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松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开启阅读新视界清河实验中学教师读书心得荟
TUhjnbcbe - 2021/5/25 19:23:00

清河实验中学秉承“为有品质的生活而读书”的办学理念,邀请名家开设讲座、大力开展经典诵读、实质推进读书竞赛、组织读书沙龙分享,推进全员、全程、全面阅读。

古韵悠悠的大美清江浦,孕育了清河实验中学的诗意灵动。走进校园,浓郁的书香气息扑面而来:一块块经典牌匾,一个个文化书柜,一条条读书连廊让师生们在开放书吧不时驻足、偶一回眸,感受精神驿站的惬意与从容。

让学生爱上阅读,要先让教师爱上阅读。清河实验人不从教育专著读起,先从带文学味道、情感哲理的心灵读本起步,激发阅读兴趣,开启关于阅读的新的视界。

春光无限好,正是读书时。继组织《平民之城》读书竞赛之后,在第26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清河实验中学的老师们又借《乡土中国》追寻童年的往事、重温乡土的礼俗、感悟魅力的教学,开启新的阅读之旅。

简介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会在寄发大一新生录取通知书时一并送上一本书,他送过《平凡的世界》,也送过《瓦尔登湖》,还送过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这是一部社会学著作,共14篇,7万多字,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作者认为,生活在一处的孤立和隔膜的集团经过长时间、多方面、高频度接触,无数次磨擦,陶炼出了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里,人们会得到不逾矩的自由和可靠的信用。

《乡土中国》这薄薄小册子,枯燥难懂,到底能带给我们什么?认真咀嚼,其味无穷:既充满泥土味,又有人情味,还有哲学味,是那种对东方民族的一股浓浓的爱情的味道。而那种抱团取暖、从心所欲、信用可靠的熟人社会、圈子世界正是我们温馨、和谐的校园文化构建所急需的,也是密织我们的教育圈子必不可少的源泉。

不断密织我们的教育圈子,经营我们的校园熟人小社会,相信,用不了太久,“外村人”、“漂流客”也会成为“老熟人”、“自己人”。无论师生,不论你我,都会有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大家就会建立起可靠的信用。那样,心灵就不再漂流,你我也自然走近。

——张正喜《读土腥味浓的乡土中国有感》

我们的学校管理就正如书中所说的“人治”与“法治”并存,有很多方面与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既要维护好应有的教育管理制度,也要给予教师相应的人文关怀,由于我们这一团体是“兼善”的,是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因此,在自由竞争下,制定的考核细则要合理,能让全体教师接受,并能为之形成共同的合力。要学校里要有一双看不见的手,理出一个适合学校发展的教育秩序,形成“无治而治”的学校。

——赵金海《看乡土中国,懂中国根基》

想要作一名“精明”的教师,我们不能将自己圈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中,我们要“放眼看世界”,为此,我们需要更多地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我们需要实践体验,需要观察思考,我们也需要读书学习,需要理论指导。为此,我觉得我们读一读这本《乡土中国》真是一件好事情,我们读“社会”心理学,我们做“社会中的人”,我们体验了“乡土中国”的人情世故,我们在教学工作生活实践中更多领悟,我们才能成为一名“精明”聪明的好老师。

——吴波《读“社会”心理学,做“精明”好老师》

读完《乡土中国》,我收获最大的就是回忆起很多童年趣事。回首往事,历历在目,它们都是我成长途中难以忘怀的经历。我的村庄有着优美洁净的生活环境,我们村民有着惬意休闲的生活方式。我的故乡承载了我很多美好的回忆。父母对我的教诲,长辈对我的提点,左邻右舍对我的嘘寒问暖,更是化作为我成长宝库中的珍宝,伴随我一路前行。乡土中国,中国乡土,千言万语难以表达我对你的热爱,最后只能汇聚成一句话——存于桑梓的记忆永不磨灭!

---戈修艳《存于桑梓的记忆》

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其实也需要一些“乡土气”、要接地气,公开课、优课,不能是千篇一律、模块化的、形式上的高效课堂。比如语文课就要有一些文人意气,数理课就要有一些钻研精神,英语课可以多一些语言使用的乐趣等等,不一而足。

活在当今时代的我们,要拥抱时代,除了做好自己的工作、过好自己的生活,也很有必要去思考和研究当今时代存在的问题,像费孝通老先生那样——做时代的研究者、时代的斗士、时代的先驱,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的发展贡献出力量!

---胡洋《读乡土中国有感》

在乡土社会这样一个熟悉的社会中,行事为人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繁琐,也很容易“集中力量办大事”。但这也很容易形成循规蹈矩、尊重传统的氛围,这种氛围的形成会在一定程度上禁锢其向前发展。当然也有人说,残留的乡土观念成为了中国现代化的阻碍之一。在一些外人看来,都说乡土社会的人世俗。乡土社会长期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特体系,体系中每个人都有统一的认同,对他人的为人为事都不会有太多分歧。想必这对体系之外的人而言就似乎显得格格不入,便有了世俗之说吧。

---严晓玲《生长于斯,感于斯》

读了《乡土中国》一书,我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为中国人,读懂了“乡土”,我们才算读懂了“中国”;读懂了中国社会,我们才能做一个更好的中国人。有了《乡土中国》一书的指导,我的工作生活才会有更为明确的方向与意义,我的人生“行万里”而不迷茫,我的脚步更加坚定而有力量,读了《乡土中国》,我的人生有诗有远方。读“乡土”获中国之“诗”,行“万里”知人生“远方”。

---张霞《读“乡土”思社会,行“万里”知人生》

对于年轻人来说,籍贯成为一件可有可无的东西,如我一样很多人搞不懂何为籍贯,更无须说我的子女。但籍贯却如风筝的线,牢牢地将自己与父亲辈口中素未谋面的“家乡”联系在一起。

《乡土中国》反映的是根深蒂固的乡土生活,但这片土地正在苏醒,积极吸收外界的精华,进城和下乡也不再是对立面,更多是在相互融合,相互接纳。不管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都是扎根于自己的那份土地,沐浴阳光,向上生长,甚至如风筝般飞翔于高空之中!

