沟通,晚上讲睡前故事(培养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为日后的写作阅读打基础);多带孩子去户外(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激发孩子创造力);孩子的涂鸦不要制止(想象力,创造力就是这么来的);善于聆听孩子,有话好好说说(培养孩子的情商)

斯坦福教授所说:注重孩子早期教育与陪伴,是父母这一生最划算的投资!

3-6岁是孩子性格与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

借助绘本的力量,通过绘本中故事来引导孩子,培养孩子好性格。给大家推荐这套双语绘本儿童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绘本主要培养儿童自主意识养成,从小培养孩子勇敢与自信,帮助培养孩子。

育儿心理学专家推荐的这套"儿童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绘本"就很不错,一套共有18册。中英双语绘本,对于家长启蒙孩子的英语思维也有很大帮助。在3岁前,父母可以读给孩子听,当作睡前故事书。在3-6岁当作好习惯养成的故事书,用来帮助孩子管理情绪,养成好性格。

这套书是专门解决0-6岁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会遇到的情绪和性格问题的,针对性很强,比如孩子爱乱发脾气、胆小、不自信、习惯不好、没有主见、害怕失败等等,通过这18册书籍的学习,孩子可以学会情绪管理、全方位培养孩子的情绪习惯,达到提高孩子的情商的目的,为孩子将来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果我们总是找不到陪伴孩子的理由,为何不陪他们看看故事书,谈谈心得体会呢?这也能促进亲子之间的感情和羁绊。

绘本里印刷的字体很清晰,纸张也很不错,方便孩子健康阅读。

99.9元全套18册儿童绘本,平均下来一册都不到6块钱,不过就几根棒棒糖或者一顿早餐的价格,甚至更便宜,美食可能吃过就忘,可孩子从绘本里学到的道理,却可以记得一辈子,爸爸妈妈们何乐不为呢?

有需要的家长朋友们可以了解一下:

1
查看完整版本: 你花那么多时间陪孩子,真的有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