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实则说明了读书于人的重要性。
阅读是一项几乎没有门槛的活动,人人都可领略文字之美。它是传播人类文化的使者,是伴我们成长的良师益友。在我们手捧书本阅读的过程中,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
阅读,悦享,乐成长
让我们沉浸在书的海洋,享受着心灵的洗礼,感受自己内心的丰盈,在读书之余执笔写下自己的一番心得,用心记录阅读的好时光。
好读书读好书
Reading
分享人:李华老师
读书格言: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
分享书籍:《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这本小说围绕风筝,在阿富汗的两个少年之间展开,讲述了一个富家少年与家中仆人关于风筝的故事,描写了人性的背叛与救赎。
读书心得
《追风筝的人》是一本关于友谊、背叛、救赎、爱、理解、勇气和成长的书,它值得每个读者去用心体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我们犯错时,多多少少都希望有一个可以救赎的机会,可是机会不会眷顾仅仅只会空想的人,也不是人人都有阿米尔那样为弥补过失而义无反顾的勇气,大部分人迫于现实只能选择逃避和忘记。
如果人生是一场放风筝比赛,很多人的风筝会因为操作者的一个失误而被别人割断线后从天上掉下来,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追到自己掉下的风筝。或许你还会拥有新的风筝,但是曾经失去的并不会因此消失,只会留在心底,成为一道伤疤。
人生来并不是明理向善的,得经过教育才可以向善,那么在生命历程中每个人肯定都会作“恶”,或许是心情不好时故意踢翻了路边的垃圾桶,或许是与朋友发生矛盾时恶言相向。过去的一切虽无法弥补,但未来还可以改变,只要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那么一切都还来得急。每个人都难免有几件事令其追悔莫及,不要担忧,也不要被过去束缚,争取用现在的每分每秒去弥补自己的遗憾,完成自我“救赎”,将曾经从天上掉落的风筝,重新放飞蓝天。“救赎”也不需要我们做出感天动地的大事,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例如:将路边倒下的垃圾桶扶起,在朋友伤心的时候给予安慰,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此,足矣。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不念过往,不畏将来”,将断了线的风筝重新放飞,面向未来并满怀期待。
分享人:王静老师
读书格言: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
分享书籍:《我们仨》
这是一篇关于亲情、回忆、思念的叙述,讲述了杨绛先生温馨的家,在这个家中,三个人相互守护的感人故事。
读书心得
《我们仨》这部作品是由杨绛先生创作的,通过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描述了六十三年间她的家庭坎坷经历,整篇文章中,第一部分的独特写作方式吸引了大批读者,但对我影响最深刻的却是第二部分——那个年代最真实的生活和工作。
文章说:“假如有人问,你工作觉得不自由吗?我说:不觉得。我说的是真话”。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一切都要服从安排,倒是少了要抉择的困扰,这样的人生似乎一眼就能望到以后,缺少神秘感和不定性。钱老对此的态度便是安分守己,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即使生活枯燥乏味,却总能找到乐趣,找到工作中的闪光点。“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那时的他们没有选择本职工作的自由,但对于自己喜爱的事是任何东西都无法阻挡的。现在的快餐式生活,使人们变得一山望着另一山高,总是谈自由,内心浮躁不安。为了逃避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找借口,连自己份内的事情都做不好,又何谈选择自由。
《我们仨》中写到钱老和杨绛先生的自身经历,外国留学、结婚生子、家国动荡、回归祖国,他们历经波澜,却随遇而安,波澜不惊。整篇文章中没有给留下警世名言,好像没有什么大道理,讲了一些家庭琐事,朴素生活,人生经历,但就是这样的点点滴滴,这样的细枝末节,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大家之风,什么是大家风范。
杨绛先生是学习的榜样,坚持品性的乐观美好,脚踏实地、不怕艰苦。女性的精神和品格,她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应学习杨绛先生的精神,面对平凡的生活和工作,始终在自身的道路上,找到点亮自己价值的明灯。
书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书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它就像一艘帆船,带领我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它又像启明灯,指引我们前进的道路。
亲爱的伙伴们,让我们一起多读书、读好书,让书成为我们永远的良师益友吧!
END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