---张媛《扎根于土,飞翔于天》

人们昂首阔步,向过去告别;可不论怎么大洗大练,我们的家规家训依然在父母的一站一坐、一言一行、一餐一饭、一针一线中传授,我们的“土味”礼俗仍旧在亲子关系间口口相传。至此,我可能大概读懂了《乡土中国》,解答了童年的疑惑。原来我的人生也早已着上了“乡土”的本色。而我的使命,就是来沾染一丝“乡土”气息,传承一份“土味”礼俗。“克己复礼为仁”,这不仅是对后代的庇佑,也是对“土味”礼俗的传承,更是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李雨柏《我的“乡土”本色》

若是将“门前雪”、“屋上霜”都划分为“公”的区域,那是否又会变成所有人都置若罔闻的地步,“门前雪”净也成为奢侈。所以说,“公”和“私”应该是相对而言的,“因私废公”、“因公废私”皆不可取。在界限不清楚的时候,以“己”作为中心的自我主义就要发挥用处了,每个人的生活不同,价值观也不同,分析自己与他人的界限,无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还是“众人合扫门前雪”都无可厚非,做好自己的“私”事,“公”事自然事半功倍,切勿门前雪满无人迹!

---李文静《雪过留痕,霜过留迹》

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就是乡土的历史,是和乡土分不开的。因为依赖这片土地,眷恋着这片乡土,我们的中华文明才得以传承,传统文化才得以发扬光大。

这里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久而久之我们便有了一份土气,土的让我们庆幸,土的让我们引以为傲,因为,这是我们的家的标签,是我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根,传下来的血脉。倘若我们忘了根在哪里,那我们还能叶落归根吗?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体现的是中国人对于乡土的无限依恋,永远不会改变。

 ---张磊《此心安处是吾乡》

乡土的我,总是“不好意思”。别人要求我做事,我不好意思拒绝别人,有时即使不合规或者我自己也是不情愿的甚至能力不及的,我也不好意思拒绝。

乡土的我,努力坚持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善良地生活,善良地与人相处,我不瞎传话,也不搬弄是非,也不背后使坏,也不说伤人的话,做一个善良平静的好人。

乡土的我,具有乡土人的善良诚实敦厚,也具备乡土人的吃苦耐劳求上进。乡土的我一直在努力的成长,尽管我还有很多不足,没有挑战创新尝试的勇气,但是这并不影响我成为更好的我!

---邵乐华《乡土的我》

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习性,很多的根据都能够从土地里找到。好比说中国人的含蓄和富有人情味。在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是不讲究效率的,讲究的是感情。于是人们的谈话很多都是没有目的的,或者很久都无法进入正题,就连工作时也是这样,它不会像外国人开门见山直来直往。仔细观察身边的人,就会发现,这种乡土性随处可见。身在这片土地上的我们是不可能摆脱乡土的,乡土的基因是写进了我们的DNA的,而乡土中许许多多的智慧又何尝不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呢?

---马玲《浅谈故乡与乡土文化》

乡土社会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传统模式,早已渗透进我们的文化甚至深入到骨子里。时至今日,乡土社会的思想仍然影响着中国人。

通读《乡土中国》,我觉得这部作品的意义不仅仅是对中国社会的研究,它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也有深刻的参考和指导意义。我们需要充分了解这个社会,才能正确认识社会中的问题,从而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推动社会发展前行。

---王莉《乡土文化特色显细品咂摸浓若茶》

当学生出现各种问题时,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就需要考虑到学生家庭背景的小圈子,考虑学生行为方式背后的家庭思想观念,要考虑学生家庭生活的区域范围内以及学生身处的情境带给他的影响。我想这样教师可以认识更真实、更全面的学生,对学生多一些理解,学生一定会慢慢成长起来的。学生真的把老师当成朋友,当成最为熟悉的人,师生关系就显得更为融洽,学生更为乐学、愿学,教师更为愿教,这也是差序格局的体现吧。

---王晓鹏《乡土中国读后感》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各地村庄、社区等单位加强疫情防控,很多村庄只留一个进入村庄的出入口,劝返外地进村人员。小区只留一个门口,出入需要出门证。这一切的一切体现了中国人的抱团情结,乡土情结。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但是真正遇到困难,遇到危险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回家”,回家就安心了,回家就踏实了。这就是中国人的“根”。

---郭玲《读乡土中国,品别样人生》

脚步不能丈量的地方,阅读可以;目力难以企及的地方,文字可以。教师的精神成长,需要品位阅读、闲来练笔的滋养;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经典专著、名家智慧的引领。在一次次的阅读分享中,老师们不断积淀、不断成长,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如沐春风,越走越远。

教学质量也随之提升。过去的一学期,各年级多学科联考均分处于全区前列,有多名学生进入全区前名行列。

站在新的起点,清河实验中学人将继续浸润书香、尽展芳华,谱写初中教育新的篇章。

长按扫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开启阅读新视界清河实验中学教师读书心得荟