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坦言:“不爬就走”和“先爬后走”的孩子,长大后差别很大
俗话说得好:“一举头、二抬胸、三翻、六坐、七滚、八爬、九扶、周岁会走。”
可见,孩子发育的过程是有规律的,如果父母不小心打破了这些规律,家长不仅操心,孩子也会跟着受罪,特别是宝宝爬行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有的家长会认为,自己的孩子就算没有经历过爬行的阶段,直接学会的走路也没有问题,毕竟,爬行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学会走路,况且地上又脏又凉,还不如给孩子每一个学步车呢!
难道孩子不会爬直接学会走路就聪明?其实则不然,爬行对于孩子的成长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先爬后走”和“不爬就走”的孩子也会有明显的不同。
李玫瑾是我国著名的犯罪心理学教授,主要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并且她在育儿领域中也有独特的见解,曾经关于育儿的讲坛得到了不少父母的认可,李玫瑾直言:“先爬后走”和“不爬就走”的孩子,长大后差别很大!
“先爬后走”和“不爬就走”的孩子,长大后有何差别?
1、身体协调性不一样
每个人的身体协调性都是不一样,必须要让孩子经历和感受这个过程,而孩子在爬行的过程中会,他会自己学会运用手、腿、膝盖等等部位的力量,这不仅能够促进四肢协调性,还能够起到锻炼身体肌肉的功效,而且孩子进行爬行时,他们需要环顾四周,规划自己的路线,在这个过程中,大脑和四肢产生的反应,这对孩子身体发育起到很大好处的。
相对没有经历过爬行的孩子,四肢协调性比较弱,而且不善于体育运动,甚至走路还会出现同手同脚的情况,可见,爬行运动是孩子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父母锻炼孩子爬行时,需要注意一点,给孩子穿上柔软的裤子和透气的衣服,以免孩子出现不舒服的情况。
2、大脑发育不一样
经历过爬行的孩子与不经历爬行的孩子大脑发育的过程也存在差异,医学专家认为,孩子进行爬行训练时,能够帮助孩子加强大脑中的神经和感官系统的统一,这可以让孩子的身体变得更加灵活,从而促进大脑快速发育。
因为孩子在爬行的过程中,他们需要左右脑相互配合的,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丰富大脑中的神经,所以才起到了促进大脑发育,相反,不善于爬行的孩子,就等于失去了这个开发大脑的机会了。
3、孩子感知外界的能力不一样
刚出生的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一样,他们对于周围的事物会感到无比的好奇,所以,孩子在进行爬行动作时,他们可以不断地接触到新鲜东西,这对孩子的感知外界能力有一定帮助的。
爬行是孩子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如果孩子不爬行或者不喜欢,那么等到孩子长大后才能够接触到外界,这对于孩子来说太晚了,那么早早经历爬行的孩子对于感知能力,往往要比你多得多。
所以,孩子出生之后,家长们也可以经常鼓励孩子多爬行,让他们自己去感受到那么陌生的事物,这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了解情绪、表达情绪、解决情绪才是培养高情商的基础,不过,6岁之前的孩子是听不进去道理的,年纪轻轻的他们获取知识的捷径就是故事,优秀的孩子必定是见过世面的孩子,他们的背后一定站着有眼界有见识的父母。所以李玟谨教授给大家推荐以下的书籍,一共10册里包含了如何合理科学地去教育孩子。
就像斯坦福教授所说:注重孩子早期教育与陪伴,是父母这一生最划算的投资!
比如,给孩子买一本童书绘本用不了多少钱,但会让孩子学习到很多知识。
3-6岁是孩子的阅读敏感期,我在小的时候总听母亲给我讲故事,这也驱使我养成了良好阅读习惯。
所以,我准备“沿袭”这个行为!
优秀的孩子必定是见过世面的孩子,他们的背后一定站着一对有眼界有见识的父母。
有见识的父母,不等于有钱的父母。比如,给孩子买一本童书绘本用不了多少钱,但会让孩子学习到很多知识。阅读能够活跃脑细胞,孩子喜欢阅读,就更聪明!从小养成阅读习惯的孩子,而且在孩子3岁半-6岁是孩子的阅读敏感期,这个时期好好培养,有助于让孩子形成终生的阅读习惯!
这套《儿童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绘本》就很不错,一套共有10册。中英双语绘本,对于家长启蒙孩子的英语思维也有很大帮助。在3岁前,父母可以读给孩子听,当作睡前故事书。在3-6岁当作好习惯养成的故事书,用来帮助孩子管理情绪,养成好性格。
这套绘本共有10本,分别是《我能保护我自己》、《勇敢做自己》、《做最棒的自己》、《我是诚实守信的好孩子》、《我不随便发脾气》、《我们都是好朋友》、《好孩子懂礼貌》、《分享是我快乐》,《妈妈我能行》、《养成好习惯》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教会孩子学会表达。
如果我们总是找不到陪伴孩子的理由,为何不陪他们看看故事书,谈谈心得体会呢?这也能促进亲子之间的感情和羁绊。
绘本里印刷的字体很清晰,纸张也很不错,方便孩子健康阅读。
“雏鹰”的翅膀,有了力量他们会飞得更高更远,不要错过了帮孩子养成好习惯的最佳时期。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