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明确目标能够清晰确定学生学习的内容,它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为使老师们进一步深入理解教学目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年寒假,在任院玲名师+研修共同体主持人任老师的精心组织下,共同体成员共同学习了《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一书。下面本人就学习心得作以下交流。
一、分类的意义
当本人教学时面对大量含义模糊不清的目标时,通过将目标分类可以达到以下效果:
有助于从学生的角度审视目标;有助于全面考虑教育的各种可能性;有助于看到目标中的知识与认知过程之间不可分离的内在的关系;有助于处理教学和测评问题;使得陈述的单元目标、单元教学方式以及如何对学习进行测评这三者之间的一致性问题更加明显;更好地理解教育中经常使用的众多术语。
二、本书核心问题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将教育目标重新分为两个维度: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知识维度主要协助教师区分教什么,认知过程维度主要协助教师明确促进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阶段历程。
知识维度共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四类。认知过程维度主要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类。以知识和认知过程为主线可形成一个二维分类表,即:
这个教学目标分类工具可以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安排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测评,将目标填入对应的交叉格可使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把握准确,能够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和学习过程评价。
三、这本书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年版)》在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确定中的指导作用异同举例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年版)》(下称:新课标)中强调,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加以阐述。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使用了“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行为动词,过程目标使用了包括“经历”“体验”“探索”等行为动词。其中,新课标中所提出的过程目标行为动词属于情感性目标动词,这一部分不是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主要研究内容。而新课标中的结果目标动词与本书认知过程维度动词都在协助教师明确促进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阶段历程,一致性较高。二者不同之处在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研究内涵上更为深入和具体,易于教师明确目标和对应教学内容。下面以教学内容相似的20以内加法这一教学内容为例作出以下对比:
本书第十章所举案例——《加法事实》中指出,珍娜女士教学这一内容时将目标定为:
回忆加法事实;理解记忆功效;获得关于各种记忆策略的实用性知识。
其中认知过程动词涉及:记忆/回忆、理解、应用。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与这一案例较为类似,教学用书上设置的单元教学目标与这一内容相关的目标为:
在丰富的情境中,结合操作活动探索并掌握20以内数的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其中,涉及到的行为动词有:掌握、理解、能。
具体对比如下:
珍娜女士教学
北师大版教学用书
认知过程维度一致性
知识维度一致性
目标1
回忆加法事实
在丰富的情境中,结合操作活动
一致
不一致
目标2
理解记忆功效
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
一致
不一致
目标3
获得关于各种记忆策略的实用性知识
掌握20以内数的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一致
不一致
这说明新课标提及的结果目标动词显现的作用等同于这本书认知维度中部分行为动词。
但深入对比可以发现,新课标不涉及与分析、评价、创造三个维度相关的行为动词,具体原因仍然困惑。同时,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中还不曾将知识维度进行量规,如上例中,可将“在丰富的情境中,结合操作活动”归为事实性知识,将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归为元认知知识,将“掌握20以内数的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归为程序性知识。这样可使不同的知识归于四类知识,便于教学活动的设计。
可见,灵活运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细化教学目标是联系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重要桥梁,更是正确理解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的利器。也希望今后自己在更为深入的理论研究和经历大量的实践后,教学能力进一步明显提高,教学质量也随之提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